从周恩来伯延调研学习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

2014-04-06 01:08贾贤良陈松松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周恩来群众工作群众路线

贾贤良 陈松松

(1.2.中共湖北荆门市委党校,湖北 荆门 448000)

从周恩来伯延调研学习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

贾贤良1陈松松2

(1.2.中共湖北荆门市委党校,湖北 荆门 448000)

[摘 要]为解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带来的农业经济衰退和农民生活困难问题,周恩来总理于1961年5月亲自带队到河北邯郸地区进行了著名的伯延调研。调研期间,他针对重点问题,综合使用多种调研手段,积极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说真话实话,且能够勇于作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在调研基础上积极进行汇报总结,推动了农村公共食堂、供给制和评工计分等相关问题的解决。学习周恩来这种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工作的思想和做法,对当今党员领导干部做好本职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 伯延调研 群众工作 群众路线

由于“大跃进”时期“左”倾路线的影响,加上1959年、1960年连续两年自然灾害, 致使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从1958年开始,遇到较大的实际困难,粮食产量连年下跌。从1959年到1961年,全国粮食产量年平均实际为3073亿斤,比1957年减产21.2%,人均占有粮食为433斤,比1957年减少170斤,其中1960年全国粮食产量仅2870亿斤左右,全国老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困难,有些地方出现了严重饥荒。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开始有所警醒,在1961年1月相继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和八届九中全会研究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政策的调整问题。毛泽东根据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认识,作出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的判断,由此,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沉重地说:“现在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越急就越办不成。”“不要务虚名而招实祸。”为了摸清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做到情况明、问题准、方法对,把政策调整落实到实处,进而起到统一全党干部思想的目的,他号召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努力使1961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并要求领导干部到人民公社蹲点调查,解决食堂、社队体制以及农业生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同志来到了河北省邯郸专区武安县伯延公社进行调研,时间定在了1961年5月3日至6日,也就是著名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这四昼夜里,周恩来总理的调研方法多样,成效显著,为我们当前做好群众工作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一、坚持蹲点调研,一竿子插到底,和群众接触“零距离”

周恩来伯延调研是典型的蹲点调研,他的这次调研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是蹲得住。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按理说,他前期已经派了工作组在邯郸进行了相关调研,他自己可以不用来,但是为了掌握最真实的一手资料,他还是亲自率队下到伯延公社调研,一待就是“四个昼夜”。蹲点调研期间,他衣着朴素,生活简单,吃住都在基层,不嫌苦、不怕累,始终体现了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二是蹲到了关键地方。伯延是华北地区一个在气候、人口、耕作习惯等方面很有代表性的公社,也是受“大跃进”等左倾路线影响较深的地方,所以调研清楚这一地区的实际情况,形成相关决策,对于解决好其他类似地区的问题具有示范意义。此外,武安伯延也是革命老区,群众对党有很深的历史感情,来这里调研能够振奋基层干群精神,也相对容易让干部群众敞开话匣子,反映真实社情民意。

三是能够蹲到群众中去。周恩来在伯延实地走访了公社食堂、农机站、农户等,查看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以亲切平等的姿态和老百姓唠家常,话心声,甚至还时常背着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偷偷地”出去了解实际情况,真正和基层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现今,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要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开展实际工作,就不能把自己关在机关里、套在网络上,仅仅依赖间接手段获取资料,要领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内涵。领导干部要真正抽出时间,放平心态,把身子扑到基层和一线去搞蹲点调研,最为真实地和基层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地交流沟通,才能真正掌握社情民意的第一手资料。

二、选取重点专题,运用多种调研手段,全面系统了解实际情况

突出问题导向,选取重点专题调研。面对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复杂经济社会问题,周恩来的伯延调研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取了当时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公共食堂、供给制和评工计分等问题作为调研重点,这些问题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党在农村政策的调整贯彻执行,也是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很多人都想搞清楚的典型问题。

综合运用调研手段,全面了解实际情况。周恩来伯延调研期间没有简单地采取一种手段、依赖一种途径了解实际情况,而是采取了诸如听取汇报、实地查看、专题座谈和个别谈话等多种调研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就正反两方面意见进行了综合比较,细致思考,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现时期很多党员领导干部也常常搞调研,但是为何不少调研活动花费了很多人财物力,最终却未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积极评价呢?这恐怕就要在调研问题地选取上找原因。只有领导干部在调研之前明确调研目的,才能够给调研工作设好“导航仪”,才不至于下到基层调研时,面对复杂问题和不同情形迷失方向,才能始终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才能积极找出最有价值的调研资料,进而为搞好决策、落实工作服务。

此外,党员领导干部到基层开展调研,绝不能简单满足于“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形式化地听听汇报,按照别人安排的规定路线行走,观看一些精心设计的“盆景”、大力包装的“典型”,而是要切实把听汇报、专题座谈、个别谈话、实地查看等调研手段综合起来运用,扎实细致深入地了解基层实际问题,最大限度获取真实的社情民意资料,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三、鼓励群众说真话,最大限度掌握真实社情民意

周恩来伯延调研时主要在“细”、“朴”、“真”三字上下深了功夫,最大限度地掌握真实社情民意。

求细——善于从细节中把握问题所在。周恩来刚到伯延公社时,发现路旁树上基本没有叶子这个细节,就已能隐约意识到饥荒问题的严重性。当他在公社食堂看到为其准备的午餐有红烧肉和鸡蛋时,这种甚至比北京生活还好的强烈对比,已让他察觉到问题的异常。在听公社为其准备的一场地方戏表演时,其中有个农民唱了一段戏文“乘着今晚到一处,咱俩把知心话儿多说几句”,他感觉到群众内心深处有很多委屈和想法要跟他讲。

求朴——说群众能听懂的朴实语言。周恩来下基层调研,没有高高在上打官腔,而是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听取群众心声。比如,在开座谈会时,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让群众说实话、吐真言,他风趣地指着会议室墙上的画像,说:“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的那个人。你们看像不像?这次我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说错了也不要紧。” 群众听了都笑起来了,感觉总理很亲切幽默,气氛便轻松了。此外,他为了了解一位老农不入公共食堂的原因,跟其从清朝时留过辫子的轻松话题谈起,通过拉家常切入正题,让老农打开话匣子,吐露真实想法,了解实情。

求真——诚挚和群众交朋友听真话。周恩来调研刚开始一直没有碰到敢说真话的群众,他就在座谈会上亲切地说:“我这次来是想听大家的心里话,有话只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后来在座谈会上有个叫张二廷的农民想讲,但是又有顾虑,周恩来就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不要有怕被穿小鞋、遭受打击报复的心思,并愿意和二廷交朋友且承诺以后每年都会来看他。最后,二廷终于鼓起勇气就公共食堂问题“放炮”,讲了他和乡亲们对吃大食堂不满意的实情。二廷甚至说到,如果情况不改变,总理再过两三年也会被饿死的话。周恩来不仅没有生气制止,还继续鼓励其说出原因,并夸赞二廷是伯延第一个对他说真话的人,而且“说住了他”,使他很受教育。

现今,党员领导干部搞调研能否取得成效,关键还是要看能否得到真实社情。真实情况怎么来,还是要靠鼓励老百姓说真话。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调研时多留心观察,于细微处找线索。还要求领导干部不能高高在上,要以平等的姿态和群众话心声,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只有你心诚愿意听真言,不是摆过场、走形式,老百姓都会和你倾心交谈。当然,领导干部还不要忘记了入乡随俗,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其能够听懂的话语进行交流,获取真感实言。

四、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展现出亲民爱民的孜孜情怀

周恩来广受百姓爱戴,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良好的亲民爱民形象,能够始终把群众当亲人,放在心坎上,他在伯延调研期间的表现就是实证。

一是严格要求自身,不搞特殊化。他到伯延公社食堂吃饭坚决不吃红烧肉和鸡蛋,而是让工作人员把这些留给村里需要补充营养的年长者和病号吃。他还不顾“劝告”,在食堂跟基层干部和炊事员一起喝玉米糊糊,并在吃饭后让秘书结账。二是真心关怀群众生活。周恩来走访时听闻有人在地里晕倒后,指示用他的专车把人送到医院治疗;他还不顾炎热到田里和农民一起参加劳动,关心农业生产;看到很多人浮肿,他心情沉重,积极协调军营给群众送粮救济;当看到二廷孩子多负担很重时,他还想帮二廷代养孩子。三是注重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周恩来专门到夜校看望师生,并勉励教师坚守岗位,传道授业。他还十分重视农村妇女教育事业发展,指示要采取措施提升妇女文化素质。

正是因为周恩来总理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关心他们,所以才有那么多群众爱戴他,才会有伯延老百姓真情给他送水、送面、唱戏等感人场面出现。

现今,党员领导干部开展本职工作,践行群众路线时,以什么姿态对待群众十分重要,这不仅是群众路线的要求,也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体现。领导干部要有亲民为民情怀,因为尊重群众、爱护群众,才能赢得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真心理解和全力支持。所以,领导干部要时时把群众放在心上,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在思想上与群众共鸣、在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只有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只有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真心把你放在心上。

五、勇于接受批评和敢于自我批评,对实际问题有担当精神

勇于和善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法宝。周恩来在伯延期间看到很多群众饿肚子、身体浮肿,没有力气干活、读书时,感到很心酸,他郑重地在各种场合向伯延老百姓道歉。

一方面,勇于接受批评。针对老百姓对农业生产瞎指挥造成粮食大减产的怨言,周恩来没有回避责任,而是勇于接受群众批评,坦言“你们批评得对,我很难过。上面不了解情况,下面乱指挥,搞得你们减了产,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敢于作自我批评。看到老百姓在食堂吃不饱饭饿肚子,可是中央还不知道,他这个总理还不知道,他说:“乡亲们,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这个总理没有当好,让大家挨饿了。”

按理说,中央政策有问题,不能由其一个人负责,但是周恩来敢于接受批评和勇于作自我批评的精神,既显现了他作为一名高级党员干部宽阔的胸襟,也体现了其想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真情实意,这让基层干部群众无不为之动容。

然而,现今不少党员领导干部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变化了,很多人只能听好的,不习惯忠言逆耳,不愿意正确对待群众和同志间的批评,心中自负自恋,总认为面子至上,老子天下第一,不能够认识到听取忠言实际上也是获取真实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还有些人遇事缺乏担当精神,经常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了事。所以,要想在开展实际工作时得到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能够勇于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因为他们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就必须吸纳人民群众有益的意见建议,改正不足,提升水平,这样才能更好集聚“正能量”。此外,在工作出现困难和挫折时,还要敢于做自我批评,争取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六、坚持“实”字为要,调研后注意分析总结,推动问题解决

周恩来伯延调研的这个“实”字体现在:

一是实时汇报。经过几天实地调研,1961年5月7日凌晨3时,周恩来给远在上海的毛泽东通了长途电话,详细汇报了伯延调研期间的情况。

二是推动问题切实解决。周恩来根据对调研情况的分析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内容可以概括如下几点:其一,在对待公共食堂问题上,他了解到“绝大多数甚至于全体社员,包括妇女和单身汉在内,都愿意回家做饭”。鉴于此,他赞成解散公共食堂,伯延公社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人民公社。其二,社员不赞成供给制,只赞成把“五保户”包下来和照顾困难户的做法。其三,群众要求恢复高级社时期的评工记分,也就是要包产到生产队,以产定分,包活到组,他认为这个办法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其四,邯郸地区旱灾严重,春收较差,秋收有望,要注意恢复社员体力和畜力。

三是争取最大实效。周恩来对公共食堂、供给制和评工计分等问题的判断及建言,不仅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且毛泽东还原则同意并在周恩来的电话记录上批示:“发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参考。”在半个月之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还讨论和修改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修改后的条例取消了供给制;对食堂则规定办或不办“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这为农业生产恢复和农民生活改善创造了较好条件。毛泽东后来还在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上作了自我批评,由此可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实地调研成果对毛泽东思想转变起到的重要作用。

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把调研工作真正做出实效,就要以调研成果的实和细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要强化落实力度,把抓落实当做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对待,力争凡事“都要落在实处”。此外,还要把能不能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使群众真正满意当作调研工作得失成败的重要标准对待。因为这不仅体现着调研的质量优劣,也是能否增强党和党员干部公信力,赢得群众支持拥护的关键所在。

[中图分类号]D252

A

1671-2803(2014)03-0042-04

①[收稿日期]2014-04-24

[作者简介]1.贾贤良(1961—),男,湖北沙洋人,中共湖北荆门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陈松松(1986—),男,安徽萧县人,中共湖北荆门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讲师。

胡小燕

猜你喜欢
周恩来群众工作群众路线
互联网环境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时代怎样做好群众工作
周恩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研究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贡献研究综述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心系雪域高原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