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凌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网络政治背景下协商民主的新发展与参政党建设
邓 凌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政治已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在网络政治背景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形式——网络协商民主应运而生。参政党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应顺时而动,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网络参政意识,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加强现代组织建设,实现组织沟通信息化;打造网络公共平台,发挥网络协商讨论中的议题引导作用,积极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网络政治 网络协商民主 参政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扩大公民参与、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实现社会公平、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等,成为民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在实践经验基础上,我国形成了由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求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网络政治已成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网络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新事物总是具有不稳定性,尤其是其两面性不可忽视,若使用得当,则可成为重大助力,若使用失当,则负面影响至深。作为具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主体地位的参政党,如何迎接这些新变化的挑战,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是当前参政党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
1987年9月14日,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通过美国Sprint公司的一条64K国际专线,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完成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IP连接。至此,中国打开了通向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扇大门。之后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随着深刻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微博、微信、“云端”、大数据等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网络呈现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其能量深不可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1]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大变量”。与此同时,网络政治也悄然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关注政治事件、获取政治信息、发表政治见解、表达政治诉求、参与政治生活。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进行了在线交流。2009年2月“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民进行视频交流。同时,地方官员开始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政务博客”、“网民对话”、“网络投票”等越来越多。2010年“光明调查”数据显示,近九成网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网络讨论。在回收的3058个有效样本中,曾以某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过意见或评论的被访问对象有2740人,占样本总数的89.6%,这说明网民具有强烈的表达愿望,现实社会中的各种意见和情绪在互联网上得以宣泄和体现。年轻网民以及中高学历的网民是参与讨论的主体和活跃群体。[2]201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习总书记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中国高层政治人物对网络效用的认可以及与网民的互动、政府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等种种现象表明,互联网上的“政治互动”不仅改变着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也日渐深入地改变着中国传统政治生活,形成一种新的政治生态。
网络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其实质是一种民主政治,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新方式、新途径。网络政治所具有的泛在化、虚拟性、平等性、直接性、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以及廉价性等特点,使公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完全不同的政治参与途径。首先,网络极大地地延展了公共空间。它能够放开让社会各阶层表达不同意见,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为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提供了一个渠道。其次,网络媒介成为了公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公众依靠网络掌握各方动态,了解公共事务、参政议政、反映自己的意见和愿望,网络媒介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公之于众,以公众舆论的形式,代表民众与行政、立法、司法等国家权力机构进行沟通、对话,可以督促国家机关切实兑现为公民服务、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承诺,对国家公职人员进行评议和监督,对公职人员的腐败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和控诉,对关涉国计民生的公共事务发表意见,进行监督,从而实现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网络政治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既有建设性的作用,也有破坏性的作用。运用得好,可以成为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加速器,政治稳定的维护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平台;运用得不好,也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策源地,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制造者、催化剂和放大器。
协商民主是建立在对自由民主或代议制民主缺陷的反思之上,力图矫正自由民主的不足。“简单地说,就是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对话、讨论、审议等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和政治生活。”[3](P1)它强调扩大公众对政治的参与,让公众参与到那些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讨论和决策中来,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理念。陈家刚认为,协商民主具有多元性、合法性、程序性、公开性、平等性、参与性、责任性、理性八个方面的特征。[4]协商民主追求公开、平等、包容、理性的精神,只有真正的实现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从协商民主的内在要求来看,通常都强调协商讨论是一种面对面的讨论和协商,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分布甚广、区域差距大、公民文化层次参差不齐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在全民范围内开展协商民主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而协商民主的基础在于公共论坛,其中政治讨论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也就是说,协商民主应该有公共场所作为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公共论坛一方面可以令人们听到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赋予演讲者接触场所和其他个人的权利。[5]“网络必然会在协商民主中发挥重要作用。”[6]从网络政治发展方向来看,网络只是手段,民主才是目的。无论是网络问政、网络议政还是网络执政、网络施政,所指向的均应是民主。网络政治所具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及时性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理论存在着天然的耦合之处。网络为开展“协商”创造了极为方便的条件,公民只要拥有一根网线、一部电脑、缴纳一定的网费,足不出户、点击鼠标就可以完成原来繁琐费力的协商式民意调查活动,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和诉求,从而使原本看上去无法操作的吸纳更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协商讨论的问题变得可行了。另外,在协商讨论议题方面,网络也为投诉和揭露社会问题、贫富分化、社会公平与正义、伦理道德、公共安全、讨论政府政策法规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公共议题,提供了深入探讨的空间。可见,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也必然呈现网络化的特征,这也是当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
网络协商民主以网络为平台,其显著特征在于:协商的高效性、协商形式的直接性、协商主体的平等性、协商成本的低廉性。这些特征使网络政治协商凸显出诸多优势。一是从主体看,网络协商民主体现出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平等性。直接参与主体数量更大,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精英”或“草根”都拥有平等的表达权,有助于自由、民主、权力共享氛围的形成。“光明调查”表明,近八成被调查者曾以网络讨论的形式参加过至少一次政治活动,其中43%曾参与“政府在线调查”,35.1%参与过“网上签名”。这说明互联网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有效途径,网民情绪和意愿在网络政治互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2]二是从表达方式及途径看,网络协商打破了传统的等级式信息传递方式,实现了民意表达的扁平化传播,具有传播方式交互性、速度快捷性、范围广泛性和手段开放型等特点。协商参与者可以在线交流,实时发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还可以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反映现实问题,进行民意表达,提高了公众政治参与的效能。三是从内容看,协商讨论更具开放性和丰富性。一方面,通过网络协商讨论的民众意见可以直接呈现在参与者和决策者面前,从而更直接地表达和影响舆论导向,甚至影响到决策;另一方面,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也导致观点视角的多样化和议题内容的丰富化。
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协商民主也存在着缺陷。一是民众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有限,且消息来源存在不可靠性。一旦虚假消息借助网络平台迅速扩散,谣言四起,就会扰乱社会秩序,比如“抢盐风波”。二是网络协商民主可能引发“沉默的螺旋”现象。即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三是网络参与的匿名性导致网络行为的随意性、责任追究困难。因此网上虚假信息泛滥,却无法追究相关责任。四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网络协商不能有效开展。比如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过度使用自己的话语权,放大个体权利,滥用西方那套“博爱、自由、平等、民主”价值观,致使网络暴民产生、自由主义思潮泛滥,等等。
参政党作为我国民主政治中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参与协商民主的历史悠久,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主体。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主要有四个层面的协商: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党内外进行广泛协商,特别是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协商,二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决策协商。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三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四是基层民主协商。主要包括恳谈会、听证会、咨询会等多种形式。[7]现实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广泛参与了这四个方面的协商,并成为推动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面对网络协商民主日趋发展这一新情况,参政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能力水平,促进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和迅速判断政治形势,是对政党素质的基本要求。信息全球化对政党组织产生了强烈冲击,政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大大弱化。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参政党应适时改革,积极应对。参政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网络协商民主对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推进作用,准确认识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和重大进展,紧跟时代步伐,牢固树立信息化观念,努力提高网络参政的认识水平、参与程度和决策能力。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种权力”涉足政治,打破了传统政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着政党的运作模式尤其是组织管理与宣传动员方式。政党过去的那种层层叠叠的组织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不能适应党内民主和沟通、成员参与的需要。因此,参政党要加强现代组织建设,重点是组织的信息化建设。一是搭建党内数字信息平台,加强组织沟通,完善面向所联系社会成员的信息收集整理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让党内成员广泛地分享和运用数字信息,快速、常态化地将成员、任务有效连成一体,让各方面的智慧凝聚起来,发挥党派界别优势,突出代表性,集中力量在自己的特色领域、优势领域做深、做透。保持组织的自由度和灵活性,鼓励成员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形成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使其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要注重网络人才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吸收和发展政治素养好、理论水平高、调研本领强、网络表达能力突出的专门人才;挖掘现有党派成员的潜力,及时地培训,调动党派成员参政积极性,主动争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智力协助,及时吸收、采纳党派内外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的真知灼见,在传统参政议政的存量基础上实现网络增量。三是要注重前瞻性和先进性,合理整合资源,各党派之间信息适度共享,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能力,力求联合力量攻坚克难。
网络首先是一个“舆论场”,在这个“场”中,谁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成为掌控舆论的主人翁。根据“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往往是通过民间“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影响公众,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平台上更为突出。谁是意见领袖?有学者认为,意见领袖必须是一位思想者,要靠思想去引导别人。[8]不能根据粉丝数量的多少来判断谁是意见领袖,而应从人的实际影响力和粉丝结构来进行判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第一次对有关“网络意见领袖”进行了规模调查。调查发现,在近年一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平时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在这个颇有影响的特殊群体中,往往具有文科生、高学历、男性、中年人、阅历丰富、高收入等共同特征。[9]“网络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代言人,但又经常放大某些超越现实可行性的偏激诉求,他们能把话语变成力量,也能把话语权变成暴力。
目前,在网民关注的网络讨论议题中,生活、娱乐、时尚、健康等轻松话题仍是网民讨论的热点,政治、政府、经济等严肃问题却相对受到冷落。鉴于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主体的参政党,应主动出击,有效利用网络有策略有计划地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对政策性、宏观性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公民协商讨论的热情,从而对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改进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要积极打造参政党网络公共平台,在建立以内容发布为主的门户网站基础上,着眼于搭建优质信息资源平台,如开设博客和微信、设置讨论议题、组织成员与网民参加讨论、邀请网络意见领袖和专家参与评论等。二是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充分运用社会网络力量,如牵手各大知名网站,通过参与网络活动、开展网民对话等,不断扩大参政党的影响力。三是着力打造参政党的民意领袖。民主党派联系广泛,成员中有不少有识之士,党派要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参政党成员中这些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的影响力,树立旗帜性人物,鼓励他们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社情民意,从而使其获得更多民众的认可,在网络协商讨论中发挥正能量。四是抓住网络协商的关键点,适时发声。对于网络舆论引导要抢占先机“早说话”“说真话”,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乃至第一时间做出客观评论;要勇于触及敏感问题和矛盾,“敢说话”;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会说话”。
总之,网络政治背景下网络协商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如何发挥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CNNIC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1/16/c_126015636.htm.
[2]谁在网上发表意见 网上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EB/OL].http://www.cctv.com/cctvsurvey/special/02/20100610/102675.shtml
[3]毛里西奥·帕瑟琳·登特里维斯.作为公共协商的民主:新的视角[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陈家刚.协商民主的概念、要素和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3).
[5]毕竞悦.通过网络的协商民主——评桑斯坦的《网络共和国》与《信息乌托邦》[J].清华法治论衡,2009,(2).
[6]李君如:网络必然会在协商民主中发挥重要作用[E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2013/03/12/19174613.html.
[7]贾庆林: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2/1201/c64094-19759333-1.html.
[8]“意见领袖与公共舆论”圆桌会议[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0727/c346732-18615377.html.
[9]“意见领袖”需要团结和包容[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216/c1003-24371150.html.
[中图分类号]D665
A
1671-2803(2014)03-0018-05
①[收稿日期]2014-05-06
[作者简介]邓凌(1978—),女,重庆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
贺俊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