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强,罗 强
患者,女,10岁。入院前1.5年无明显诱因偶感进食后梗阻,无外伤、感染、异常职业史等特殊病史,病程中偶有呕吐,后进食梗阻症状逐渐加重,遂于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30 cm处见一结节状占位,表面糜烂,周围管壁略僵硬,管腔狭窄,内镜不能通过。胃镜病理示:食管黏膜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伴表面溃疡形成。入住笔者所在院后行钡餐检查提示:食管中段稍扩张,下段近贲门见腔内充盈缺损,钡剂通过稍受阻;胃底、胃体部小弯侧见不规则充盈缺损。行食管下段-胃部分切除术。术中可见食管下端-胃底一肿瘤,大小约10 cm×8 cm×4 cm,已侵及食管下段肌层及胃底、胃体浆肌层,食管腔被肿瘤完全阻塞,食管、胃底及部分胃体黏膜表面糜烂与坏死并存,食管旁、下肺静脉旁及胃网膜右血管周围可见半透明状淋巴结样肿物,予以清除。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提示:食管下段及胃底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大小约10 cm×8 cm);免疫组化染色检查提示:Cladesmin(-),desmin(-),SMA(+++),ALK(-),CD117(-),S-100(-),p53(-),actin(+),Vimentin(+),Ki67指数10%。术后随访至今10个月,症状消失,吞咽好,未见肿瘤复发。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 tumor,IMT)又名炎性假瘤,是一种由纤维母细胞及肌纤维母细胞构成的间叶性肿瘤,临床罕见,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真皮层内,IMT多发生在四肢、头颈及躯干的真皮层内,儿童常见于肺,少数见于鼻窦、乳腺、膀胱、脾、肝、大网膜等处。该患者发生于食管下段及胃是比较罕见的。
临床一般表现为吞咽困难,伴有反酸、恶心及呕吐,常伴有体重减轻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所提示病变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尤其是食管末端及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直径多在2~3 cm,最大者亦未超过6 cm,而且部分患者既往有食管疾病史,如食管裂孔疝、返流性食管炎等,本例为10岁儿童,病变长达10 cm,同时累及食管下端及胃底、胃体,应重点与食管癌或贲门癌相鉴别,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二者无法做出鉴别,病理学检查是最终鉴别的依据。IMT是纤维母细胞、反应性增生血管和伴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构成,Coffin等将其分为3种组织学类型:①黏液型:间质明显水肿及黏液变性,其间穿插肥胖梭行细胞,可见各种炎症细胞;②梭行细胞密集型:肿瘤富于细胞,瘤细胞常排列成“人”字形或螺旋状,浆细胞穿插其间,其他炎症细胞常聚成团;③纤维型:瘤组织中出现成片致密胶原纤维,常有淋巴细胞和大量浆细胞浸润。食管癌则是分化不成熟的肿瘤细胞。
IMT极少发生恶变,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亦偶有恶变、转移的报道。尽管如此,IMT目前仍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如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则可考虑适当扩大切除范围,鉴于偶有远处转移及复发病例报道,笔者认为长期随访是非常必要的。本例即采用将食管下端-胃部分切除加食管-胃胸腔内吻合予以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提示恢复良好且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