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盛,王宏南,王磊
(舟山市妇幼保健医院,舟山 316000)
四边孔综合征是指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或腋神经的主要分支在四边孔处受压,导致四边孔处压痛,并向臂部放射,伴肩臂外侧感觉障碍、三角肌功能受限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1]。笔者自2010年到2013年采用点按手法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本病36例,现报告如下。
总共收治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6~61岁,平均(44±10)岁;病程最短2 d,最长5年,平均(22.9±3.7)d。
患者取俯卧位,上肢自然放于身体两侧,术者站于患侧,①先用㨰法施术于患侧肩部,依次松解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等肌群;②取患侧天宗、肩贞和肩髃穴,术者大拇指叠加,其余手指自然放于患者皮肤,分别点按以上穴位。点按时垂直于患者皮肤,待患者感到酸痛感、麻胀感或向上臂放射感时,定住 5 s,然后慢慢松开,每穴操作 10遍;③以掌根顺时针按揉患侧肩胛部,使患者感觉有酸胀感;④术者一手托住患侧肘部,另一手用掌根扶住患侧肩部,使患侧肩关节被动内收,至最大幅度后突然发力,连续操作 5遍;⑤继续将患侧上肢放于头顶,患者用手摸对侧耳部,术者一手握住患者腕部,一手用掌根托住患侧肘部,使肩关节被动外展,至最大幅度后突然发力,连续做5遍。每星期治疗3次,连续治疗2星期后观察疗效。
定位以天宗穴为中心2.5 cm直径范围内的皮肤,先用碘伏棉棒消毒3遍,然后用75%乙醇棉球脱碘。用三棱针在此区域内快速而均匀点刺8~10下,深度3~5 mm,再用口径为 5 cm玻璃罐以闪火法拔罐,留罐10 min,以拔出5~10 mL瘀血为宜。每星期治疗2次,连续治疗2星期后观察疗效。
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
治愈:肩臂疼痛消失,感觉、功能恢复正常。
好转:肩臂部仍有轻微疼痛,肩外展、外旋轻微受限,感觉部分恢复。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随访1个月。36例患者中,治愈22例,好转13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 97%。治疗前 VAS评分为(52.45±10.16)分,治疗后为(9.08±4.76)分,经配对t检验,P<0.01,结果表明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
四边孔综合征属中医学“肩痹”范畴,治疗上主要以温通经络、活血祛瘀为主。手法通过机械刺激局部组织,改善微循环,并增加局部的血流量,以利于炎症吸收,减少了炎性物质的产生。点按四边孔局部,能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对神经和血管的卡压,消除临床症状。在点按穴位的操作过程中,术者应注意用力由轻到重,缓慢加力,不能用力过猛;局部应有明显的酸、麻、重、胀等强烈的得气感觉,但应无明显痛感。另外要针对其病痛部位选择用力方向,使其感应向病处传导,以求气至病所。
刺络拔罐具有活血破瘀、通络止痛、散寒祛湿、调和气血的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对局部的气血瘀滞往往有很好的疗效。配合火罐,加强针刺放血的作用,使瘀血去而新血生,带走炎性致痛物质,从而达到“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目的。
[1]Chautems RC, Glauser T, Waeber-Fey MC, et al. Quadrilateral space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nn Vasc Surg,2000,14(6):673-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