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为平针灸治疗汗证经验

2014-04-05 15:38石蓬莱程为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主穴诸症自汗

石蓬莱,程为平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程为平针灸治疗汗证经验

石蓬莱1,程为平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汗液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复杂,需要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完成[1],尤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景岳全书·肿胀》记载:“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为土,故其制在脾。”程为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治疗汗证应从五脏虚实来调整全身阴阳,并将汗证分为痰热扰心、肺卫不固、肝热扰神、脾胃失和及脾肾两虚证型,现将其针灸治疗汗证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痰热扰心

《正治准绳》云:“盖心为主阳之脏,阳乃火也、气也,故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脏主之,以行其变化,是故津者,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生,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出为汗,其汗尽由心出也。”汗为心之液,心藏神,故而汗液的生成与排泄受心神的主宰与调节,火热内盛,上扰心神,热迫阴津外泄,故汗出[2]。并多伴有心悸少寐,多以自汗为主,舌淡,脉弦数。治以清心化痰,止汗安神。主穴取丰隆、间使、灵道,配穴取足三里、三阴交、复溜。毫针泻法。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具有豁痰开窍、宁心安神、疏通气机功效。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经穴,能够安神,宽胸。灵道为手少阴心经经穴,具有宁心安神功效。三穴并用,可达化痰养心之作用。

典型病例:王某,女,51岁,2010年10月21日初诊。自汗出10余天。平素常有心悸,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近日出现自汗出,心烦,口干,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痰热扰心。用上方治疗5次,略有好转,续治7次,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2 肺卫不固

《灵枢·邪客》云:“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肺合皮毛,主气,属卫,卫气通于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腠理不固,故汗出[3]。伴有体倦乏力,周身酸楚,面色少华,汗出恶风,或局部汗出,舌苔白,脉细数的症状。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主穴取肺俞、尺泽、合谷。肺俞、尺泽用补法,合谷用平补平泻。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的俞穴,肺的背俞穴,具有益气固表,宣理肺气的作用。尺泽为手太阴肺的合穴,能够滋阴润肺,止咳降逆。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的原穴,主气走肌表,具有疏散风寒,解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三穴合用有补肺益气,固表止汗之功。

典型病例:宋某,男,20岁,2011年10月13日初诊。自汗出2年余。平素因情绪紧张的原因后汗出,动则汗出,以头部背部为主,近3天汗出增多,活动后全身汗出如雨,恶风,微有咳嗽气短,声低懒言,肢体无力,舌淡,脉缓。证属肺气不足,卫外不固。用上方治疗5次,诸症好转。治疗14次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3 肝热扰神

《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疾走恐惧,汗出于肝。”并伴有汗黏稠,蒸蒸汗出,烦躁,口苦,面赤烘热,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的症状[4]。治以清肝泄热,止汗安神。主穴取蠡沟、中封、百会透后顶。毫针泻法。蠡沟为足厥阴肝经的络穴,具有疏肝理气功效。中封为足厥阴肝经的经穴,具有清肝胆热功效。后顶位于督脉,具有清热止痛,宁心安神功效。百会位于督脉,为诸阳之会,具有升阳固脱,开窍醒神功效。四穴合用可达清肝止汗之功。

典型病例:郭某,男,56岁,2010年8月27日初诊。自汗出20余年。近半年汗出如雨,动则尤甚,平素入睡难,夜寐多梦,近1周汗出加重,头目胀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舌紫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治疗7次后自汗减轻,但舌仍紫红苔黄厚腻,加阴陵泉治疗20次后诸症消失。

4 脾胃失和

《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生化之源,脾胃失和,卫气不充,营卫失调,腠理疏松,故汗出[3,5]。可伴有困倦,少食,四肢乏力,腹胀,便溏,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缓的症状。治以健脾和胃,固表止汗。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用补法。足三里足阳明胃的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通经和络,升降气机功效。三阴交位于足太阴脾,具有健脾胃,益肝肾功效。脾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具有健脾统血、和胃益气功效。三穴合用有健脾止汗之效。

典型病例:孙某,男,40岁,2009年5月7日初诊。自汗2年余。2年前因过度劳累后汗出过多,常自汗出,遇劳加重,四肢无力,困倦,食少,脘腹痞满,作嗳气稍缓,大便微溏,舌淡有齿痕苔白,脉弦缓。用上方治疗5次,诸症好转。治疗7次后汗出稍减,但仍感脘腹痞满,加中脘穴再治疗7次后诸症减轻,大便微溏未见明显缓解,加天枢穴再治疗7次后诸症消失,未再复发。

5 脾肾两虚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肾为先天之本,乃水火之脏,寓有元阴、元阳。元阳乃人体诸阳之本,卫阳根于肾阳,肾阳不足则卫阳不固,故汗出[6]。肾虚而闭藏之气失守,肾水不足,肾阴亏虚于内,营卫失和,导致阳气不能固密于外,卫阳不固而自汗,虚热内扰迫津外泄而盗汗.可伴有夜寐盗汗的情况,或有五心烦热,自汗,或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的症状。治以健脾补肾,温阳固表止汗。主取太溪,阴陵泉,肾俞。毫针补法。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具有滋阴益肾,培土生金功效。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的合穴,具有健脾理气,益肾调经功效。肾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具有益肾强腰,壮阳利水功效。三穴并用有补脾益肾,固表止汗之效。

典型病例:常某,女,23岁,2010年9月15日初诊。自汗出半年。平素乏力,形寒肢冷,小便清长,腰痛,完谷不化,便质清冷,舌淡红齿痕苔薄白,脉弦长缓。证属脾肾两虚,汗液不固。用上方治疗10余次,汗出得止,但腰痛,完谷不化未见明显缓解,加腰阳关、足三里、天枢再治疗8次,诸症消失,2个月后复诊未再复发。

6 体 会

汗虽为心液,但出汗与各脏腑活动均有密切关系。汗来源于津液,津液的输布代谢离不开脾的运化、肺的宣降、肝的疏泄、肾的气化和三焦的通利,且依赖五脏阳气的推动、控摄和五脏阴液的充足才能使人体进行正常的水液代谢[7]。

从五脏虚实辨证取穴针刺治疗不同证型汗证有显著疗效。

[1] 周忠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2] 王丹,贺嵘.从心肾论治自汗证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2,32(8):1022-1023.

[3] 乐嘉陵,从肺脾论治小儿汗证[J].当代医学,2012,17(33):146-147.

[4] 段富津,李冀.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5] 苏月娴,王新磊.浅谈从脾胃虚损论治汗证[J].四川中医,2013,31(8):21-22.

[6] 杜大林,马维骐.汗证从肾论治[J].四川中医,2013,27(9):29-30.

[7] 张文进,张彦丽.针灸辨证论治验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R249.7

B

1004-2814(2014)06-0555-02

2014-03-21

猜你喜欢
主穴诸症自汗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牙龈出血 按摩承浆穴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荨麻疹穴位埋线取穴规律的分析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腧穴配伍与配穴辨析*
杞黄补阴丸治疗绝经前后诸症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高血压取穴规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