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 郭添枫※
(1.广东药科大学中医学院,广东 云浮 527300;2.广东药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浮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云浮 527300)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病变为主的慢性、多发性、全身性的免疫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可导致残疾,给患者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该病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如《黄帝内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阐明风寒湿等外邪入侵机体可导致痹证。温针灸是结合针刺与艾灸的综合疗法,具有温经脉、通气血、袪痹痛之效。大量的临床研究[3]证明,温针灸对缓解RA 病情具有显著疗效。
基于此,文章拟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临床上温针灸治疗RA 的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应用温针灸治疗本病提供选穴支持。
1.1 数据来源与检索方法温针灸治疗RA 的文献来自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按照组合主题/关键词“温针灸”“针灸”“艾灸”“针柄灸”“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痹病”“尪痹”及“Warming Acupuncture”“Rheumatoid Arthritis”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所得文献发表时间2002 年12 月30 日—2022 年4 月28 日。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RA,所采用的诊断均为国际或国内同行公认的通用标准;(2)临床方案设计相对合理,符合“随机”“对照”等原则;(3)试验组采用温针灸治疗,且效果确切;(4)明确给出主穴和配穴。
1.2.2 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文献内容仅取1 次;(2)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3)历史对照和回顾性研究。
1.3 资料提取和录入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研读,提取温针灸治疗RA 所选的主穴、配穴及治疗方法。将所有文献信息以及指标提取信息录入Excel文件中。
1.4 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数据库建立(1)数据标准化:参考《经络腧穴学》[4],对穴位名称与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2)对数据进行简单预处理,包括删除重复项、剔除噪音数据,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最终建立RA温针灸处方主穴、配穴数据库。
1.5 统计学方法文章主要采用Excel 软件进行数据读取、频次频数分析,以统计温针灸治疗RA 的主穴、配穴,并统计主穴、配穴所在的经络,从而探讨温针灸治疗RA的选穴规律及诊疗思路。
2.1 文献检索结果按照关键词初步检索出文献358篇,通过具体阅读,排除重复、综述类、探讨类文献245 篇以及动物实验类文献34 篇,同时排除对照组治疗方法为温针灸或无对照组文献33篇,最终剩余有效文献46篇。
2.2 试验组治疗方式分析在纳入分析的46 篇文献中,试验组包含多种治疗方式,具体见表1。
表1 试验组治疗方式文献数量分布 (篇)
2.3 温针灸治疗RA主、配穴归经分析对纳入46 篇文献进行主穴归经分析后发现:(1)十四经脉中,除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肺经外,各经脉均有腧穴涉及。(2)总体上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达到了19.68%(61/310);其次是任脉的腧穴,达到了14.52%(45/310);再次是足阳明胃经上的腧穴位列第三,为13.55%(42/310);而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则位列第四,为13.23%(41/310)。见表2。
表2 温针灸治疗RA主穴归经及使用频次
对纳入46篇文献进行配穴归经分析后发现:(1)十四经脉中,各经脉均有腧穴涉及。(2)总体上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达到了16.73%(85/508);其次是经外奇穴的腧穴,达到了12.80%(65/508);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上的腧穴同时位列第三,为12.01%(61/508)。见表3。
表3 温针灸治疗RA配穴归经及使用频次
2.4 温针灸治疗RA高频主穴与配穴统计纳入的46 篇文献中,共涉及主穴50 个,频次最高的主穴出现36 次,频次最低的主穴出现1 次,频次不低于10 次的穴位有12个,其中足三里出现36 次,占比78.26%(36/46),关元出现26次,占比56.52%(26/46)。见表4。
表4 频次前12位的主穴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
纳入的46 篇文献中,共涉及配穴74 个,频次最高的配穴位出现26 次,频次最低的配穴出现1 次;频次不低于16 次的配穴有12 个,其中解溪出现26 次,占比56.52%(26/46),阳池与八邪同时出现23 次,占比50.00%(23/46)。见表5。
表5 频次前12位的配穴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
3.1 RA的发病机制RA 是以小关节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为主的慢性免疫性疾病[5]。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研究认为其多与自身免疫系统相关,遗传、感染、性激素等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6]。RA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关于痹证的病因病机,外因是其发病的重要条件,内因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7]。如《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提示外感六淫之风寒湿等淫邪是痹证发病的重要条件。《素问·评热病论》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示正气不足是RA发病的根本原因。
3.2 温针灸治疗RA的原理《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举痛论》亦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提示RA 发病的重要条件为“风寒湿”之外邪所客,以致其经络郁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关节疼痛是其主要的症状。《灵枢·经脉》云:“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本藏》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二者皆提示经络通畅的重要性,故对于寒湿型或有虚的RA 患者,通调经络亦是治疗关键所在。而温针灸是在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艾灸的疗法,除了具有针刺的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还具有艾灸的温通经络、温里祛寒的作用[8]。临床将针刺与艾灸同用,燃烧的艾绒药力和热力通过针柄传入机体,畅通经络,运行气血,进而达到温阳通脉、行气活血、扶正祛邪之效[9]。另外,使用温针灸的时候应注意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因其具有温热之性,若用于热证患者,恐有火上浇油之嫌,临床上应慎用。
3.3 温针灸治疗RA的选穴规律分析本研究数据显示,温针灸治疗RA的选穴规律具体如下:
3.3.1 从经络角度来看主穴的经络选取: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等经络的腧穴选用频次较高。配穴的经络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等经络的腧穴选用频次较高。可看出,主穴的经络选取中,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以筑其藩篱,任脉归元纳气以护其本原;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气血生化之源,保其后天之本。而配穴的选取多为经过四肢中小关节的经络,以疏通局部经络、调和局部气血为主,体现出“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此亦反映出主穴以治本扶正为主,配穴以治标祛邪为主,体现出对于RA应注重标本同治。
3.3.2 从穴位频次来看主穴的腧穴选取:足三里、关元、肾俞、曲池、气海、三阴交等腧穴频次较高。配穴的腧穴选取:解溪、阳池、八邪、外关、阳陵泉、阳溪等腧穴频次较高。足三里补益脾胃、关元纳气归元、气海引气归元、肾俞补肾固本等,皆以扶正固本为主;而解溪、阳池、八邪、外关等腧穴皆分布在四肢关节周围,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以治标。与上文经络选取的治疗思想相互呼应。
3.3.3 数据统计无论是主穴的经络还是配穴的经络选取,都以阳经为主,而阴经的选用较少,尤其是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在主穴和配穴皆居末位。
3.3.4 治则一是标本同治:主穴的经络选取与腧穴选取都体现出RA 的治疗要注重扶正固本;配穴的经络选取与腧穴选取都以四肢关节周围的腧穴为主,体现出“以痛为腧”的原则,疏通局部经络,调和局部气血,亦是治标为主。综合主穴与配穴的选取,体现出本病应标本同治,扶正固本与祛邪外出相结合。二是固护脾胃: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主穴的经络选取上,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选取频次较高,而主穴的腧穴选取上,足三里的选取频次为第一,体现出治疗RA 要固护脾胃。因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祛邪有力。
文章研究温针灸治疗RA 的选穴规律,通过对温针灸治疗RA 的临床文献进行研究,从穴位选取的统计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规律:(1)本研究选取的文献,均涉及主穴与配穴。(2)在经络的选取上,无论是主穴还是配穴都以阳经为主,而阴经的选用较少,尤其是手太阴肺和手少阴心经,在主穴和配穴的选取上皆居末位。(3)主穴的选取在经络上,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频次居首,任脉上的腧穴次之,足阳明胃经第三,足太阴脾经第四;配穴则以阳经为主,表现为手阳明大肠经居首,其次是经外奇穴,再次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4)在纳入统计分析的所有穴位中,主穴以足三里出现的频次最高,关元、肾俞次之;配穴则以解溪出现的频次最高,阳池、八邪次之。(5)治疗上,在注重标本同治的基础上固护脾胃。
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公开发表的温针灸治疗RA 的临床文献报告,所纳入文献临床试验设计均符合“随机”“对照”的原则,但未涉及“盲法”及“多中心”等研究原则,存在一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