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守兰,任宏丽,纪军,张馥晴,刘立公,丰晓溟
近代上海针灸发展的时代背景及特点述要
邴守兰1,任宏丽2,纪军1,张馥晴1,刘立公1,丰晓溟1
(1.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 200030;2.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 201203)
近代“扬西抑中,废旧存新”的历史背景,决定针灸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实效。沪上名家汇聚,著书立说办学,注重信息交流,参与疑难重症包括疫病的治疗,共同致力于针灸学术传承,为保存中医和传播针灸发挥重要作用。
近代;民国;上海;针灸学;名家;流派
据《上海县志》、《上海县续志》记载,清代仅上海县就有王丹荣、王桓荣、张士璧、余肇庆、陈能澍等数位医家,精于针术。近代以来,各科名家聚集上海,致力于出版专著或集资办学,临证或以针灸见长,或针药并用,形成独特的区域特征。
存废之争。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处于边缘化境地,中医因此始终未得到官方的认可,甚至数次被提上“废止”议程。1912年、1913年,北洋政府两次颁布的《教育部新法令》都将中医排斥在外,引起了中医界强烈抗议,上海神州医药总会会长余伯陶、徐相宸等,两次组织全国中医药界赴京请愿,始得“暂从缓议”。包识生[1]在《神州医药学报》撰文评临时政府取消中医,为“不仁”、“不义”、“不理”、“不智”、“不信”之举,延颈而望,大总统“缓议二字”,“万万不可缓而不议”。
疫病风波。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重镇,人口聚集之地,疫病亦多频发[2]。清末民初,各省流行鼠疫,殁者无数,香港西医认为中医“不识治疫”,曾请求港政府禁绝中医。为了给予有力回击,香港中医界请求东华医院院绅,联合港督、华民政务司,选西医院绅十人为监督,将疫病患者分配给中西医各半,三考平均一百分,结果西医得三十多分,中医得六十多分,中医由此得以保存。张锡纯提到:至愚生平临证,治愈西医不能治病之,已不胜计[3]。
针灸能够在民间不断发展并向海外传播,疗效是其重要原因之一。1914年春,“教育部漏列中医案”之后不久,袁世凯头风旧疾增剧,经南通张季直电保,请黄石屏为之诊治,第一日针百会,第二日针风池、风府,泄风泄热,应手而愈。每一针刺入,袁即感觉脑中发有大声冲墙倒壁而出,再针如服巴豆、大黄直扶肠胃而下。袁总统称奇不置,厚谢而归[4]。
近代针灸的衰落,究竟是“学术本身不健全”,还是“遭受到自然的淘汰”,依据方幼安的观点,多是“喜新厌旧,一唱百和”的心理作用,以“使用舶来品为荣”的心理[5]。这一观点,概括了近代针灸式微的主要原因。一些所谓“士大夫”,生病时反而不去求助自己所“誉扬”的医术,也多少说明问题所在。
庚子年间,北京地区霍乱流行,使用针灸治疗,其治愈率高达60%。此事引起了法国领事苏理的浓厚兴趣,苏理向沪上多位中医学习针灸,1928年将针灸医术带回法国,后专门从事针灸医疗工作,以针灸治疗哮喘有奇效显名,并著有《中国针刺术》,向法国和欧洲传播针灸医学[6]。
近代针灸在霍乱、鼠疫等疫病及一些疑难急症中参与度较高,医家多善针药并用。黄石屏弟子方慎盦在《金针秘传》中介绍方氏临证专长时,提到49种病症,其中包括烂喉痧、久疟,中风、盲肠炎、脑漏等一切年久不能收口之外症及险恶沉疴等急症。
《申报》登载的许多中医名家出诊信息和患者致谢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针灸诊疗特色,其中疑难急症参与度较高。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六月初八,《申报》一则致谢,提到李培卿治愈“腕痛延医数月不效,反成四肢肿胀之危症”。针灸名家黄鸿舫亦擅治久药不愈之沉疴,或救危在顷刻。1918年4月10日,《申报》刊录黄鸿舫出诊的详细信息:上午在牛庄路94号石库门内,下午在贵州路3号。门诊一元一角,出诊五元二角,早晚加倍。贫苦者不计。如遇急症,则随请随到。1918年5月12日,《申报》载录一患者手足酸痛牵及腰背,痛不能忍,遍访名医诊治无效,经黄鸿舫氏针刺,立奏奇效。文中提示黄氏曾治愈疝气、妇女肝胃作痛。有一患者,中风半身不遂,言语不清,遍访名医,终难奏效,经黄氏针灸十余次亦获痊愈。
近代出版业兴盛,名医参与办学、办刊,发表各种评论。全国中医八十三万[7],各类针灸教育、出版和学术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宁波、无锡、苏州等地。近代医家整理、撰述各类著作,仅刊载于期刊的广告就有上千种。上海千顷堂书局、中华书局、东方书局、中医书局、明善书局等,推动了针灸学术发展。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考证,现存近代针灸著作约计290余种,馆藏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广州、吉林等地,其中上海就有近百种,各科名家亦参与著书立说。惜部分书籍毁于战火,加之纸张质量问题,散佚严重。上海医家仅见黄石屏《针灸诠述》、方慎盦《金针秘传》、叶劲秋《灸法自疗学》等少数专著存世。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记录了大量当时社会的动态信息,部分涉医内容,值得参考。近代上海名医新闻、广告,琳琅满目见诸报端,如丁甘仁、朱南山、石筱山、张赞臣等,均具有较高研究价值。1917年11月6日,《申报》刊登嘉定针科李培卿出诊信息。1939年3月31日,《申报》登载方慎盦出诊地点在“新闸路乌镇路桥对过和乐里”,同版可见到党波平门诊、针科侯再思、平湖严针灸等相关信息。《申报》介绍黄石屏针术由来,并多次报道了黄石屏由南京、烟台、通州回沪的消息。1915年8月20日,江霄伟、余伯陶等通过《申报》介绍了“金针御医黄石屏君来申设期”的消息,通州张季直设医局延聘黄石屏,但各埠慕名来沪求诊者络绎不绝,因此从当年六月份起,每月初一至十五在英大马路贵州路设诊,十六日至三十日则仍赴通州应诊。同版有针科尤松泉门人女医张希孟,专门针治风湿瘫痪、四肢酸痛、麻木不仁等症的信息。针灸申少林、推拿儿科潘人奇等门诊消息亦见诸报端。
以期刊和报纸为平台,近代医家注重交流针灸学术及中医发展相关信息。如《申报》报道了美国医学家对针灸疗效的研究。在《中医疗养专刊》第一卷第一期杨永璇发表“所谓疯病”,方慎盦论述“谈霍乱重要性”。在《医药年刊》,方慎盦与施济群、陆渊雷、陆士谔、江南呼共同发表“中医改进论”。秦伯未在《中医杂志》发表“诸痺宜针引阳气”,俞慎初在《国医公报》发表“温灸术之研究”。《友声医刊》第2~35期连载陆瘦燕“金针探源——燕庐医话”。无锡中华针灸学社主办《金针治验录》,收录各地社员诊治经验,其中可见上海社员陆士明论文集等。
1822年,道光皇帝宣布废止太医院针灸科,针灸发展受挫。国民政府时期,在“科学救国”、“西学救国”等理念引导下,当局大力发展西洋医学,中医始终在受排斥和打击之列。当时的中医学校,几乎全部为民办,名医参与集资办学。针灸专门机构多以研究社、研究所等形式开展,如无锡中国针灸专门学校、宁波东方针灸社、医学挽澜社、重庆科学针灸研究所等,但以学校为名称开办的较少。当时,上海名医方慎盦创办了“医学挽澜社”,开设“馥南针灸医院”;陆瘦燕与夫人朱汝功组织“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和针灸函授班。
据《上海县志》记载,上海一些医家多数世相传,擅长一科。如上世纪20年代,陈行金象祺擅用针灸治疗癫狂。柳智慧,祖传眼科,尤精于针灸,治偏瘫及关节炎,著有《柳伯春吐纳导引气功疗法》,解放后辟为特色门诊。石氏伤科传承人之一石筱山,也以伤科、针科济世。查阅1939年前后上海警察局中医注册申请书档案,可以看到部分医家传承情况,如姚木生,60岁,安徽桐城县人,儒医,针灸内外科,在上海行医30年;党波静,36岁,无锡人,祖传,针灸推拿方脉,在上海行医8年;马东海,36岁,江苏镇江人,师承黄鸿舫,金针、内妇儿、喉科;陶继唐,52岁,江苏江都县人,祖传,内科针灸科;张岐周,54岁,江苏宿迁人,儒医,针灸师传,方脉则为世受。
近代针灸名家多为儒医,以家传师承为主,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家学渊源。据现存资料考证,目前沪上针灸流派有陆氏、杨氏、黄氏、方氏、党氏等,在学术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些内科名家亦参与著书立说,共同推动针灸学术的发展。现择录主要医事活动在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的医家,作简要概述。
陈秉钧(1840—1914年),字莲舫,号乐余老人,又号庸叟,青浦县人,临证擅长内、外科。著有《十二经分寸歌》,现存抄本[8]。
黄石屏(1856—1917年),又名黄灿,江西清江人,清代针灸学家,撰有《针灸诠述》。将气功内家功法与针刺手法运气结合运用,习用赤金针,喜用药灸,处方用穴别具匠心[9]。刘梅先《扬州杂咏》(遗著):“就医车马日盈门,争识扬州黄石屏。海市悬壶有期日,都云一指是神针。”生动地描述了黄氏悬壶济世的盛况。黄石屏的侄孙黄翼昌,侄曾孙黄伯康,湘江魏庭兰,及弟子方慎盦承其学[10]。方慎盦为上海“方氏”针灸流派重要代表人物。
李培卿(1865—1947年),字怀德,原籍上海,后迁居江苏嘉定。拜四明陈慕兰先生为师,深究金元四家之说,研习窦太师、杨继洲之术,对《灵》、《素》之书,钻研尤深。通晓内科、眼科,亦擅用汤药。临证重视脾胃、强调经络,切诊太溪、冲阳,创用温针,习用毫针,重视提插捻转手法,提倡伏针、伏灸[11]。据《中医针法集锦》记载,伏针源于李培卿。子陆瘦燕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重要代表人物。
张山雷(1872—1934年),名寿颐,嘉定人,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著作较多。所著《经脉俞穴记诵编》、《铜人经穴骨度图》、《经络腧穴新考正》之书(1927年),对阐发经络学说和考正俞穴,颇有研究。曾在《神州医药学报》发表“膀胱足太阳经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四穴考证”,在《医学杂志》连载17期《新编正经脉穴俞记诵编》,张锡纯为《新考正经脉俞穴记诵编》作序(《三三医报》)。
王诵愚(生卒年不详),川沙县人,幼聪颖,通经史,承父业,得其传。除擅针灸外,尚通内外科,针药兼施,屡起危疴,求治者接踵,为近代针灸名家。针刺注重手法,对阴刺、输刺、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手法,有卓见。重视火罐疗法,常辅外治药治疗各种关节痠痛麻木等症[12]。弟子杨永璇继其学术,成为上海“杨氏”针灸流派重要代表人物。
黄鸿舫(1879—1944年),江苏无锡人,早年师从苏州针灸名家虞觉海,后于1903年行医于上海,并任沪南神州医院针灸科主任,执教于神州医药专门学校针灸科,任上海神州医药总会理事兼评议员、中央国医馆理事等。治学多宗经旨,法从东垣、香岩,辨证取穴、行针手法、临床治疗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13]。为上海“黄氏”针灸流派重要代表人物,子黄羡明承其学。
恽铁樵(1878—1935年),江苏武进人,著书颇丰,撰有针灸专著《十二经穴病候撮要》。
叶劲秋(1900—1955年),著有《灸法自疗学》,对针刺手法、孔穴症治和刺禁穴等亦有研究,在近代期刊《国药新声》、《文医半月刊》均有专篇论述。如“针刺述古”、“禁刺经穴的检讨”、“辟针刺手法的补泻”、“中医的灸法”等等。
针灸疗效经历了时代的考验,为中医的保存和传承发挥重要作用。近代上海中医兴盛一时,但精于针术者鲜,技术精湛的医师应诊不暇,留存文字资料甚少。近代针灸在急重症包括疫病的参与度较高,但要求技术精湛,对病程发展有准确的把握,能传承这一技术者鲜。由于时代原因,近代针灸相关资料散失严重,可查阅资料很少,一些文献只有零星记载,如《青浦县续志》卷十七、卷二十一记录卫朝栋传略和撰著《明堂分类图解》,详细资料则无据可循[8]。因此本文对于近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和传承状况远未述尽。近代上海针灸以数世相传者多,惜在传承和延续上的断代现象较严重,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已失传,亟待抢救和继承。
[1] 包识生.医药危言——临时政府取消中医之无理[J].神州医药学报,1914,2(5):300-305.
[2] 黄杰诚,蔡燕蓉.香港清末鼠疫流行中医辨治分析[J].山东中医大学学报,2006,30(3):235.
[3] 张锡纯.中西医治疗上之真实的比较[J].医界春秋,1929,(35):8.
[4] 方慎庵.金针秘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9.
[5] 方幼安.统论针灸学术兴衰的前因后果[J].新中医药,1950,(7): 66.
[6] 张立剑.针灸史话[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0.
[7]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23.
[8] 马继兴.针灸学通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18, 506.
[9] 魏稼.黄石屏及其学术思想考略[J].中医杂志,1987,(4):56-58.
[10] 方慎盦.金针大师黄石屏先生小传[J].新中医药,1950,5(7):78.
[11] 李君梅,陆瘦燕,朱汝功.针灸科李培卿的学术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9):21-24.
[12] 杨永璇.王诵愚先生学术简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7): 16-19.
[13] 纪军,夏勇,刘立公.黄氏针灸流派的学术特色[J].中国针灸,2012,32(9):810- 814.
Summary of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cent-times Shanghai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Development
1,2,1,1,1,1.
1.200030,; 2.201203,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recent-times “developing the Western and restraining the Chinese, and abolishing the old and conserving the new” determines the fact that the prominent feature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is actual effect. Shanghai famous doctors gathered, wrote kooks, established theories, run schools, paid attention to information exchange, participated in treatment for refractory and serious diseases including epidemic diseases, worked together to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eserv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preading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cent times; The Republic of China;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amous expert; Schools of thought
1005-0957(2014)10-0963-0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10.0963
2014-04-20
上海市卫生局面上项目(20124055);上海市教委预算内项目(2001JW81,2012JW87);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1YS72, 13YS025);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JZ2012010)
邴守兰(1978 - ),女,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