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岭
(浙江省绍兴市中心医院,绍兴 312030)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性反应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笔者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穴位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现报道如下。
36例患者中,男29例,女7例;年龄16~49岁,平均(25±9)岁;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 9年,平均(2.62±0.57)年。全部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4年修订的AS纽约标准[1],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骨痹诊断标准,其中寒湿痹阻型 27例,肾虚督空型9例。排除疾病晚期脊柱强直,严重关节畸形者;妊娠、哺乳期的女性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的患者。
将华佗夹脊穴、督脉(腰背部)穴位、八髎穴分为3组,按照X线提示有病变的脊柱关节对应体表部位,每组每次取压痛最明显处1~5穴。寒湿痹阻型加阴陵泉、足三里;肾虚督空型加肾俞、太溪。先用龙胆紫在穴位处作一标记,以 0.5%碘伏常规消毒后,用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医者右手持针,针头顶压于所埋穴位,左手将一段已消毒的0号羊肠线套于埋线进针尖端的凹槽内,然后用左手拇指绷紧穴位皮肤,右手持续缓慢进针,直至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再进针 0.5 cm,将肠线埋于穴内肌层,随后出针,针孔用碘伏再次消毒,外敷无菌纱布。15~20 d埋线1次,3次为1个疗程,埋线5 d内嘱患者避免针孔感染。
临床缓解:晨僵和腰痛等主要症状消失,炎性指标ESR、CRP恢复正常。
显效:晨僵和腰痛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70%,炎性指标ESR、CRP趋于正常。
有效:晨僵和腰痛等主要症状有所好转,症状积分减少≥30%且≤70%,炎性指标ESR、CRP有所下降。
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或加重者。
36例患者中,临床缓解14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治疗次数最少3次,最长2个疗程。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学“骨痹”、“肾痹”范畴。《素问·痹论》:“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带头。”其发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督亏虚,骨脉失养;或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其主要病理基础以肾虚督脉空虚为本,感受外邪为标。故治拟补肾壮督为本,祛寒除湿、活血化瘀为标。结合循经辨治,本病发病部位常见于督脉、膀胱经及经外奇穴夹脊穴分布处。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以取督脉和膀胱经经穴为主[3],同时佐以脊柱邻近之夹脊穴,且操作上取压痛最明显处,又寓“阿是”之意。寒湿痹阻型加阴陵泉、足三里以温经散寒,利湿通络;肾虚督空型加肾俞补益肾气以治其本,取足少阴之太溪,为脏病取原之意。依上法辨证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合理配伍,通过穴位埋线的方法,激发经络气血,从而产生补肾壮督、祛寒除湿、舒通经络、蠲痹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通过辨证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运用穴位埋线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降低炎性指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9-123.
[3]熊荣海,唐清政,周立志.电针配合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