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露露,梅博威
教学本质与人才成长规律关系的研究
袁露露,梅博威
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教与学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认识教学的本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实施手段的完整实用的规划,必须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有效的规律,实施对未来教育本质、教学本质上的改革与创新,将教学本质与人才成长的规律联系起来,达到两者意义与实质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学本质;人才;成长规律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这种本质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是教学本质的起点。
教学本质有三层含义。1)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在教学中教与学彼此依存,相辅相成,既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但教与学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有机地结合或辩证地统一。如果只有教或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那么它们都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教学活动。2)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性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学习。既不能以任何形式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3)它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学的深刻影响。学校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在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诸方面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从理论上全面认识教学的教育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因片面强调教学的部分功能而带来的教学实践方面的偏差。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竞争的世纪。只是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高科技的对抗,智慧的拼搏,知识的较量。这种较量归根结底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我国要争得一席之地,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依靠和加速科技进步,依托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科学的未来在于未来人才的培养,在于培养中的教育方法的创新,在于未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实施手段的完整实用的规划。因此,必须了解人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有效的规律,实施对未来教育本质、教学本质上的改革与创新,将教学本质与人才成长的规律联系起来,达到两者意义与实质上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2.1 普遍人才成长规律简述
一般而言,世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可循,只有找到其规律,才能了解和认识其本质。人才成长规律,是人才成长过程中诸多因素本质上的联系,人才成长规律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人才成长规律是指,历史背景、各种社会形态、各类人才共有的成长规律;特殊人才成长规律是指,某种历史背景、某种社会形态、某种人才持有的成长规律。
人是个复杂的、拥有各自思想的有机个体,在成长中会遇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个体的综合性定位,而人才一般成长规律从多方视角可提炼为如下几种规律。
2.1.1 人才增长律
人的成长是要经过一段历程。一般来说,在成长过程中,成才必须具备各种优良的品质。才能增长律是指人才才能的增长与其付出的有效劳动成正比,即成才的基本要求是勤奋。当然,勤奋的有效率也与诸多因素有关:遗传、教育、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等。即勤奋的有效率分为有效劳动功与无效劳动功,只有有远见、卓越的勤奋才能提高勤奋有效功的增长率。
2.1.2 时势造就律
时势增长律是指在最适宜的时间做最恰当的事情得到最多有效功。社会背景对人类人才需求数量的可控制性,导致人才成长规律的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了解时势的动态、社会的需要,找准目标,去努力得到最大有用功的回报。
2.1.3 最佳年龄律
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最适宜的年龄是在青年时期,这个时候,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正处于人类的一个巅峰时期。青年科技人员在年轻时就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积蓄能量,抓紧时间和机遇,朝着既定目标集中精力,大胆探索,才能在最佳年龄段早出成果、出大成果。
上述的特殊人才成长规律是指,某种历史背景、某种社会形态、某种人才持有的成长规律。教学本质应遵循一般人才成长的规律,更应依据特殊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法培养人才。
3.1 教学的本质应培养人才成长中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们追求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求知,去获取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新理念的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能力。它包括新颖性思维、独特性思维、自主性思维、能动性思维、选择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获得新的突破,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激情以及完善青年的创造性人格。教学本质体现在“教”与“学”的统一,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达到认识与思维、思维与实践、实践与创新的三统一。我们深思为什么中国的教育体制、教学本质缔造不出一个世界级科学家、思想家,而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以及年长的英国琼英辈出;为什么在世界科研的巅峰没有一个黄种人的身影;我们不是没有名校,没有人才,而为什么会没有影响世界的成果。这就引起我们对教学本质问题的思索。我们先来将中西方的教学本质进行对比,中国现在的教育在一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的漏洞和缺陷,那就是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主要原因在于使用了教育水平的等级化考评制。创造性思维,如试探猜想、大胆假设及直觉、灵感等思维方式是突破性发现的重要条件,科技的发展既要求我们掌握广博的知识,还要求我们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把知识变为创造的基础。所以说创新能力对于最终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行应试教育时普遍存在的一个情况就是老师过于强调书本上的死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意识,提倡死记硬背,实行题海战术,使用标准答案,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虽然使我们掌握了很多已有知识,但我们不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怎样去应用,也不知道当时科学家是怎样得出那样的定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学到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缺乏科学鉴别力。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很多同学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对乏味的学习内容感到失望,继而闪现在他们头脑中的新奇的想法也会渐渐泯灭。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充分的发展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会随之被发掘。
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这无疑在某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而且中国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精神集中,洗耳恭听,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牢固。这种教育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掌握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西方教育大都基于人文思想展开,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教育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指引,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什么的。重要的不是大和小,而是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主和自由。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主要原因。同样,它也有缺点,有局限性。它注重分析,缺乏综合思考和横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中国的古训,倒是被外国的学校教育运用得恰到好处[1]。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因此,我国的教学的本质应培养人才成长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创新、超越,以实现科研更高的成果。
3.2 教学的本质应激励人才成长中的主观能动性
激励可分为自身激励和外部激励,人才成长规律中需要得到自身以及外部的肯定。激励是“以人为本”管理的核心,在人才成长中具有特殊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个体的思维能力很强,必须充分发挥其个体的能动性,刻苦钻研,深入思考,精心研究。因此调动人的积极创造性、发挥能动性的激励作用就非常重要。
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表现为三个层次:1)个人体力上的出大力,流大汗;2)个人智力上对知识技术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思考、运用;3)对社会客观规律的研究,创新发现和实践。“出大力,流大汗”的本质就是忍耐,坚持。这也是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主观因素,也是二、三层次的基础。如果说,古代人主要以“出大力,流大汗”为个人努力的基本形式的话,现代人则更多地是要以有效地读书、观察、思考、实验、创新为更重要的形式了。当“出大力,流大汗”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胜时,学习、思考、观察、实验就成为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最主要的战场。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是提高人的智慧、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而个人智慧、能力素质和道德水平高的人则较容易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则是恶性循环。正像好学的人往往知识渊博,而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更好学。要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固然要号召人去积极投入生产经营,但更要引导人去学习思考。爱学习的民族是有希望的,而懒于学习的民族必然是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民族。所以教学的本质应激励人才成长中的主观能动性,让人才在成长中精细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人才强国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改革和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才是我们的教学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深度挖掘人才,有效实施对人才的培养,让人才取之于国用之于国利之于国。
[1]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中小学管理,1999(1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纪旭.教学本质新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
[4]张瑜.把握教学本质,实现有效教学[J].新一代,201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lents Development Law
YUAN Lulu,MEI Bowei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not simply the su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but organically or dialectical unity.It will achieve the complete and practical planning of teaching purpose and teaching method in real sense if people understand the teaching nature.Thus we must understand the law of talent growth and follow it to practic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future education nature and teaching natur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ialectical unity relationship,people should make the teaching nature connected with talents development law.
teaching nature;talent;development law
G840.01
A
003-983X(2014)06-0558-02
2014-02-21
袁露露(1991-),女,湖北宜昌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湖北武汉430079 Graduate Division,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Hubei,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