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文化现代化与体育文化自觉

2014-04-05 01:40许延威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传统体育

许延威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自身的发展历史被打断,被迫融进了世界历史的洪流。中国的先进人士率先从天朝帝国的睡梦中醒来,开始放眼看世界,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努力。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救国图存同样是中国体育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与动力源。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中图存的中国人民实在也不可能以理智、从容的态度去处理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今天,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伟大复兴。在体育方面我国从一个奥运会的旁观者成为奥运会的积极参与者,最终又成为奥运会的主持者,并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总数第一,赶超的目标已经完成。变得从容和自信的中国人民应该重新考虑如何处理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体育文化的定义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因此对体育文化的定义问题进行阐述是必要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体育文化定义的规范性决定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其次,目前的体育文化概念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立场、观点、研究目的、需要及学术背景的差异,出现了庞杂交错的体育文化定义现象。本研究对现有的文化与体育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借鉴文化哲学上的文化三分法,认为体育文化是指人类群体或社会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共享成果,包括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体育运动文化是指人类群体或社会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共享的运动项目,以及与这些运动项目有关的运动技术、竞赛规则、训练方法、训练手段、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体育制度文化是指人类群体或社会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包括体育法规、体育组织、体育组织章程等。体育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体育文化心态、体育文化心理、体育文化观念、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体育思想理论体系。精神文化是每一种文化形态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它是该文化形态的本质规定性。在这三个层次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是不同类型文化的标志[1]。

1 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1.1 起步阶段(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已经渐渐地认识到中国在器物方面落后于西方,而在形而上方面中国始终远胜于西方。当时先进的中国人都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救亡图存的根本途径,从此开始了所谓的洋务运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式的兵操、西方竞技运动项目被引进与传播。这一阶段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体育运动文化层面,而体育精神文化层面还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主导。如“康有为一方面主张采用西式体育发展国民的尚武精神,一方面又主张体育活动是不能超越‘礼’‘教’之范围,‘仁人’应做到‘非礼勿动’‘动时无有妄动’,使之中、使之和,才能固‘天下之大本’,达‘天下之大德’”[2]。这一阶段体育文化的发展虽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与继承性,但没有脱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畴。

1.2 整体发展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甲午海战的惨败使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器物上,而更在于制度上、文化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就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大。中国只有在观念上实现现代性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启了文化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认定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而把西方文化看作是中国救亡图存、走向现代化的希望,从而把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以全盘西化来全盘否定传统。新文化运动基本上全方位地摧毁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在体育文化领域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出现了体育文化土洋之争。文化精英与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无情批评,自此西方体育文化被确定为庙堂的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退居为山林的文化。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开启了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在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方面开始全面接受西方的体育文化。

1.3 社会主义制度下体育文化的探索(新中国成立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体育文化现代化体现为西方的体育运动文化加苏联的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的特点。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卫生制度的建立,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国家取向的集体主义体育价值观的建立。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以意识形态斗争统帅一切,对传统和西方文化进行革命,造成了我国体育精神文化系统的封闭性、静态性、简单性与僵硬性。改革开放以后,以中国重返奥运会为标志,中国加入了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在这一阶段单一、封闭的体育文化系统被打破,复杂多元的体育文化系统初现轮廓。

2 中国体育文化现代化的尴尬境遇

回顾中国体育文化现代化历程,可以发现中国体育文化现代化自开始之时就把西方体育文化当作现代化的前景,将自己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中国的体育文化现代化一直没有走出“西方”体育的文化挟持之中,基本被西方体育文化垄断和同化。

2.1 在体育运动文化层面与制度层面上缺乏影响力与话语权

根据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重新公布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通知》,目前中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78项,其中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只有8 项。北京奥运会共有28项比赛项目,没有一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性体育竞赛:奥林匹克运动会、各项目的世界杯赛、世界锦标赛、各种职业体育竞赛、商业比赛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人类体育文化中的主要内容。虽然中国的一些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等一直在努力走向世界,但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垄断下,步履艰难。以武术、散手为例,为了适应西式的比赛规则、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进行了痛苦的变革,这种变革实质是去传统文化的过程,造成项目在文化传承上失真。同时,西方体育理念和运作模式也已经全球化。国际奥委会自建立以来,在统一人类体育活动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奥委会正在成功地建构一种全球体育意识形态,促进整个人类在体育文化方面的共同进步与发展。随着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发展,现代竞技体育项目、体育制度形成了完整的体育文化系统,构成了统一的体育文化秩序。对这些体育文化秩序的遵守才使得国际体育秩序得以维持、扩展。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目前的国际体育文化制度秩序,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的色彩。现在世界上单项体育组织联合会中,只有武术、龙舟的主席是中国人。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目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中,只有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和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曾有中国人担任过主席。尽管我国取得了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第一的成绩,但在世界体育制度文化层面上缺乏影响力,中国在世界体坛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

2.2 体育精神文化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

西方体育价值观与中国所处的特殊时期的历史使命相契合,在救亡图存的主题下,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功利性与工具性特征得到认同和彰显。不可否认,西方体育精神文化有积极的一面,西方的体育价值观在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国人开拓进取的意识、促进人的个性解放、个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严重的弊端。竞技体育的异化日益严重,在更高、更快、更强口号的掩盖下,运动员承受着超过身心负荷极限的训练和比赛,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运动成绩,滥用兴奋剂。部分运动员付出身体伤残甚至生命的代价。在学校体育方面,工具化色彩浓厚,学生被看作被加工、改造的对象。学校体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合格的公民,体能的发展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成了主要的目的。在大众体育方面,身体锻炼的目的不是身心的和谐、健康,而是形体、外貌的改善和自我市场经济价值的提升,或是身份的认同、阶层的归属。体育在各个领域内表现出了异化的趋势,既以非理性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代替了人的合理需求,威胁到我国体育文化的进步和人的健康和谐发展。

3 中国体育文化自觉

中国的体育文化现代化一直没有走出西方体育的文化挟持,基本被西方体育文化垄断和同化,民族特色正在受到威胁,民族认同正在出现危机。中国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现代性来代替传统现代性的新探索,中国体育文化自觉之路就是中国的新的体育文化现代性的生成过程。“文化自觉”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来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费老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是对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3]。体育文化自觉是文化自觉的下位概念,是将中国体育文化置于世界范畴,进行自我扬弃的过程,是中国体育文化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在于如何处理体育文化发展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本民族的文化与他文化的关系。中国的体育文化现代化应该“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结合,从而使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高度统一。”[4]

3.1 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自觉

“在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全球化的冲击下,中国体育文化必须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和与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以便在未来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中确立我国体育文化的地位。”[5]在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同化中,保持中国体育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国体育文化现代化和体育文化自觉的重要问题。如果文化被理解为主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改变客体的自然存在方式,使客体转变成为主体而存在的价值世界的话,体育文化包括两个维度。体育精神文化是与人的主体性密切联系的,是主体性文化。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是与人的体育社会实践相关的,是客体性文化。要保持中国体育文化的主体性,就要加强体育精神文化的自觉。体育的客体性文化作为体育手段可以是十分有效的,不过它只有在塑造它的文化价值系统内才相对合理。体育精神文化为人们从事体育行为提供精神信仰、价值导向、道德基础。体育的客体性文化与主体性文化应该是相契合的,客体性文化只有按照主体性文化的规制,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如果体育在发展中与精神文化发生偏离,就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

3.1.1 探寻和坚守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遗传基因

中国体育精神文化自觉必须找到可以永远传承和坚守的文化因子,它应该是在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否则中国体育文化也很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全球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体育精神文化遗传基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活动的价值追求在于身心的和谐发展,要达到内外交辉的目标。身体的锻炼活动要由外达内,由形而下的身体活动促进形而上的精神升华。重在人生命的建设,提高人生命的质量。注重内化的过程,身体的锻炼活动要通过身体的媒介,内化为人的生命力、精神力。气质类型上,体现出内敛的特征,淡化竞争,追求“自胜者强”的境界。体育活动带有浓厚的修炼色彩,既要修身又要养性,既要健体又要强心。建立了性命双修,身心并育的体育思想体系。力争以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方法反映人体在生命养护过程中的生理、心理与精神等方面的整体内在机制和功能。

3.1.2 以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遗传基因匡正西方体育文化的人文危机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层次,是人们进行体育行为时所持有的态度,是衡量体育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实际上体育文化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主要是由体育价值观决定的,要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了解一个文化的价值系统。“价值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基本结构,通过时间的不断肯定,它就建立了一种传统,同样价值也构成了善的最初的范式和层次。价值成为个人情感生活的基本定位因素。最后,价值鼓励和推动某一类的行为,反过来,这种行为又增强这种价值观。”[6]从体育文化自觉的角度来看,体育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体育价值观不仅是人体育行为的动因,还是体育文化自觉的标准。无论是处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关系,或是接受、拒绝某种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人们都要做出选择和判断,而这种选择和判断的根据就是体育价值观。

随着体育商业化的发展和消费主义的泛滥,目前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体育文化出现了体育行为与体育价值观的背离,甚至出现了体育价值观本身的异化,带来“人的物化”的危险结果,即为追求体育活动的外在目的与价值而牺牲人的价值。体育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沦为观念上的应当,外在物上升为主要的价值衡量尺度,人的自身价值遭到贬抑。作为西方体育精神文化最好体现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呈现出“豪华与奢侈、浮肿与偏颇、正义与邪恶”争斗并存的现状,当代西方体育精神文化正日益陷入人文危机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有别于西方体育文化,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体精神内涵的文化形态。它是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传统体育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7]中国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尊重生命、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念、身心和谐的价值追求和重视体育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精神三方面的整体内在机制与功能等方面,可以匡正体育价值观的异化,能够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体育价值观起到补偏救弊、提高境界的重要作用。

3.1.3 在全球范围内建构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

建构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现代性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就是在明确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优秀遗传基因的基础之上,深入、全面地对中西方两类不同性质的体育精神文化进行甄别和比较,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中重伦理道德的社会价值取向和尊重生命的人本主义色彩,以西方体育文化的科学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为补充,创建新型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体育精神文化。同时我们要坚持民族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统一,对全球性体育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性接受、合己性理解和创造性发展。以传统体育精神文化匡正全球性文化,以异质性文化稀释同质性文化,积极推广中国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普世价值,在交流合作中逐步将传统体育精神文化上升到全球性文化,不断扩展传统体育精神文化的领地和空间,使传统体育精神文化成为与我国体育综合实力相适应的中心文化。

3.2 中国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自觉

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在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上,世界范围内具有统一化的趋势。随着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和与此相关的体育交往的普遍发展,人类体育活动日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人们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具有了极强的相关性,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因之联为一体。中国为了走向世界、融入国际体育大家庭,接受具有普世意义的现代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是必然的,这也是由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共时性所决定的。但同时不能不加选择地一味接受,必须以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现代性价值体系为依据加以甄别。其次在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上要防止文化形式的单一。一方面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工作,去除糟粕,赋予其现代性;加强科学实证研究,赋予其科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另一方面,随着体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体育活动中渗透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要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施加影响,赋予其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内涵[8]。

4 结语

中国体育文化现代性起于一百多年前的晚清,百年的路程是曲折的,百年的进步是伟大的,但到今天,这仍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体育现代化是一个被动开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中国的体育文化现代化走进了“他者”体育的文化挟持之中,基本被“他者”体育文化垄断和同化。如何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保持中国体育文化的特殊性是体育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体育文化发展中的共时性决定了接受具有普世意义的现代体育运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精神文化是文化发展中的必然,而西方体育文化中的异化现象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时性又要求我们要加强传统体育精神文化自觉,特别是传统体育价值观的自觉,探寻和坚守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的优秀遗传基因,并与世界优秀体育精神文化融合贯通,建构中国体育精神文化现代性价值体系,以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1]李忠尚,尹怀邦,方美琪,等.软科学大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6.

[2]王俊奇.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4.

[3]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78-190.

[4]郭建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先进文化[N].人民日报,2011-11-04(05).

[5]熊晓正.21世纪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史,2000(6):10-12.

[6]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

[7]周爱光,宋亨国.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再认识[J].体育文化导刊,2005(9):15-18.

[8]王传方.“体育”在历史进程中的社会地位与变迁[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4(3):34-37.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传统体育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