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锋,徐家林
(安徽科技学院 体育部,安徽 蚌埠 233100)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守卫自己的领地和食物,相互间的格斗搏杀在所难免,由于生产力极其不发达,这时的格斗还只是一种生存手段,虽然可能会有技术的积累,但此时其功能只是攻防。现代格斗对抗类运动实质是以攻防格斗为内容的娱乐活动,而非生存手段。人们从事格斗活动的目的是取悦观众,而非捍卫自己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相互间的格斗不能称为现代格斗对抗类运动的源头。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从生死格斗中脱离出来。他们不需亲自参加搏斗也可以获得生产资料,但是,其格斗的本能却未因此而消失,而是通过观看奴隶的相互厮杀来获得格斗本能的释放。因此,在古罗马有专门进行格斗比赛的斗兽场,而在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说剑》中提到,当时国王有养剑士,令其相击,并有以此为乐的风气。此时,格斗者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除了对于自身生命的捍卫之外还有愉悦观众的功能。也就是说,此时的格斗已然具有了比赛的性质。因此,奴隶社会中供人观赏的角斗才是现代格斗对抗类项目的源头。奴隶之间的角斗与现代格斗运动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通过攻击对方、进而战胜对方为目的,但不是作为生产工具,而是作为一种娱乐手段而存在的。
奴隶之间“非生即死”的生死角斗没有规则限制,所以可以推想,其在技术方法上应为踢、打、摔、拿的综合格斗。而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非死即生”的格斗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类从观赏原始的相互残杀转化为观赏较为安全的格斗竞赛。同时,随着格斗技术的积累,格斗出现分化现象,主要分为了两类,即:击打类对搏和扭摔类对搏。如早期的拳击、泰拳属于前者,而摔跤、柔道则属于后者。技术的分化说明人类在格斗竞赛上有了规则的介入,不再是无规则的生死搏杀。这也是人类格斗技术由低级到高级进化的表现,格斗方式的分化也有利于竞赛的安全性。
随着格斗赛事的不断演变,娱乐逐渐变为首要功能。这里表现在娱乐观众和娱乐自己两方面。一方面,观众通过观看比赛,来获取野性的释放;另一方面,比赛选手参加比赛也不再是被动地被驱赶入场,通过格斗获取生存的权利,而是通过与对手互相搏击获取战胜对手的成就感和格斗技能的提高。这一点在现代对抗类运动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表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即格斗从生存技能向“游戏”转化。
竞赛规则是指竞赛双方在比赛前进行的约定,是双方必须遵守的法则。竞赛规则约定了竞赛的方法、评判胜负的标准和胜负的奖惩。格斗方式由综合向单一的分化,表明了规则对竞赛方法的约束。另外,人们在格斗竞赛中进行规则的约束也是保证比赛安全的需要。随着人类文明化程度的提高,残忍地将对手致伤,甚至致死,已经不再符合人类的娱乐取向。渐渐地摆脱了野蛮的杀戮本能,人们在观看格斗比赛时希望尽可能少的发生伤害事故的审美需求产生了趋同。这或许是规则介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地域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格斗竞赛作为一种以比赛双方互相搏击为内容,以娱乐观众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文化的滋养。也正是在不同的文化浸润下,东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格斗方式。追求力量、崇拜英雄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拳击。而强调天人合一、追求个人人格修为的东方文化孕育了武术。此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变迁,西方人在欣赏格斗竞赛所带来的野蛮、血腥刺激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人的关怀,期望比赛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而武术在脱离了原始格斗之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仁”和“礼”。即使在古代存在“非生即死”的擂台比赛,习武者还是更加强调在格斗中体现高尚的人格魅力,因此,“点到即止”的方式更受习武者推崇。
对于格斗比赛来说,安全性和观赏性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因为格斗就是要通过击打或者扭摔的身体接触来制服对手,现代的一些站立式格斗项目,就是通过击打对手来获取比赛的胜利。因此,现代格斗无法保证运动员能够像参加非接触式竞赛那样,在绝对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比赛,这也正是格斗竞赛的魅力所在。但是,作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体育竞赛项目,安全仍是必须的前提。各个项目也通过各种手段保证比赛的安全。比如:在拳击、自由搏击、MMA 等击打项目中都要求戴拳套,各项目根据自身特点对拳套的式样和重量有不同的要求;另外,跆拳道通过全身护具来保护运动员安全;而空手道则通过“寸止”和戴拳套的方法,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由此可见,一种格斗形式要想符合现代体育运动的标准,首先要保证比赛的安全性。
现代世界各种格斗项目林立,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竞争不断。当前较流行的格斗项目蕴涵着各不相同的理念。泰拳、自由搏击、散打等站立式格斗项目以其凶猛的格斗风格吸引人们;打法硬朗的泰拳在与其他项目交流的过程中战绩超群,因而风靡世界,其技击功能是其生命力所在;相比泰拳、自由搏击、散打等项目在推广中以突出技击功能来吸引人们,来自于东方的跆拳道、空手道和剑道等同样作为格斗对抗类项目更加注重对人的教育作用,这类项目的特点是礼仪与格斗在对抗中同台呈现,礼仪的规范渗透到比赛的每一个细节。在保持其项目技击性的同时注重对人的教化,这或许是跆拳道、空手道受到世界各国习练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格斗作为人类的本能之一,在脱离了生存工具的层次后,不断经受着文化的浸润。随着人类文明化程度的提高,格斗也在由低级野蛮向着高雅文明的方向进化。作为体育运动的格斗项目是当前人类格斗技能的主要存在形式。虽然,以搏杀为目的的格斗仍然存在,但也仅限于警察、军人练习。从目前格斗类运动项目来看,世界格斗具有明显的文明化特征。来自东方的跆拳道、空手道和剑道等从推广伊始就以培养人的文明性为出发点,强调通过练习塑造人的社会性,因此,这类项目在格斗中表现的主题不再是人类原始格斗本能的彰显,而是文明的表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一种新的项目日渐盛行,即全接触无限制的综合格斗MMA。MMA 允许各种武技同台竞艺,在技术上也是极大的宽松,涵盖了人类格斗的所有技能方式。最突出的是,其一改传统击打类格斗项目打点得分的评判方式,而是以制服对手为目的。胜负有以下几种判别方法,即:击倒、技术击倒和一方认输。一旦出现击倒比赛就结束,避免了运动员再次被重击的现象。制服对手的评判标准使得运动员的相互击打减少而改用较为安全的地面缠斗技术。地面缠斗技术之所以说相对较安全,是因为受制一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认输或继续比赛,而不是靠裁判员的观察来中止比赛。这就大大减少了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受伤几率。此外,一方认输即中止进攻,也体现了现代文明人在格斗过程中对野蛮的格斗本能的控制,也藉此表现了优胜者的风度。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格斗项目的发展,文明化是格斗比赛的必然趋势。
在当代,竞技化的传统武术早已不再是“搏杀术”。但是,竞技化的传统武术在当前的竞赛场上也表现出缺乏实战对抗的不足。没有格斗对抗的检验,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便会发生异化,目前的问题已不再是传统武术要不要格斗对抗,而是传统武术应该如何进行格斗对抗。“传统武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留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2]传统武术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代表着中国人在格斗领域身体操作的文化样式。在当今社会,传统武术是格斗运动,但更是文化载体。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格斗对抗竞赛需要怎样才能表现其文化性成为亟待解读的问题。基于对当前世界格斗项目文明化的分析,同时结合传统武术自身的特点,传统武术的格斗对抗比赛方式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传统武术在技术上的特点是“体用兼备”,竞技武术“打练分离式”的模式无法适用于传统武术。此外,从竞赛目的讲,竞赛是为了推广传统武术文化,而非仅仅为了传统武术竞赛化。传统武术的竞赛应转变当前以西方分解还原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思维作为指导,借用竞赛的方式来呈现中国的格斗文化。当前,需要摆脱将传统武术分为套路和格斗对抗的观念。传统武术的技术构成包括功法、套路和应用,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拆分。另外,从竞赛的设计上应该更加突出文化特色,使运动员在赛场上呈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而是传递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文明化的格斗样式。
无论是散打、武林大会还是MMA,虽然表现形式略有不同,但是仔细分析发现,其所表达的思维方式并无不同。中国武术的格斗对抗赛事均以击打为主,中国武术的格斗对抗还在“格斗就是互相搏斗”的思维定势中无法自拔。而中国传统武术则截然不同,传统武术早已将“点到为止”视为积极追求,仔细分析传统武术的技术方法就会发现,很少有出手就打的方法,多是通过引手或者防守的方法先将对方控制,再实施进攻。而当前的武术格斗竞赛却采用了西方拳击的思维方式,忽视了传统武术技法的特点,只注重击打的效果,使得武术比赛与自由格斗趋同,失去自身的项目特点。空手道通过“寸止”将“一击必杀”和“点到即止”完美融合,使得格斗不再是野蛮的撕斗。MMA 包容各种武技,使得关节技与击打相互融合,非但没有使比赛更加危险,反而增大了格斗比赛的安全性和观赏性。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下,传统武术的技法设计不是原始的厮杀术,而是人们借以完善自我的修为方式。传统武术的这一价值追求使得其“摒除人体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限制,使人的身心回归自然,最终达到对‘道’的感悟,使身体获得自由。”[3]在中国传统体育中,对人的培养是受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在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中,更注重的是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而把人的身体视作是寓精神、气质之舍。”[4]传统武术这一包含着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技术内容的国粹是否也应该寻求适合自身的、更能表现中华文明的格斗方式?是否应该需求一种竞赛方式,通过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表现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和谐、崇礼仪、重技巧、轻蛮力的优良观念?进而,通过传统武术的格斗精神和形式来表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所积淀的高度文明性,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软实力。在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因此,联合国采取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武术中渗透着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文化也滋润着武术的技术体系和理论。”[5]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格斗领域的重要载体,从目前传统武术的竞赛现状来看,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显然忽视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传达。如果竞赛化的传统武术格斗与西方的自由搏击没有了区分度,那么我们又何必劳民伤财地对其改造,而不是直接学习西方的格斗方式呢?东方的格斗类项目,跆拳道、空手道和柔道在竞赛过程中除了竞技,无不将礼仪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中所传达的注重人格培养这一理念也成为其深受世界人民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观传统武术,我们“礼仪之邦”的礼仪何在?传统武术的竞赛,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礼仪、服装、场地、术语等方面应凸显传统文化的特点,使传统武术的格斗对抗不仅仅是一个格斗项目,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集中展示。我们应该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及中国武术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吸引世界各国人民关注、习练传统武术,将传统武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扬光大。
作为技击术而存在的传统武术,在当今时代如何使其在保持技击本质不变的前提下有所继承和创新是所有武术研究者应该深思的问题。作为防身工具的传统武术或许不需考虑应以何种方式格斗,但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传统武术在当代期望通过竞赛的方式求得发扬光大,则必须谨慎地考虑格斗的方式,因为文化复兴的时代使命要求传统武术的格斗竞赛方式必须在体现传统武术技击本质的同时,突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所以,传统武术应抛开以简单击打为取胜手段的格斗方式,探索呈现传统武术精妙技法的对抗方式,并将格斗的主体从对手的身体,转移到对手所使用的招法,使格斗竞赛的价值追求转变为招式的破解,而非简单的击打效果,使传统武术的格斗比赛更富技巧和智慧。
[1]吕韶钧,李英奎.谈武术与原始格斗技能的分野──兼论东西方格斗项目的文化学差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31-33+40.
[2]侯胜川.中国武术传统:裂变与传承[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6):94-96.
[3]徐伟军.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1-3.
[4]尹碧昌,郑锋.论儒家思想对传统武德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6):82-85.
[5]王智慧.搏击运动:人类本性的延承与不同文化符号的传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