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4-04-05 01:40杜铁平曹盛民霍德利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特质体育产业体育

杜铁平,曹盛民,霍德利

(1.辽宁科技学院 体育部,辽宁 本溪 117004;2.东北大学 体育部,沈阳 110004;3.海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海口 57115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消除工业文明的高碳标志,步入低碳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体育产业属于低碳经济的范畴,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会大有裨益。

1 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研究应用也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和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发展方向是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低碳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1]。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实施节能减排为发展的主要手段,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式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9.8%的平均增长率高速增长,成为同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到2011年初,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的是高投入、低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以及扩大出口,是一种物力资本积累优先的战略,是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高成本发展模式。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各种矛盾的逐渐显现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的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伴随的能源和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工业结构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 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

体育是人类以身体运动来进行表达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它主要涉及人类的身体和精神两大层面,是人类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成果的综合舞台,是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具有响应、带动低碳生活方式理念、运用低碳技术成果的先天优势,必然成为实践低碳发展模式的前沿阵地。体育产业,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健身等需要的产业,包括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两个部分。体育本体产业指的是发挥和体现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包括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无形资产开发业、体育科技和咨询业等。体育相关产业指的是与体育密切相关或以体育为载体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新闻与媒介、体育广告、体育旅游和体育建筑等。

体育产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低碳特征:一是节约性。体育产业是资源节约型产业,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的绝大部分都是经由非实物形态向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几乎不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只有体育相关产业中的部分产业向社会提供有形体育物质产品,但也属于低碳产业的范畴,比如体育服装制造业、体育食品制造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二是环保性。体育产业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对生态环境具有天然的保护功能。由于体育产业主要是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性产业,很少使用化石能源和自然资料,因此它既符合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一般性特征,更是一种高端的低碳经济。三是安全性。体育产业是优质安全型的产业。由于体育产业是低污染和低排放甚至是零污染和零排放,所以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人身造成侵蚀和伤害。四是高效性。体育产业是高效型的产业。一支美国NBA 篮球队或是一支欧洲职业足球队创造的利润,堪比一家其他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甚至一名球员就抵得上一个大型企业。近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2至2013年度全球收入最高的女运动员排名中,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的收入排名第三,达到1.1亿元人民币。北京奥运会举办15 天,直接收支结余超过了10亿元。体育产业的高效性可见一斑。五是和谐性。体育产业是社会和谐型产业,它不会因为污染环境而引起纠纷。它可以凝聚人心,团结人民,这一点在奥运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奥运会期间,无论是因为历史原因而积怨甚深的国家,还是新近因为贸易纠纷而针锋相对的国家,在那一刻都齐聚在奥运的旗帜下。

1992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把体育经济的相关产业列为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一方面,表明体育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的高能耗、高污染有着巨大差别。另一方面,表明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内容之一,归属于服务业类。服务业的本质特征是非物质性,即服务业提供的不是有形产品。正如美国体育经济学者布拉德·R·汉弗莱斯在最新的研究中把体育产业界定为具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一是涉及个体参与运动的活动;二是涉及现场观看观赏性运动的活动;三是涉及在某些媒体上关注观赏性运动的活动[3]。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的身体素质、健康休闲和健身娱乐等密切相关的产业。

无论从体育产业的产业属性,还是从体育产业的类别归属,都可以印证:体育产业是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

3 发展体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产业既承载着重要的精神文化消费功能,又是重要的低碳产业,在我国城市居民已步入小康生活,物质消费已基本上达到饱和,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正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文化消费,又适逢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之时,体育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机[4]。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量化指标:“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将以平均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差距。

3.1 体育产业作为在低碳领域具有特殊优势的产业未能加以重点推动和发展

目前,我国已有的体育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和发展理念滞后,亟需规范调整。我国颁布实施了近20年的《体育法》,内容比较宽泛,没有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经营做出具体的规定。2007年颁布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和2010年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虽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要求,但既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也没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进行适应性调整。现行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不系统、不配套、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市场运行和调控机制没有跟上,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衔接不够[5]。特别是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都没有突出强调低碳理念,没有突出强调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并将之贯穿于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中,没有将体育产业作为一项在低碳领域具有特殊优势的产业加以推动和发展。

3.2 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作用机制未能充分发挥效应

时至今日,人民生活已经进入了“绿色”思维时代,对大自然增长了敬畏之心,对环境有了疼惜之心,但体育的低碳特质却仍未深入人心,没能在体育产业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中充分发挥作用,表现在:一是没能形成较大的拉动效应。有数据显示,我国现在的体育人口尚不足30%,而且体育人口主要是老年人,尚未在全社会掀起参与体育培训与体育消费的热潮,难以对体育产业形成较大的拉动效应。二是核心产业所占份额太小。体育产业的核心是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群众健身业以及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些核心产业所占的份额太小,没有形成支柱性产业,缺乏对整个体育产业的支撑作用。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既有地域间的不平衡,比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产业发展也较快,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较慢;也有各运动项目之间的产业开发不平衡,像球类项目,群众基础好开发得就比较好,一些非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和部分室内项目仍没能形成市场[6]。四是没有处理好体育主管部门与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体育主管部门仍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多头管理、干预过多的问题,而对宏观调控、巿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主要职能并没有履行到位。

3.3 体育产业的低碳优势未能在激烈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规模最大的4家企业的年度营业额累计只占全国的21.13%,说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还属于集中度不高的离散型产业。2010年广州市体育产业中,国有企业只有1 386个,仅占到全市的5.69%,而私营企业却达到了17 834 家,约占全市的74%[7]。而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都是国有企业。我国体育产业缺乏具有一定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及丰厚度的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构成产业主体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体育产业缺乏规模效应和竞争力。说到底,是我国体育产业的低碳优势未能在激烈的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

3.4 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未能有机结合

我国体育产业的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度低,主要是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体育传统产业的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没能将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和突出体育产业的低碳优势,因此不仅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也制约了再创新,导致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仍艰难地在低层次技术、低端产品和低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重复徘徊。过去十年是我国体育品牌的黄金年代,但所有品牌都过于依赖于单店数量的增长来实现规模的增长,没有注重品牌特质的开发,没能突出低碳特质的优势,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致使我国虽有众多体育品牌,但却科技附加值不高,精品不多,竞争力不强,在产地或多或少还有一些影响力,面对全国市场时就显得底气不足,在国际市场上就更是鲜有作为。

3.5 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领军人物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领域人才匮乏,无论是经营人才还是管理人才都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缺乏既懂体育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深谙低碳经济理论,对体育产业低碳特质有着深刻认识和研究的体育产业界的领军人物。体育人才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条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体育产业日益增长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落后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8]。

4 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领域的其他产业相比发展得还很缓慢,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相比更是差距巨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体育产业被混同于一般性的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1 从低碳发展的角度,加强对体育产业的顶层设计

一是要进一步加深对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认识,强化低碳发展的理念。要加深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推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低碳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将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纳入到国家低碳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将体育产业作为在低碳领域具有特殊优势的产业加以推动和发展;二是注意从强化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角度,健全完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特别要注意从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特殊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将低碳发展的理念引入推动和促进体育产业加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之中;三是要明确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宏观规划的制定实施,加强对体育产业的行业管理、宏观指导和调控力度,切实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4.2 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体系,让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在市场机制中成为主导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低碳发展在市场机制中正在成为主导,这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在这个大环境下,放手让体育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合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体育资源,确立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推动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体育主管部门要给体育市场经济体制的良好运行提供积极的服务和保障。要进一步实施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减少政府部门干预,解决好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晰,特别是各类壁垒林立、市场监管方式混乱、行政干预过多的弊端。在市场能够独立调节的领域中,体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要切实承担履行好应有的职责。二是将体育市场纳入法制的轨道。要加紧制定和出台《体育市场管理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地方体育主管部门也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法规细则的可操作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体育企业要严守国家的有关法律,依法经营,照章缴税;体育主管部门及有关经济监督部门要依法行政、依法监督。三是要加强对体育产业的投资拉动。要大力宣传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在体育产业上的落实,特别是与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向体育产业倾斜,广泛吸引经济社会对体育产业的关注,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体育资本,从而提高体育产业整体的融资能力;要积极引进外资,鼓励和扶持非体育部门及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投资兴办体育产业,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四是大力培育体育消费群体。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宣传和引导,强化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和体育消费意识。在城市,要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老龄化的到来,重点发展社区体育,注意拓展和培养老年体育人口;在农村,要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和学校体育,注意发掘培育潜力巨大的农村体育人口。五是要积极向其他产业拓展延伸。要充分发挥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目前方兴未艾的体育旅游、休闲体育、康复体育和军事体育等培育得更加成熟,在此基础上,积极向其他产业拓展延伸,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多种体育消费中来。六是促进体育市场的全方位发展。重点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这两个体育本体产业市场,既注重促进参与性的体育消费,也注重促进观赏性体育消费的增长,把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培育体育人才市场、体育技术市场和体育信息市场等,推动整个体育产业全方位蓬勃发展。

4.3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体育产业的科技实力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要重点抓好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结合,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加体育产业的科技含量,强化和突出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增强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利用市场手段促进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结合。要健全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体育产业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机制。要加强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科学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加强对科技规划和资源的整合,有效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三是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的创新链条。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企业这个创新主体的积极努力,还需要政府的协调指导和科研机构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金融、商贸、中介、媒体以及用户和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不断强大的创新能力。四是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交叉融合。要与信息产业紧密融合,特别是要加大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体育传统产业的力度,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增强竞争力。五是积极打造体育产业的科技载体。要紧紧依托国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等,建设新型体育产业的科技孵化器。要设立国家、省级体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传统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基地。要依托大型体育企业和科技企业,建设体育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4.4 强化和突出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体育品牌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促进消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努力打造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新型体育产业。对于整个体育产业而言,要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低碳特质,打好低碳这张牌。对于具体的体育品牌而言,在突出低碳特质的前提下,要注重强化其自身的品牌特质。比如,以全品类鞋服为发展主线的体育用品品牌,要积极向细分品类市场方面发展,向篮球、足球、户外等大运动的细分领域发展,以此来突出在某个专项领域的优势和特质,并将其作为整个品牌的代言,避免同质化。除此之外,政府要加强对体育品牌的培育力度,研究制定扶持品牌产品发展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经营者创造品牌、提升品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及时引导、指导体育企业积极参与体育品牌的创建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8]。体育企业要充分发挥品牌培育的主体地位,通过品牌注册、培育、拓展和保护等手段,积极创建自身品牌;同一地区的体育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要通过加强企业间的联合,整合品牌资源,共同创建公共品牌,形成创建品牌产品的整体推进力,统一推介,抱团闯市场。要积极营造体育品牌创建发展的健康环境,加强对品牌的保护和监管,加强对品牌的质量认证,建立体育品牌质量追溯制度,让名牌产品真正名副其实,被广大消费者认可。

4.5 大力宣传和推介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吸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主体

要注意调动和激励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优势,来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让其看到低碳发展的美好前景,让非公有制经济加深对体育产业低碳特质的认识。进一步梳理和宣传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注意从政策措施上鼓励和吸引非公有制经济投身体育产业。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如给予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及其他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的政策,降低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体育产业的门槛,提高其投资回报率,增强其投资经营体育产业的积极性[9]。

4.6 加强对体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的扶持和培育

一是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等措施,特别是国家促进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力度,推动体育产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和改造,形成合理的产业规模,打造体育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二是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强化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建设高水平的独立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在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的能力和优势,在实施创新战略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的实施。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积极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尽快融入国际舞台。四是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各大区建立若干个工业园区,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体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模式。

4.7 大力培育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领军人物

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高等院校资源,积极培养一支既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运作规律的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既洞察社会又深谙经济,既对低碳经济理论有深入研究又对体育产业的低碳特质有深刻认识,既掌握国内需求又了解国际市场的体育产业界的领军人物。

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资源,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校企合作等方式,在体育院校的相关专业中开设工商管理类课程,在经济管理院校中开设体育管理课程,直接为体育产业培养人才、积蓄人才。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体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国际国内两个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高端体育产业人才,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专家团队,研制出一个核心产品,带出一个产业集团。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收益分享”和“期权”等形式,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的创造积极性。

[1]柯健.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2):11-16.

[2]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7.

[3]潘喜梅.中国体育竞赛服务产业市场发育机制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4):62-64.

[4]任重.转型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定位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7):22-24.

[5]张新萍,尚瑞花.体育赛事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法治诉求演变[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1):1-4.

[6]李媛媛.郭修琪.中国当前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178-179.

[7]许玲.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结构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11(5):33-41.

[8]袁桂才.体育竞赛表演业的低碳属性与政府推进职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44-148.

[9]杨亮,宋盛庆.我国体育产业融资问题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5):13-15.

猜你喜欢
特质体育产业体育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2016体育年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