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14-04-04 19:18张怀玉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负数口诀乘法

张怀玉

生本课堂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力求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者可以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使教学过程逐步呈现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的状态。

一、知识积累,唤醒经验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加大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预设教学流程,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课前的知识积累,一是要着眼于旧知的回顾,着眼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积累:(1)整数乘法练习。计算下列各题:235×3,476×12。(2)小数所表示的意义。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0.8、2.35、4.76、2.8。(3)小数的性质等内容。目的是便于学生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便于学生自主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新知的有效迁移,尤其是结构性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乘法口诀,教师“以4的乘法口诀”为教学结构,让学生探索“4的乘法口诀”,形成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在教学其他数字的乘法口诀之前,回顾一下这样的方法结构,便于进行有效的迁移,这是一个放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立场。三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前置渗透。生活经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撑,儿童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学习障碍分析,深入理解教材并能有效处理教材,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学生缺乏对大宗物品认识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所在。因此我决定将实践活动融合在具体的认识教学中。新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校医室测量一下并记录自己的体重,算一算全班40名学生的体重,带两袋大米(分别是20千克和100千克),让学生拎一拎,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形成基本的生活经验,最后算一算每袋20千克的大米,一共有这样的大米五十袋的重量。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吨”、建构“吨”、应用“吨”,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这种建构,完全出于学生自主,出于学生感悟,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二、情境导入,激发需求

创设必要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去努力创设简单的、生动有趣的、显示数学背景的生活情境,在合理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例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经常纠结的问题,创设具有显示数学背景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负数时应讲清楚负数产生的背景,以温度的变化、海拔的高低、效益的盈亏等生活现象为现实背景,说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研究如何用数来表示它们。首先,如果仍旧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就必须用语言来指明方向(如零上5℃,零下5℃)。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够简洁,也不便于统计,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来解决上述问题,引发学生创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创造,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创造资源,进行比较,进而介绍表示相反关系的一对符号“+”和“-”。接着,师生共同归纳负数的意义,即用以前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号或“+”号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负数和正数。

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为以后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才是学习负数真正的落脚点。仅仅从海拔和天气报告中温度的表示见到带“-”号的数来让学生认识负数,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真正地感悟到负数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核心推进,自主建构

核心推进,是教学中新知的探究过程。课程标准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验,而探究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结构,即研究的路径。因此形成良好的方法结构,是教学核心推进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发现概念本质属性并自主建构概念,需要充分的感性材料。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素材,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资源的捕捉与处理,不断完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思维,自主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选取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含有角和非角的实物图片,抽象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巡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调控,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原始资源,进行有效地处理。由于有了对图形本质属性的揭示,因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角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结构,在图形概念教学中,对于图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

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有了4的乘法口诀的结构教学,学生很容易用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迁移到其他数的乘法口诀的探究中,由于是自主建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自主建构,还需要克服以前教学中小步子的现象:把问题碎片化,问题没有了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的意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道题目“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某教师这样处理:(1)题目提供了怎样的信息?(2)18根1米长的栅栏,表示什么意思?(3)周长知道了,我们可以求什么?(4)长与宽的和是9米,想一想,长、宽各是几米?(5)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种碎片化问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没有了思考的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有大问题的意识,敢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例如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小棒,方格纸等,大胆地让学生尝试,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捕捉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适时展示学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表述讨论的结果中,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地,表格就呈现出来了,有精彩的生成,自然就有良好的自主建构。

四、应用发展,提升思维

新知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的巩固。学习是为了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为了思维的有效提升。因此习题的设计,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课外实践活动,体现“小课堂、大社会”,使学生具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数学眼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一种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描一描(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4.在教室内外找一些平面,想办法算出它们的周长,思考怎样才能快速地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五、拓展延伸,授之以渔

总结阶段,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梳理回忆所学内容,从知识的层面,探究方法的层面进行总结,力求全面,并对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施加影响,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如学习了规律探究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说出了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探究的方法——观察、猜测、验证、结论、应用。我适时地提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减法、乘法、除法可能也有类似的规律,在研究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多好的猜想,多好的迁移!

这种基于学生立场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呈现的是精彩的生成,知识之间不再割裂,有效迁移得到体现,学生主动建构水平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生本课堂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力求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者可以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使教学过程逐步呈现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的状态。

一、知识积累,唤醒经验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加大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预设教学流程,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课前的知识积累,一是要着眼于旧知的回顾,着眼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积累:(1)整数乘法练习。计算下列各题:235×3,476×12。(2)小数所表示的意义。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0.8、2.35、4.76、2.8。(3)小数的性质等内容。目的是便于学生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便于学生自主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新知的有效迁移,尤其是结构性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乘法口诀,教师“以4的乘法口诀”为教学结构,让学生探索“4的乘法口诀”,形成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在教学其他数字的乘法口诀之前,回顾一下这样的方法结构,便于进行有效的迁移,这是一个放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立场。三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前置渗透。生活经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撑,儿童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学习障碍分析,深入理解教材并能有效处理教材,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学生缺乏对大宗物品认识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所在。因此我决定将实践活动融合在具体的认识教学中。新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校医室测量一下并记录自己的体重,算一算全班40名学生的体重,带两袋大米(分别是20千克和100千克),让学生拎一拎,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形成基本的生活经验,最后算一算每袋20千克的大米,一共有这样的大米五十袋的重量。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吨”、建构“吨”、应用“吨”,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这种建构,完全出于学生自主,出于学生感悟,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二、情境导入,激发需求

创设必要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去努力创设简单的、生动有趣的、显示数学背景的生活情境,在合理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例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经常纠结的问题,创设具有显示数学背景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负数时应讲清楚负数产生的背景,以温度的变化、海拔的高低、效益的盈亏等生活现象为现实背景,说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研究如何用数来表示它们。首先,如果仍旧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就必须用语言来指明方向(如零上5℃,零下5℃)。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够简洁,也不便于统计,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来解决上述问题,引发学生创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创造,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创造资源,进行比较,进而介绍表示相反关系的一对符号“+”和“-”。接着,师生共同归纳负数的意义,即用以前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号或“+”号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负数和正数。

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为以后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才是学习负数真正的落脚点。仅仅从海拔和天气报告中温度的表示见到带“-”号的数来让学生认识负数,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真正地感悟到负数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核心推进,自主建构

核心推进,是教学中新知的探究过程。课程标准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验,而探究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结构,即研究的路径。因此形成良好的方法结构,是教学核心推进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发现概念本质属性并自主建构概念,需要充分的感性材料。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素材,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资源的捕捉与处理,不断完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思维,自主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选取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含有角和非角的实物图片,抽象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巡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调控,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原始资源,进行有效地处理。由于有了对图形本质属性的揭示,因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角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结构,在图形概念教学中,对于图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

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有了4的乘法口诀的结构教学,学生很容易用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迁移到其他数的乘法口诀的探究中,由于是自主建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自主建构,还需要克服以前教学中小步子的现象:把问题碎片化,问题没有了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的意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道题目“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某教师这样处理:(1)题目提供了怎样的信息?(2)18根1米长的栅栏,表示什么意思?(3)周长知道了,我们可以求什么?(4)长与宽的和是9米,想一想,长、宽各是几米?(5)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种碎片化问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没有了思考的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有大问题的意识,敢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例如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小棒,方格纸等,大胆地让学生尝试,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捕捉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适时展示学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表述讨论的结果中,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地,表格就呈现出来了,有精彩的生成,自然就有良好的自主建构。

四、应用发展,提升思维

新知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的巩固。学习是为了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为了思维的有效提升。因此习题的设计,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课外实践活动,体现“小课堂、大社会”,使学生具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数学眼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一种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描一描(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4.在教室内外找一些平面,想办法算出它们的周长,思考怎样才能快速地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五、拓展延伸,授之以渔

总结阶段,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梳理回忆所学内容,从知识的层面,探究方法的层面进行总结,力求全面,并对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施加影响,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如学习了规律探究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说出了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探究的方法——观察、猜测、验证、结论、应用。我适时地提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减法、乘法、除法可能也有类似的规律,在研究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多好的猜想,多好的迁移!

这种基于学生立场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呈现的是精彩的生成,知识之间不再割裂,有效迁移得到体现,学生主动建构水平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生本课堂是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教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力求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教者可以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教学设计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使教学过程逐步呈现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的状态。

一、知识积累,唤醒经验

生本课堂要求教师加大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预设教学流程,对于学生所学的知识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有效分析,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课前的知识积累,一是要着眼于旧知的回顾,着眼于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教学五年级“小数乘法”时,我设计了如下的知识积累:(1)整数乘法练习。计算下列各题:235×3,476×12。(2)小数所表示的意义。说出下列小数所表示的意义:0.8、2.35、4.76、2.8。(3)小数的性质等内容。目的是便于学生比较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异同,便于学生自主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新知的有效迁移,尤其是结构性的学习方法。如教学乘法口诀,教师“以4的乘法口诀”为教学结构,让学生探索“4的乘法口诀”,形成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在教学其他数字的乘法口诀之前,回顾一下这样的方法结构,便于进行有效的迁移,这是一个放的过程,要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学生的立场。三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前置渗透。生活经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支撑,儿童生活经验比较少,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学习障碍分析,深入理解教材并能有效处理教材,不断调整教学行为,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学生缺乏对大宗物品认识的生活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所在。因此我决定将实践活动融合在具体的认识教学中。新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校医室测量一下并记录自己的体重,算一算全班40名学生的体重,带两袋大米(分别是20千克和100千克),让学生拎一拎,感受一下它们的重量,形成基本的生活经验,最后算一算每袋20千克的大米,一共有这样的大米五十袋的重量。这样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感受“吨”、建构“吨”、应用“吨”,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这种建构,完全出于学生自主,出于学生感悟,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二、情境导入,激发需求

创设必要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去努力创设简单的、生动有趣的、显示数学背景的生活情境,在合理的情景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例如“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便于学生主动探究。对一些概念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概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经常纠结的问题,创设具有显示数学背景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建构并迁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负数时应讲清楚负数产生的背景,以温度的变化、海拔的高低、效益的盈亏等生活现象为现实背景,说明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研究如何用数来表示它们。首先,如果仍旧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就必须用语言来指明方向(如零上5℃,零下5℃)。显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够简洁,也不便于统计,所以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来解决上述问题,引发学生创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创造,教师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创造资源,进行比较,进而介绍表示相反关系的一对符号“+”和“-”。接着,师生共同归纳负数的意义,即用以前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号或“+”号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从而引出负数和正数。

通过上述教学情境的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同时为以后数的概念进一步扩充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才是学习负数真正的落脚点。仅仅从海拔和天气报告中温度的表示见到带“-”号的数来让学生认识负数,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没有真正地感悟到负数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需求。

三、核心推进,自主建构

核心推进,是教学中新知的探究过程。课程标准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方式,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有所体验,而探究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结构,即研究的路径。因此形成良好的方法结构,是教学核心推进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概念教学,要让学生发现概念本质属性并自主建构概念,需要充分的感性材料。教学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为素材,努力为学生提供感性活动材料,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观察、操作、分类等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资源的捕捉与处理,不断完善活动过程,达到提升思维,自主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选取了生活当中的一些含有角和非角的实物图片,抽象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巡视,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调控,并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原始资源,进行有效地处理。由于有了对图形本质属性的揭示,因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角的基本特征。这种教学结构,在图形概念教学中,对于图形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学生自主建构的重要方法。

在前面所说的关于乘法口诀的教学亦是如此。由于有了4的乘法口诀的结构教学,学生很容易用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编一编的方法结构迁移到其他数的乘法口诀的探究中,由于是自主建构,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自主建构,还需要克服以前教学中小步子的现象:把问题碎片化,问题没有了思考的价值,更没有合作的意义。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道题目“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某教师这样处理:(1)题目提供了怎样的信息?(2)18根1米长的栅栏,表示什么意思?(3)周长知道了,我们可以求什么?(4)长与宽的和是9米,想一想,长、宽各是几米?(5)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种碎片化问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思维的难度,没有了思考的价值。因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有大问题的意识,敢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例如教师应为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小棒,方格纸等,大胆地让学生尝试,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教师捕捉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理,适时展示学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讨论。在学生表述讨论的结果中,引导学生:“怎样表达,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地,表格就呈现出来了,有精彩的生成,自然就有良好的自主建构。

四、应用发展,提升思维

新知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需要及时的巩固。学习是为了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为了思维的有效提升。因此习题的设计,应有目的性、针对性。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各要素之间的新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课外实践活动,体现“小课堂、大社会”,使学生具有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数学眼光,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一种数学化的思维习惯。

在“认识周长”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描一描(描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

4.在教室内外找一些平面,想办法算出它们的周长,思考怎样才能快速地得出平面图形的周长。

五、拓展延伸,授之以渔

总结阶段,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梳理回忆所学内容,从知识的层面,探究方法的层面进行总结,力求全面,并对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施加影响,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如学习了规律探究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说出了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总结了探究的方法——观察、猜测、验证、结论、应用。我适时地提问:“用这样的方法,你还想研究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减法、乘法、除法可能也有类似的规律,在研究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多好的猜想,多好的迁移!

这种基于学生立场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呈现的是精彩的生成,知识之间不再割裂,有效迁移得到体现,学生主动建构水平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负数口诀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口诀与加法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口诀中的规律
把加法变成乘法
怎样熟记口诀
学好乘方四注意
巧用口诀求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