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视域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之挑战与创新

2014-04-04 21:32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工学政治职业

张 琳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规划处,辽宁 沈阳 110003)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1]。此文件的出台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工作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工学结合便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促进学生工学相长的目的。其培养模式是将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多方共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最佳的职业教育模式,主体包括企业、学校和学生。这种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力。从企业角度来讲,一方面,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企业的用人要求贯穿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以达到招收和储备实用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可借助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企业还可与学校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完成技术攻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从学校角度来讲,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场所、先进设备、人才等资源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把教学场所搬到工作现场,使校与企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学生角度来讲,在校学习期间能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可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进行对照,从实践中获得大量课堂上接触不到的工作经验,从而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快速适应工作和岗位能力。此外,学生带薪实习,也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由此可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可以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多赢。

二、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挑战解读

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它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者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这一相统一的过程带来了诸多挑战。

1.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价值取向难以契合

导致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与企业需求契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定位与认识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质量,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更多关注的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及提升产品质量的途径,而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较少,即使有关注的也大多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进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较弱。因此,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实践育人,强化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

2.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与基于工学结合的学生流动性不相适应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分散性和流动性增强,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任务几乎都是在学校完成的,学生具有相对集中性的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在学校课堂进行,主要以理论课教学和生活中的心理辅导为主。这样不仅比较容易组织,效果也相对较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的培养方案,学生在校企之间流动,学校与企业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很难聚集一起,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难以实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改变,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困境。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意味着从传统单纯的校园环境向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转换,改变了单一的由学校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形式。环境的不同带来的是对学生要求的不同。单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相对不高,而企业则完全不同,环境转变使学生的心理变化跨度较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人际关系由相对单一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转变为相对复杂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学生从相对单纯的“象牙塔”走出,社会洞察能力较弱,加上与社会接触的增多,使学生很难适应。总之,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习与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增,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发挥加大了难度。

三、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创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学生、学徒、工人、专业技工等多重身份中转换,使学生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开放性,在探索创新中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构建趋同价值体系,筑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应尽力构建趋同的价值体系,要始终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着眼点,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从学校层面来讲,需要将传统的以教材为蓝本的知识内容转化为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精神、职业行为、法律规范、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将职业理念、职业素质、职业纪律等企业文化融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将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日常生活、思想动态和人际关系状况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贯通,在工学结合的整个过程中及时、不断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其内化为一种实际行动;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强化宣传教育、社团活动、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适当增加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的教育内容。

在企业层面上来讲,应注重内涵建设。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其素质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顶岗实习前,企业的师傅、管理人员应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在实训过程中,运用经验法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学校和企业协同构建新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积极心态,挖掘自身潜力,发挥潜能,积极投身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之中,从而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2.强化多元主体功能,弥合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变环境中的缝隙

随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的思想教育功能,不仅是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的需要,也是探索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模式的有效尝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角色转换使思想教育形成了多层次而宽泛的教育主体,导致多元主体的地位提升。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以拓展到学生定岗实习的相关部门和企业人员。企业的管理人员、师傅都应成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工作技能指导的同时,还要在实训的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来讲,家庭成员在顶岗实习学生的经验传承、社会阅历、安全教育,以及对学生行为监督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来讲,社会各界需要关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学生营造成才的企业、社区环境,思想道德发展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活空间,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职业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3]。学校、企业、家庭及社会联动颠覆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组建一支以教师、企业员工、社区干部等为主体的思想工作队伍,在学生顶岗实习环节,负责给学生讲解岗位职责、实习要求、企业文化等,培养学生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涵养、人格素质。发挥和实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功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从而达到弥合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企业、家庭、社会之间的缝隙的目的。

3.发挥职业生涯发展的职能作用,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育人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从较宽泛的层面来讲,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基础上,在实践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了解企业、社会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到学生择业、就业等长远发展中[4]。帮助学生在培养实践技能上做准备,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新角色,在实习中树立良好的奉献精神、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志趣、潜质,把全方位的培养目标贯穿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重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长效育人机制。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2.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2011:3.

[3]欧阳剑波.校企合作环境下德育社会化的创新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8.

[4]范唯,马树超.切实解决提升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41.

猜你喜欢
工学政治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盐工学人
——沈 妉
“政治攀附”
盐工学人
——李 琦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