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琳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4)
汉服,即华夏衣冠,其由来可追溯到黄帝即位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连绵几千年,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其概念不能与“唐装”、“旗袍”、“和服”相混合。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扫六合后,兼收六国车旗服御,也创立了衣冠服制度。始皇推崇阴阳五行学说,尚水德,衣服颜色以黑为标准色。当时的男子服饰多以袍服为贵,袍服是一种有絮棉的夹层内衣,大襟右衽交领,以配有花边的大袖收口,所谓“张袂成阴”,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曲裾直裾两种。上朝时,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耳簪白笔。妇女也着曲裾深衣,与男子不同的是腰间以丝带系扎。
“汉承其后,多因其旧。”汉初衣冠多与秦类似,直至东汉明帝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东汉后,男子一般不穿深衣,而穿直裾、襜褕。妇女的服饰仍以深衣为时尚,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1]。汉朝流行“三重衣”,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影响深远。其后各朝各代的汉服虽各有特点,但也都沿承了秦汉衣冠的基本式样。
伸张而回环,古朴而庄重,凝重与飞动的统一是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秦汉审美文化的优势不在单纯的凝重或单纯的飞动,而在凝重与飞动的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凝重与飞动的统一形成一种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宏伟胸魄和雄大气势。[2]从服饰的审美中折射出的是秦汉的“大美”气象。昭示人们渴望向外开拓、探索进取的伟大信念和高远情怀,显现为一种宏大、博大的审美情怀。
魏晋衣冠承于东汉,也一秉东汉奢繁风格。袿衣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衣两侧有尖角,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飘逸如仙,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虽极为混乱,但在精神上却是极其自由开放,人们追求自然、随意。魏晋名士们不论富贵、不分阶层,都以宽衣博带为风尚。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以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不拘礼法的名士们爱光身着宽大外衣,或外衣内着一件单薄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另外,这一时期受北人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高齿木屐开始流行,中原男子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潇洒超脱成了魏晋的风尚。魏晋之风,是对个性之美、自然之美的阐释,是内在精神的释放。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追求探索自然演变到自觉地以自然为美,欣赏自然的神韵之美。
若说魏晋南北朝是内在精神的释放,那隋唐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尤其盛唐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其服饰的色彩之华丽、技艺之高超、女子着装之开放都可谓空前绝后,令现代人也惊叹不已。隋唐时期,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即在大的祭祀场面,穿传统汉服;平日里上至皇帝下至杂役都穿胡服,即唐代的常服。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圆领袍、衫,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袍衫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的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诗里说的“慢束罗裙半露胸”,是有身份的人才能穿的,比如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上,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妇女。唐代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隋唐服饰,可谓汉衣冠中最为精彩的一页篇章,其冠服之风华,妆饰之繁美,都反映了隋唐王朝恢弘、雄强、华丽的审美特性,令人为之惊叹。
宋朝汉服的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但不同于唐代的华丽风格,宋朝的服饰受程朱理学的影响而趋向简洁质朴。[3]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是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色彩质朴而洁净的,上至贵族,下至百姓,都以儒雅为尚。男子日常服饰十分质朴,“文人好穿宽博的衣衫,佩戴头巾,以示高雅”[4],造型上则以便身利事为原则,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上衣下裳,大带方屡,比之凉衫,自不为简。其所便者,但取束带足以为礼,解带可以燕居,免有羁绊缠绕之患,脱着疼痛之苦而已。”[5],色彩上以清白为主,体现文人的儒雅。
宋代的女装则强调温婉含蓄,雅致脱俗的气质。形式上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色彩上也继承了唐代尚黄、红的传统。
宋朝服饰虽不及唐朝丰丽华美,却是中国封建服饰文化由追求“错彩缕金”转向以“初发芙蓉”为美的分水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后几个封建王朝,大都继承了宋代以来的美学追求,并不断发展完善,形成端庄、简约的审美特点。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便开始恢复汉服传统,承继传统的服饰美,并尽量排除蒙元的影响。洪武元年令“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复古的流行在许多元素上,如明代的官服与男装盛行圆领衣,就是恢复汉服的举措之一。妇女的服饰则是上襦下裙的形式,总体的特点是端庄、严谨。色彩上也有要求,如洪武五年“令民间妇人礼服惟资,不得金绣,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6]
明初的汉服风格质朴,而到了明后期,有关服饰的禁令已经很少颁布,人们对美的追求逐渐显露出来。受民主启蒙思潮和经济发展影响,人们开始冲破礼制束缚,追求服饰的华美。这一时期也是明代服饰发展最具个性的时期,出现了以奇装异服为美的现象。如男子着女装上街、内衣外穿等现象。
明代服饰既恢复了传统,在一些因素上又受到了蒙元的影响而有了许多创新举措,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风神韵味,后期受诸多因素影响,服饰发展极具个性特色。实是集汉服之大成者,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美,是汉服继唐代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
《左传注疏》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上下几千年时间里,华夏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汉服体系。
汉衣冠讲究“不过分而和谐”,正寓于儒家中庸之“中”,华夏中国之“中”,《周易》中和之“中”[7]。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衣冠,是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财富,是堪称完美的服制体系,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的。
在今天世界民族服饰的舞台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能够展现其民族文化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服装,汉服却几乎消声觅迹。身为泱泱华夏子孙,却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民族服饰是什么,有些人甚至误将满族旗袍当做汉族的传统服饰,实是汉民族的悲哀。追本溯源,无论是日本的和服,还是朝鲜的朝鲜服,最初都是由中国的汉服演变而来的,而现今唯一没被自己民族所普遍传承的却正是汉服。每逢重大节日,日韩等国的国民都会穿自己的民族服饰以示庆祝,而这样的习俗在中国却没有保留下来。甚至平日里有人穿汉服上街,通常也会被大部分人误认为是和服。
汉服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外在显示,更是华夏民族的标志。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巨大冲击的今天,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汉衣冠的复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华夏的复兴尽一份力。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周均平.凝重与飞动的统一——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J].山东社会科学,2003(1).
[3]霍然.宋代美学思潮[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7.
[4]王彬,冯泽民.刍议宋代服饰的审美特点与影响[D].武汉:武汉科技学院,2009.
[5]任哲雪.浅谈中国明代女子服饰的审美取向[J].大家,2010(19).
[6]张志春.中国服饰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