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理论基础研究

2014-04-04 06:18王秀丽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网络时代虚拟现实

王秀丽

(济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人类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网络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急剧扩张,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潜在的衍生力量,推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向前发展。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政治问题随之而来。但严格地说,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目前尚未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研究网络现象,必须紧扣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特征,不同的历史阶段,研究对象不断发生变化,但人类从未停止对社会进步探索的步伐,对于网络时代理论基础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网络现象,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网络时代研究的理论基础

网络时代也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跨地区、跨国家的以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为特征,具有更强的文化渗透性。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对于它的研究,除了我们惯用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理论外,还有虚拟现实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三个方面。

1.虚拟现实理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新的现实——虚拟现实出现在世人面前。那么,什么是虚拟现实呢?《虚拟现实系统》一书的作者吉盖特认为:“虚拟现实是被描绘为在一个合成环境中的幻觉,而不是这样一个环境的 观察。虚拟现实依赖于三维立体、头部跟踪显示、手身体跟踪和双声道。虚拟现实是一种沉浸的多感觉的体验。”[1]据此,我们可以把虚拟现实通俗地描述为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一种合成环境。

运用虚拟技术,我们可以在虚拟情景里从事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还可以圆自己在现实中不能圆的梦等。那么,虚拟现实与现实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虚拟现实本质上是对现实的反映,是一种新的认识形式。认识即反映。如果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别以语言、文字、图形、符号来反映和建构现实世界的话,那么虚拟世界则是以“0”和“1”(机器语言或符码)编码组合的数字信息塑造的三维立体视觉的数据图形来反映或建构现实世界的。

一方面,虚拟现实总是以现实为原型或参照的。虚拟现实来源于现实,又力图真实或接近真实地反映或再现现实。即使是荒诞性的虚拟,也决不仅仅是纯粹主观任意的虚构,它首先产生和存在于现实的人的意识之中,而且往往是现实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事实上,很多今天看起来非常荒诞的事情很可能就成为明天的现实。因此,没有现实,就不可能有虚拟现实。

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又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反映。它不仅反映现实中事物的现在,还能反映事物的过去及建构事物的将来;不仅能再现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事物,还能预演现实中可能出现、存在的事物,甚至不可能出现、存在的事物。

虚拟现实作为对现实的反映并不是在人脑中完成的,而是以人脑为基础,借助于机器语言,通过人机结合,在电脑中实现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虚拟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背景下人的认识的第三种形式或形态,即虚拟形态或虚拟认识。

2.网络社会理论

早期的未来学家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未来社会的政治、社会、经济变化。这其中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2],西奥多·罗斯扎克的《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实的思维艺术》[3],概述地探讨了信息政治的有关哲学问题。尼科·斯特尔1992年则出版了《知识社会》[4]一书;英国的保罗·肯尼迪出版了《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5];该书对民族国家的前途作了深刻研究。

当我们走进网络,运用网络技术开展各项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一名网民。网络也是一个社会,根据马克思对社会本质特征的分析,“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6]社会的主体是人,是人们相互交往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在网络中,人们共同建立了学校、商店、工厂、娱乐厅……只不过,这是一个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运行机制完全不同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事物。网络时代带来的理论与实践、思维与存在之间新的矛盾只能运用网络社会特有的方法去解决。

3.后现代主义理论

“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或学理形式,后现代主义对近现代的各种世界观念提出了诘难,它把它们作为中心主义的、基础主义的、本质主义的、普遍性的预设叙述统统予以消除。后现代主义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的假说,而在于消解所有典章制度的合法性。”[7]

在后现代主义阵营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美国学者S·贝斯特、D·凯尔纳指出:“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都没有。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8]在对政治制度的态度方面,某些后现代主义者是反国家的,反官僚政治的;他们都要求实行“小政府”,消除大政府,废除福利国家,取消中央政府的权力。某些怀疑论的后现代主义者,把政治代表制度理解为现代西方民主的一个象征,他们对两者都予以反对。他们认为,民主假定了代表权,由于代表权的失败,所以民主也失败了。他们将以自我主义、享乐主义、个体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政治表现形式,取代为代议民主制所必需的更加实用的、议院式的动员形式。而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者将代议民主制批评为不适当的和不可信赖的。他们赞成“政治自决和自由,赞成更直接的民主形式;要求深化民主,要求更广大、更有意义的可靠自治。”[9]

后现代主义作为哲学和文化理论各家众说纷纭,但本意与目标都不复杂:回归多元,甚至回到生活本身。

二、网络时代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来,西方学者便从多个角度探讨网络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变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有: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理论。

1.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丹尼尔·贝尔将把社会发展图式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前工业时代的经济特征主要是资源采掘;后工业时代则是以科学知识、信息技术为主导,其特征是生产事物的信息化、电脑化、自动化,知识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在后工业时代中,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评判审美标准都将被抛弃,一切传统的阶级社会分析理论方法都已经过时,社会阶层将以知识和教育为准则重新分化组合。一个全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丹尼尔·贝尔在其后来发表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0]一书中提出了“有关西方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他认为信息社会是继工业化社会以后的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但他显然把握不住这一历史转折的深刻程度,无法以准确的概念加以概括,所以用“后工业社会”一词来概括。

2.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论

根据阿尔温·托夫勒的观点,人类文明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以农业社会为特征,取代了游离放牧的生活;第二次浪潮开始于18世纪,以工业革命为契机,离开了农场,涌向大城市的工厂寻找生机;第三次浪潮就是所谓的“信息时代”,整个世界融为一体,人们将打破国界,寻求合作,信息化的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论

在约翰·奈斯比特看来,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大约持续了100年,而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在20年中就已大体完成,目前的变化之所以如此迅猛,是因为我们已处于信息时代的框架之内。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他指出:虽然我们仍然认为我们生活在工业社会里,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创造的分配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时代。我们发现,“在立即可以分享信息的时代,代议民主制已过时,参与式民主变得重要”。[11]

4.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理论

《数字化生存》是尼葛洛庞帝写的一本非技术性的、关于数字化时代的书,书中描绘了数字新世界的各种面貌。全书由“比特的时代”、“人性化界面”、“数字化生存”三大部分组成。尼葛洛庞帝认为数字化生存最强有力的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他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明日黄花”;“民族国家本身也将遭受巨大冲击,并迈向全球化”;而“数字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等等。[12]

三、总结

对于网络时代的研究,通常采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理论探索与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在我们对其内涵及概念进行总结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并及时进行概括总结,使理论知识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对现实生活起到引领的效果;另一方面,所谓理论探索与实证考察相结合的方式,是指网络时代的研究,不能光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还必须将其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实证考察,以便对网络时代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时代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方面它要受到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网络普及程度以及社会文化和制度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网络时代将是“和而不同”的,因为形式的相似并不意味着内容的雷同;另一方面,各社会网络尽管必将主动连接到全球网络中去,但各网络之间基于利益、价值观等因素不太可能“一体化”,并完全整合进单一网络。

最后,网络时代的理论基础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网络时代现象、内涵及特征具有深远意义,从而进一步探讨社会的网络化发展模式,尤其是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影响,进而揭示网络时代的本质、发展及变化规律,指导人类更好的利用网络,发挥人类对自己的命运所具有的主动的创造力和控制力。

[1]童天湘.点亮心灯,智能社会的形态描述[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2][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3][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计算机技术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4][加]尼科·斯特尔.知识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英]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0.

[7]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89.

[8]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

[9][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45-148.

[10][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11][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梅艳,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

[12][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9.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网络时代虚拟现实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