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加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在“一纲一本”思想统领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语文教学内容上较为死板,多数教师仍采取“文言文”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一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重点,并相应涉及到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研究。
为了纠正传统语文教育中书面语言脱离口头语言,重读写轻听说等不良倾向,中小学语文课统一定名为“语文”。这不但确定了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的结合,也确立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方法上,1953年7月,《人民教育》发表了《从<红领巾>的教学谈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吸纳了普希金指出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课文本身的分析去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意见,许多学校组织讨论并进行教改实验:以启发式与谈话法为主,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采取分科教学。鉴于以往语文教学把语言文学、社会科学混在一起,教学目的和任务不明确等问题,1956年6月,我国开始采取“分科”教学。与此同时,教育部陆续制订和发行了一系列教学大纲,相应的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汉语》和《文学》也很快出台。这套分科型教材依据现代汉语的知识系统编排,明确规定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材编制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这一时期改革的最大成就在于教材建设:一是体裁上以现代文为主;二是出版了综合型的语文教材,按听说读写及各种表达方式的语文能力综合发展的层次,以能力训练为体系,阅读、写作、知识三结合,对我国以后的教材编写影响深远;三是“分科教材”即汉语按知识结构编写,文学按文学史编写,增强了科学性、系统性。
不仅如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模式。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彻底改变了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说,这一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处于摸索阶段,为以后的语文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语文知识教学要服务于语文能力的发展的语文教育思想开了先声。
1978年,教育局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进行严格的读写训练”,正确处理政治和语文的关系。《大纲》重新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大纲》的修订,教材也进行了大的改革,合编型教材与分编型教材共存是这一时期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显著特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建国后第五套全国通用教材属于综合型教材,在编排体系方面有很大优势:纵向来说,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听说训练和基础知识四条线索贯穿;横向来说,一个年级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层次。这种编排方式形成一套有序的训练体系,既使听说读写训练均有独立的序列,又通过一个个单元使它们整合成一个整体。与此对应,1982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重点教学计划》,又有了分编的实验教材。分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建立了以“训练系统”、“能级递进”和“自学指导”为基本特征的新模式,构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系统、新颖而又切实可行的语文训练体系。
这一时期,教师在教学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教师按单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基础训练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体现了教学的连续性、循环性、阶段性。这一时期要求语文教师“精讲”、“多练”,即要讲的恰到好处,能起到解决疑难、加深理解、启发思考、激发热情的作用,并将串讲与朗读相结合,有讲有读。总之,这一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束了“文革”思想混沌局面,使语文教学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80年代中期之后,语文阅读教学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改实践,无论是教育观念更新还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都有了比较广泛的开拓和探索。这一时期的中心问题是提升教师素质,并建立语文学科科学合理的结构和序列。
1986年国家教委颁行的《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把“双基”的顺序变为“语文基本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这意味着从注重掌握知识向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同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语文学科课程的整体结构,将语文教材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活动课教材,并建立了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体系。
语文教材方面,“一纲多本”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了统编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各个地区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教材,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98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初中语文》教材,上海面向经济发达城市的,广州面向经济特区的,适应经济落后的边远地区及其他类型的实验教材等纷纷出现。此外,编写体系上除综合型和分科型外,也出现了以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多种组织体系。这些实验教材教学并重,选文注重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重视文章思想性、艺术性和典范性,时代感增强。
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也层出不穷。随着互相参观、访问、国际性的学术研究讨论等交流活动,东西方教育理念碰撞激起了语文界的思考,全国各省市地区的各种语文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从教育内容、方法改革、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开拓和探索,同时各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和论著也相继问世,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这一时期的成就首先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突破了几十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教学生学”的新观念。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身心活动和发展规律,并通过教育规律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其次,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者接受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指导,并形成元认知、策略、知识、动机信仰等新的思维模式。有些语文工作者则专注于阅读研究,对阅读的心理过程、心理方式、阅读方法进行深入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对语文的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第三,出现了一批典范的教学模式。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宁鸿彬的“六步教学法”,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其共同特点是教学形式活泼,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思想在克服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新课标的价值取向指导下,本阶段的课程改革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内容观、训练观、师生关系观、以及教学理论、教学内涵、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等都有所创新。不仅如此,本时期的教学模式也有所改革。
自2001年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学方面许多重要的理念如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提出,对改造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巨大作用。新课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突出了新的教育思想:第一,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二,突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第三,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在这些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法、课堂组织形式、课后反思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新探索。如阅读教学理念方面强调多元解读文本,提倡个性化阅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材建设方面实行“一标多本”,编写出版了多种教科书,如人教版、苏教版、冀教版等。在教学法方面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建设教学评估体系,加强课堂组织形式,并注重课后反思等等。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探索和教学的进步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强调在“标准”基础上的“多元”,注重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建构起文本意义,而不是一味追求“标准答案”。当然,个性化阅读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
在“一标多本”思想的指导下,新时期的教材编写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这些教材具有新的特点:一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强调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二是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四是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五是注重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此外,这一时期教法学法等各方面也有很大更新。在教法上,采用合作探究式、对比阅读式等多种方法,多元解读文本;在学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在工具上,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课堂组织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模式,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扩展视野,塑造智慧,启迪心灵;而教师的自我课后反思,将理论和实践对比,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改革。
纵观建国以来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实践,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素质的提升还是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层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和长足发展。这在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阅读教学理念,拓展阅读教学内涵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语文素养。总之,随着理论和实践的进步,语文阅读教学经验的增长对加速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钟晓雨.问题与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蔡澄清.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6]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