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2014-04-03 20:14李卫东刘泽汀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提升路径教学效果

李卫东+刘泽汀

【摘 要】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样本,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的状况,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视角出发,提出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学生人格特征表现 少数民族地区 高职院校 教学效果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23-03

学生的人格特征是指学生个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的总和,也称个性。它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性格以及兴趣、爱好等等,是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认知特点、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与学生个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密切相关。学生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不断的自我塑造和外部教育帮助得到逐步健全完善。由于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乡村,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不少学生的人格特征存在偏离正常甚至出现障碍等情况,他们看待问题、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情绪反应和意志行为等表现出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的一面,偏激、自卑、孤僻、妒忌、依赖、自我中心等不良的人格倾向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广西河池市,是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典型,以该校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可以反映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教育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并能够针对这些影响提出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路径。

一、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采用权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选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对2011年以来的入学新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覆盖3060名学生,客观地反映出了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见表1)。

表 1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情况表

根据UPI对各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界定:一类生是可能有较明显心理问题、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各类神经症(恐怖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神经衰弱等),自杀倾向、精神分裂症倾向、认知偏激、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明显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二类生是存在一般心理问题、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易出现如人际关系不协调,新环境不适应,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情况。这类学生有种种烦恼,但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三类生是目前没有心理健康问题、人格特征正常的学生。这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家庭、学校和社会,虽然偶尔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都能够自行克服和解决,不把消极情绪带给他人。

从表1可看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可能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状况堪忧。虽然这类学生比例逐年下降,但仍接近10%,比例依然很高。认为“活着没有意思”、对生活态度的认知极度偏激的学生群体规模较大,这对于学校教学效果和其他同学的人身安全构成潜在风险。第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数量众多。除2012级的学生外,其余两个年级的这类学生约占1/3的份额,数量众多,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影响。第三,主动寻求帮助学生较少。主动寻求帮助的学生2011级仅有55人,所占比例很小。这说明可能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寻求校方帮助的意愿或勇气。

二、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认知偏激、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等影响教学效果

对于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而言,迟到、旷课、旷操现象普遍而且严重,甚至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对本校2012级的289名学生进行调查后,79%的学生认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厌学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行为。任课老师反映,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效果都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远远不够。这不仅对按时上课、遵守纪律的同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教学思路,影响教学效果的充分发挥。少数认知偏激学生课堂上公然顶撞教师,情绪无法控制,严重影响课堂纪律教学效果。甚至还有认知偏激学生主动退学的现象,造成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

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未经过高考从中职教育阶段直接过渡到高职教育阶段,他们的文化基础本身较弱,再加上认知偏激和学习目标不明确等不利因素的消极作用,导致这些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忽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造成文化基础课考试成绩相对较差的结果。

(三)缺乏自我管理意识导致纪律松散

认知偏激和存在自卑、孤僻、妒忌、依赖等偏常人格特征的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他们做事往往更多地从自身利益考虑,一意孤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意识淡薄。如果班级中这样的学生人数众多就会导致纪律松散现象的出现。长期的歪风盛行,正气树不起来就造成群体不听课、不上课、不学习,混日子的现象。

(四)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班级认同感低

当前高职学生大多是“90后”,这一群体自我中心意识相对比较强烈,加上认知偏激和存在自卑、孤僻、妒忌等偏常人格特征的学生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导致他们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长此以往就造成班级认同感降低。某系进行抽样调查的某个班级有多达62%的学生在“是否喜欢这个班级”的问题上持非正面态度,“认为本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不够团结,没有凝聚力”的学生占45%(见表2)。可见学生对班级认同感不高,这就会直接导致班级凝聚力下降。如在课堂讨论和集体实践教学中,存在自卑、孤僻、妒忌等偏常人格特征的学生尤其是认知偏激的学生常常找不到合作伙伴进行课堂讨论和集体实践,导致课堂讨论和集体实践教学模式无法顺利开展,影响教学效果。endprint

表 2 某系班级管理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是否喜欢这个班级 认为本班班风怎样 认为本班学习氛围怎样 认为本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自己在班级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答案 不喜欢、无所谓 一般、差 一般、差 不够团结,没有凝聚力 不好不坏

人数占比 62% 55% 62% 45% 7%

三、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针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不良作用,使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能够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上来,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一)有效实施心理干预

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特征形成产生影响,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是主导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固定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离婚,一方或双方死亡,父母中有精神病患者或违法犯罪行为,父母对子女的遗弃、虐待、专制、忽视、溺爱、放纵等,学校教育中对成绩不佳儿童的歧视,由于听课不懂而不安心在教室闷坐,对升学成才失望,坏伙伴的引诱教唆等,都可能使儿童形成异常的人格。某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为此学校有必要对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干预。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最贴近学生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理应担当学生心理干预的重任。要专门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当然形式不必过于正式,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让学生放松心情进行沟通,才能找到学生的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根源,进而对症下药,及时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要让学生找到倾诉的通道。

2.任课教师也要承担心理干预的职责。任课教师除了教授课程以外,上课时还要不失时机地穿插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可谓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但是少数任课教师认为心理干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课教师无关。这种观念既不利于学生心理干预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提升。因为如果能够从任课教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学生就会对任课教师更加钦佩和尊敬,上课时精力就会更集中,兴趣也会更浓厚,这样教学效果很有可能会自然提升。

3.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考虑到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尚无学生管理经验,甚至自身可能都还存在一些人格特征偏常的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对每一位被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建有档案。因此,可以长期干预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以便得到第一手数据,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行事风格独特,为人处世考虑问题不周全,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发生,致使集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内容很难进行下去,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发挥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大胆改革,以岗位需求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的现实要求为出发点,减少高深的理论说教,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另一方面,在布置项目化教学任务时,按照项目要求将任务分配到学生个人身上,上一环节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交由下一环节学生进行,这样做既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避开了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个性的缺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发展,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一味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或者集体教学的方法,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可能无法融入这种集体教学模式之中,甚至还会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抵制情绪,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贯彻强化制度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不执行也无法实现良好的管理状态。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部分管理制度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效用。对于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采取心理干预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同时也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有效改善纪律松散的状况,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学生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认同感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已是成年人,但是班级活动依然不可缺少。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简单的分组就能够引起群体成员对自己群组的偏爱。集体活动之所以可以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在于活动可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班级目标,体验班级责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也可以检验班干部团队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对于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还是对于人格特征正常的学生,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对增强班级认同感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旦班级认同感增强,那么课堂学习氛围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状态而不必时刻关注课堂纪律状态,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提升。

由此可见,基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的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图

四、结论

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为视角,通过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掘出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教学效果提升的四条路径,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韦朝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报告[R].河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3

[2]潘尚河.关于提高我院2+3、3+2类大专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R]. 河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2013

[3]孙利.善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基金项目】2012 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Z193)

【作者简介】李卫东(1966-),男,博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管理;刘泽汀(1987-),男,硕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表 2 某系班级管理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是否喜欢这个班级 认为本班班风怎样 认为本班学习氛围怎样 认为本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自己在班级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答案 不喜欢、无所谓 一般、差 一般、差 不够团结,没有凝聚力 不好不坏

人数占比 62% 55% 62% 45% 7%

三、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针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不良作用,使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能够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上来,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一)有效实施心理干预

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特征形成产生影响,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是主导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固定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离婚,一方或双方死亡,父母中有精神病患者或违法犯罪行为,父母对子女的遗弃、虐待、专制、忽视、溺爱、放纵等,学校教育中对成绩不佳儿童的歧视,由于听课不懂而不安心在教室闷坐,对升学成才失望,坏伙伴的引诱教唆等,都可能使儿童形成异常的人格。某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为此学校有必要对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干预。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最贴近学生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理应担当学生心理干预的重任。要专门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当然形式不必过于正式,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让学生放松心情进行沟通,才能找到学生的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根源,进而对症下药,及时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要让学生找到倾诉的通道。

2.任课教师也要承担心理干预的职责。任课教师除了教授课程以外,上课时还要不失时机地穿插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可谓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但是少数任课教师认为心理干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课教师无关。这种观念既不利于学生心理干预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提升。因为如果能够从任课教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学生就会对任课教师更加钦佩和尊敬,上课时精力就会更集中,兴趣也会更浓厚,这样教学效果很有可能会自然提升。

3.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考虑到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尚无学生管理经验,甚至自身可能都还存在一些人格特征偏常的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对每一位被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建有档案。因此,可以长期干预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以便得到第一手数据,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行事风格独特,为人处世考虑问题不周全,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发生,致使集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内容很难进行下去,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发挥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大胆改革,以岗位需求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的现实要求为出发点,减少高深的理论说教,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另一方面,在布置项目化教学任务时,按照项目要求将任务分配到学生个人身上,上一环节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交由下一环节学生进行,这样做既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避开了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个性的缺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发展,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一味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或者集体教学的方法,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可能无法融入这种集体教学模式之中,甚至还会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抵制情绪,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贯彻强化制度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不执行也无法实现良好的管理状态。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部分管理制度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效用。对于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采取心理干预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同时也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有效改善纪律松散的状况,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学生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认同感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已是成年人,但是班级活动依然不可缺少。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简单的分组就能够引起群体成员对自己群组的偏爱。集体活动之所以可以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在于活动可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班级目标,体验班级责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也可以检验班干部团队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对于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还是对于人格特征正常的学生,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对增强班级认同感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旦班级认同感增强,那么课堂学习氛围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状态而不必时刻关注课堂纪律状态,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提升。

由此可见,基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的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图

四、结论

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为视角,通过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掘出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教学效果提升的四条路径,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韦朝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报告[R].河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3

[2]潘尚河.关于提高我院2+3、3+2类大专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R]. 河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2013

[3]孙利.善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基金项目】2012 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Z193)

【作者简介】李卫东(1966-),男,博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管理;刘泽汀(1987-),男,硕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表 2 某系班级管理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是否喜欢这个班级 认为本班班风怎样 认为本班学习氛围怎样 认为本班存在的最严重问题 自己在班级中发挥的作用

学生答案 不喜欢、无所谓 一般、差 一般、差 不够团结,没有凝聚力 不好不坏

人数占比 62% 55% 62% 45% 7%

三、教学效果提升路径研究

针对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本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力争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对教学效果的不良作用,使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的学生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能够回到正常的发展轨迹上来,融入学校集体生活。

(一)有效实施心理干预

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特征形成产生影响,其中家庭和社会原因是主导的关键因素。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习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机制而固定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家庭中父母离婚,一方或双方死亡,父母中有精神病患者或违法犯罪行为,父母对子女的遗弃、虐待、专制、忽视、溺爱、放纵等,学校教育中对成绩不佳儿童的歧视,由于听课不懂而不安心在教室闷坐,对升学成才失望,坏伙伴的引诱教唆等,都可能使儿童形成异常的人格。某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心理干预和治疗,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是可以得到纠正的。为此学校有必要对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干预。专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最贴近学生的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各方面情况较为了解,理应担当学生心理干预的重任。要专门找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当然形式不必过于正式,以免学生产生抵触和戒备的心理。让学生放松心情进行沟通,才能找到学生的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根源,进而对症下药,及时地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要让学生找到倾诉的通道。

2.任课教师也要承担心理干预的职责。任课教师除了教授课程以外,上课时还要不失时机地穿插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这样既可以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可谓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但是少数任课教师认为心理干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课教师无关。这种观念既不利于学生心理干预的进行,也不利于教学成果的提升。因为如果能够从任课教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和方法,学生就会对任课教师更加钦佩和尊敬,上课时精力就会更集中,兴趣也会更浓厚,这样教学效果很有可能会自然提升。

3.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考虑到部分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尚无学生管理经验,甚至自身可能都还存在一些人格特征偏常的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干预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主导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对每一位被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建有档案。因此,可以长期干预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研究,以便得到第一手数据,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干预工作。

(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行事风格独特,为人处世考虑问题不周全,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发生,致使集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内容很难进行下去,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无法发挥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大胆改革,以岗位需求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的现实要求为出发点,减少高深的理论说教,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时增加学生的动手环节。另一方面,在布置项目化教学任务时,按照项目要求将任务分配到学生个人身上,上一环节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就交由下一环节学生进行,这样做既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避开了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个性的缺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融洽发展,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如果一味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或者集体教学的方法,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的学生可能无法融入这种集体教学模式之中,甚至还会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抵制情绪,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贯彻强化制度管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不执行也无法实现良好的管理状态。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是比较完善的,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部分管理制度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效用。对于存在人格障碍和人格特征偏常学生的管理工作,不仅仅要采取心理干预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较为温和的方式,同时也要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只有刚柔并济,才能有效改善纪律松散的状况,有严格纪律的约束,学生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认同感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已是成年人,但是班级活动依然不可缺少。根据相关研究显示,简单的分组就能够引起群体成员对自己群组的偏爱。集体活动之所以可以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在于活动可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班级目标,体验班级责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也可以检验班干部团队的工作效率。无论是对于存在人格缺陷或障碍和人格特征轻度偏常的学生,还是对于人格特征正常的学生,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对增强班级认同感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旦班级认同感增强,那么课堂学习氛围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就可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状态而不必时刻关注课堂纪律状态,教学效果也会有较大提升。

由此可见,基于学生人格特征表现的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效果提升路径图

四、结论

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人格特征表现为视角,通过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掘出学生人格特征表现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提出了教学效果提升的四条路径,为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韦朝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报告[R].河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2013

[2]潘尚河.关于提高我院2+3、3+2类大专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R]. 河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督导室,2013

[3]孙利.善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基金项目】2012 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2JGZ193)

【作者简介】李卫东(1966-),男,博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教育管理;刘泽汀(1987-),男,硕士,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责编 何田田)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提升路径教学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