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文化育人的内涵和重要性,从理念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制度载体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关键词】文化育人 高职院校 载体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0-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业中应有的担当。探讨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加强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对于营造文化育人良好氛围,实现文化育人的价值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育人的内涵和目的
文化育人不是一种有形知识的灌输,而是向学生的思想理念注入人性中诸如尚德、责任、包容、感恩、进取、良知、诚信、谦虚、勇敢、创新等崇高美德,以此内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人的灵魂和精神。文化育人的终极目标是铸就人性的美德,让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知荣耻的价值取向。
文化育人既是文化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教育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正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所言: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目的,首先要解决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会操作机器的人,更不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人。其次是解决文化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文化综合素质,包括核心价值,这是一个学生未来人生成长的关键要素,是核心竞争力,学生将来能不能成大气候、能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不取决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取决于文化综合素质。文化育人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目的,这是职业教育的责任。
二、文化育人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引领文化的重要力量、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职业院校推进文化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育人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教育的内核,文化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当前,职业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化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的健康发展。没有文化的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是一些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德艺、有智力没情怀的人。忽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开展文化育人,培育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育人是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保障。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2%,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1%。这表明,当今世界,随着科技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在目前国家不断推进调结构、促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大背景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已无法简单地追求专业对口,而是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追求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随着人才标准的动态改变,未来国家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快适应科技更新和岗位转换的能力。而且用人单位在注重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是否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能够为学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终身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坚实的文化素质基础可以为学生接受新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职业转换能力、适应职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的建设
文化育人载体是指承载文化知识和信息,并成为育人要素的物质构建或理念展示。高职教育具有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载体有理念载体、活动载体、教学载体、制度载体。
(一)理念载体——树立高度的文化育人自觉。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这表明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文化育人战略,大力倡导和实施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质量内涵的提升。
文化育人理念载体是教育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核心体现于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风貌的独特文化载体上。文化育人的理念载体是通过文化育人自觉性的养成,塑造师生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可以获得终生受益的精神营养,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念涵育,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成长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载体——建设适应高职院校特点的文化育人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重要部分,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授业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要传道,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适应职业院校特点的文化育人体系。
1.形成适应高职院校特点人文素质课程群。当今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良好结合,以及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运用,为以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做好准备。优化专业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科目,调整必修和选修的结构,建设人文素质课程群。(1)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精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一是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即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引领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情感;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地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三是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四是建立“双向互动”教学模式,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2)以文化育人为核心搭建人文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的基本框架。一是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二是以“知识育人,提升人文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主线的文化科学知识课程;三是以“就业、创业、创新教育”为主线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四是“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为主线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课程;五是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文化艺术类课程。
2.挖掘专业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育人功能。文化育人不仅要强调德育课、文化课的育人功能,更要注重挖掘专业课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专业课教学的文化特色和魅力,突出校本特色、专业特色、职业特色;在整个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中渗透文化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探索专业课程文化育人的渗透机制。专业教师应在不断提升专业学术造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努力发掘课程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精心设计,把文化育人的目标、内容作为备课的一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落实在具体的课时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无意识地生成问题和有意识地引导学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文化育人功能。
(三)活动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功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高校社团活动的文化育人功能。学生在参加社团的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建设,使学生社团形成先进的社团理念、社团价值观和社团精神。
基于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应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社团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支教活动、农村技术支援等各种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积极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
2.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大学文化精神特质。学院团委、学工部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节庆、仪式、典礼等开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月、“创优良学风,建和谐校园”主题团日活动、“企业文化进课堂”系列讲座、国学知识讲座、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人文素质大学堂等活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奉献、拼搏”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精神,在学生成长成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精髓,弘扬和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开展志愿服务是深化文明学校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各部门要着力在营造浓厚氛围上下工夫,在引导学生“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上下工夫,大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使争做志愿者成为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校园风尚,参与志愿服务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自觉;使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品牌化、专业化、课程化。
(四)制度载体——健全领导工作机制,制定文化育人制度架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健全文化育人的领导工作机制,有关部门应切实把文化育人工作摆上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主要领导应更加重视文化育人工作,不断充实领导力量,实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先进的理念只有行动才能付诸实施,制度是行动成功的保障。贯彻文化育人理念,职业院校应制定相关发展纲要及各类规章制度,形成文化育人的具体架构,从把文化育人作为一种办学策略转变为把文化育人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长远战略任务来抓,并把文化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渗透贯穿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高职教育的重心从帮助学生就业转移到关注其创造力、可持续发展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来。
【参考文献】
[1]徐公芳.坚持文化育人 引领高职发展[N].光明日报,2012-05-05
[2]李河水.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载体建设及其价值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
[3]黄发友.王海龙. 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4]周丹.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及其文化育人功能刍议[J].科教文汇, 2013(4)
【作者简介】许援竺(1965- ),女,广西阳朔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副教授 。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