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小燕
农村职高贫困生问题是特定历史时期凸现的一个新问题。经济上的贫困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业,对他们的人格发展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在分析职高生健全人格的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职高贫困生健全人格培养途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与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人格是伴随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然而,经济上的贫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一部分农村职高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导致他们心理焦虑,迷茫悲观、感到前途無望,从而产生了自卑、抑郁、孤僻、脆弱等人格发展缺陷。关注农村职高贫困生的健全人格培养问题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健全人格及其特征
何谓健全人格?“健全人格”就是健康、全面、和谐的人格,即由个体内在心理引导而使得认知能力、情感态度、行为意志的和谐统一,德、才及能力都得到发展,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精神境界为标志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
人格是伴随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而高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成为高中德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的健全人格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有崇高价值的伦理和道德标准。
2.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3.能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4.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5.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职高贫困生的人格现状及表现
健康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因素是农村职高贫困生的主流。他们自强不息、意志坚韧、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勤劳质朴的品质,敢于吃苦,适应能力和自立意识比较强,能够经受住贫困处境的磨练。贫困生中的一部分优秀学生学业成绩好、综合素质高,他们的笑容是灿烂的,脚步是坚定的,眼神儿是成熟和自信的。
但非健全人格特征在农村职高贫困生人格也有突出的表现:一部分学生与同学关系相处不好,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感觉不幸福;一部分人对贫困有错误的认识,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有少数贫困生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对自己的处境只是抱怨、无奈、逃避,有强烈的自卑感,学业成绩不佳,人际关系不良,主要表现为:
(一)过于自卑,自愧不如
具有自卑感的贫困职高生总是整天愁眉不展,情绪低落,独来独往,不爱与同学接触。
(二)抑郁苦闷,自我封闭
农村职高贫困生大多处于15~18岁年龄段,身心处于趋于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希望与父母、家人以外的朋友融洽相处,盼望被他人接受和关心。然而,家庭的贫困使他们在学习和交际中异常敏感多疑,担心别人不能理解和接纳自己而离群封闭。
(三)过于自尊,极度敏感
贫困生经济上的窘迫往往是他们不愿意提及的,也是最怕同学看不起的隐痛,因此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
(四)紧张焦虑,自暴自弃
农村职高贫困生过早品尝了世态炎凉,一部分贫困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不能化解,他们便在自己营造的虚拟世界里随心所欲宣泄感情,寻找自尊,实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向往已久而不可实现的愿望。
(五)心理扭曲,嫉妒成恨
农村职高贫困生在其成长过程中,一方面,受到来自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身承受着一定的经济压力。这种压力会挫伤他们的自尊,部分学生甚至会产生嫉妒心理。
三、农村职高贫困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人们“只是他们的教育的产物”。我们针对目前农村职高贫困生的非健全人格存在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农村职高贫困生的健全人格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职高贫困生的心理和谐
加强对职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和心理疏导,让他们成为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健全人格的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不断吸取新经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成为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二)构建政府、社会和学校完整的贫困生助学体系
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在于解决他们经济上的贫困。针对职高贫困生的具体情况,应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相结合的助学体系。首先,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目前财政部、教育部已经建立了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就学提供补助。其次,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多种资助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资助活动,使得诸多社会力量参与近来,形成全社会关心贫困生,参与爱心助学的良好氛围。再次,学校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建立一套完整、科学、严格的贫困生助学金发放制度。对一些特困生实施减、免、缓学杂费等措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机会,实现教育的公平。
(三)加强对农村职高贫困生家长的教育和培训
家长自身的素质关系并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水平,对孩子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有义务也有必要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学校、成功家长经验报告会、家访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针对贫困生现状以及反映出来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等问题加以剖析、讲解,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财富观,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
(四)对农村职高贫困生进行适度的缺憾教育
挫折和不完美,是每个人必然要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不完美教育,使他们懂得:正是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遗憾,人才这样执着地追求完美,从而推动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通过缺憾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我们必须做好应对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冷静和沉着地应付。同时,向他们传授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如运用精神发泄法,可以把紧张、压抑的情感自由的释放出来,恢复理智状态。而对于那些受挫折的学生,更要多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分析遭受挫折的原因,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受挫者的不理智行为,营造良好和睦的人文环境,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重庆出版社,2009.
\[2\]罗国杰.伦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444.
\[3\]王彗玲.高中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5.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0:211.
\[5\]王幼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调查和改革的思考.青年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