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琴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99)
精神契合与文化认同
——论新城“二王”与眉山“二苏”
贺 琴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99)
王士禄与王士禛兄弟弱冠以甲科登第,并称“二王”,由于家世、经历及文学才华而被时人比作眉山“二苏”。在清初特殊的家族环境和政治文化背景下,“二王”自觉追仿“二苏”,表现在“磨勘之狱”与“二苏”精神上的契合,和蜀冈禅智寺唱和中文化上的认同。“二王”因此度过仕途的困厄,得到江南文人的认可与推重。
“二王”;“二苏”;精神契合;文化认同
新城王氏是明清时期的山左文学望族,对明清诗歌风气的演变有重要影响。从明代中期到清初,新城王氏在文学上由山左走向海内,以清初王士禄、王士禛兄弟影响最大,声誉最广。王士禄与王士禛弱冠登第,诗名早著,青年时期即有“二王”之称,在京师崭露头角。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六年,王士禛、王士禄先后至扬州为官、游历,与往来于扬州的众多文人名士交游唱和,扬扢风雅,从诗坛边缘走向中心,被时人比为眉山“二苏”。清人雷士俊以为王士禄与王士禛弱冠以甲科起家,驰声艺苑,与苏轼、苏辙少年登第,声名动海内相同,而王士禄以典试系狱,士禛自司理扬州方为大用,与二苏刚气直道,坎坷多蹇,又颇为相似,“阮亭先生之诗雄杰瑰奇,譬之子瞻之文;先生(王士禄)之诗冲和澹泊,譬之子由之文”,[1](P61)在家世、经历、才力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二王”初登诗坛,家世显赫,年少早达,然细察新城王氏家族与清初政治文化环境,顺、康之际王氏处于微妙而敏感的境地。新城王氏在明中期为科举世家,明末内忧外患,“二王”伯祖王象乾总督蓟、辽,父辈王与敕、王与龄、王与朋、王与夔等为复社成员。易代之际,“辛未”、“壬午”、“甲申”三次浩劫,众多王氏成员如王象复、王象益、王与玟、王与夔、王与胤等在抵抗清军的过程中死难殉国,入清之后,其祖辈、父辈皆隐居不仕。作为国朝新贵的新城“二王”有着易代惨痛的家族创伤,面对新朝,为了家族发展,王氏调整态度,王士禄、王士禛一辈成员积极参加科举。而顺、康之际的政治文化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宽松,清廷以“科场案”、“奏销案”、文字狱等对汉族文人进行打击和钳制,王士禄两次受到科场案的牵连,王士禛司理扬州则面对的是与其身份对立的江南遗民。兄弟二人一方面要在仕途立足,另一方面在文学上要获得文坛前辈的认可。以家族为本位,新城二王自觉、主动地向与他们颇为相似的眉山“二苏”靠拢,在人格精神和文学才华上为“二苏”所折服,有意向他们学习,故被时人比为眉山“二苏”。
“二苏”之目提高了二王的声望,苏轼与苏辙在人生经历和文学道路上都对二王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考察二王在顺、康之际的经历与活动,他们在宦途与文学方面都体现出了对“二苏”的敬仰与追仿。康熙三年,王士禄因磨勘入狱,在请室中与王士禛诗书往来,以二苏之人格精神相互勉励。王士禄出狱以后南下扬州,康熙四年与王士禛发起蜀冈禅智寺唱和,和者甚众,被比为“二苏”后身。“磨勘之狱”与蜀冈禅智寺唱和在时间上前后相续,集中体现了二王对二苏的追慕,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江南文人的认可和推重。
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四年,王士禄与王士禛一在京师,一在扬州,各自奔波于宦途。康熙二年(1663年),王士禄迁稽勋员外郎,典试河南,康熙三年(1664年),礼部以河南乡试试文语句有疵,拘士禄于吏部,按例只应夺俸三月,因时令加峻,五月,移刑部大牢,十一月,事白出狱,此为“磨勘之狱”。这是王士禄仕途中的一次重大挫折,系狱八月,家人闻之,“皆震怖雨泣”。[2](P76)消息传至扬州,王士禛甚为担忧,如皋冒襄致信慰问,士禛答云:
家兄平地波澜,魂飞汤火,不啻子瞻湖州诗案,而弟曾不能舍此鸡肋,如昔子由赴阙讼冤,以身请代,而犹且饱食安居,偃仰在床,岂复可靦颜人世乎哉?[3](P173)
王士禛将兄长“磨勘之狱”比作东坡“乌台诗案”,恨不能如子由赴阙讼冤,以身请代,兄弟友爱之情溢于言表。苏轼与苏辙深厚的兄弟情谊对王士禛影响很深,“磨勘之狱”之前的康熙三年除夕,王士禛将前一年所作诗歌汇为《阮亭癸卯诗》,并作自序,忆少时与诸兄读子瞻、子由往复赠答之诗,怆然不能终卷,“然时与诸兄读书家园,肩随跬步,未深知此语之悲也”,弱冠以来,各以世网奔走四方,乃知“其境遇不殊,独其言语之工,乃非今人所及耳。”[4]感慨离合,与二苏之情境颇为相似。
康熙三年秋,王士禛寄书兄长,慰讯之余,以东坡“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余投檄向江西”之句相勉,王士禄因有所感,思其兄弟二人“即才具名位,不逮两苏公,然其友爱同,其离索同,其不合时宜同,其轗轲困踣,为流俗所指弃,又无不同”,而“坡公俊快,又善自宣写”[1](P68),在“乌台诗案”的打击下仍能乐观面对,对身在请室的王士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在狱中读东坡之集,且吟且叹,时复有作,遍和“乌台诗案”及《狱中寄子由》诸诗,以东坡达观、淡泊的心境纾解郁结。《十笏草堂辛甲集》收入王士禄和东坡诗30余首,如《寄季弟贻上,用〈坡公晓至巴河口迎子由〉韵》、《用坡公狱中遗子由诗韵寄礼吉、贻上,兼示子侧》、《又用坡公答子由韵寄贻上》、《读坡诗天涯老兄弟,怀抱几时摅之句,为之慨然,因以为韵,作十绝句示子侧,并寄礼吉、贻上》、《雨夜用子由韵作二绝句与季弟》等诗,皆用“二苏”诗韵与诸弟往复寄答。
王士禄系狱其间,王士禛忧思辗转,挂念兄长,“年来畏作寄兄诗,吟不成声万泪垂。信有车轮腹中转,谁怜石阙口衔悲。绵绵夜雨伤神日,寂寂高斋听雁时。午夜旁皇揽衣起,附书一寄老坡知。”(《枕上闻雁怀家兄》)士禄之于士禛,正如子瞻之于子由。士禛还以东坡《东府别子由》韵作诗相寄,士禄读之凄然,在请室感慨不能已,次韵答云:
白沙洲畔树,年时记别汝。
岁晚江城阴,风凄如欲雨。
去当南雁时,不待雁同归。
离居复多难,徒尔思前期。
叹息重叹息,兄弟等过客。
几番约连床,歘若湘灵瑟。
他目送一个个“女学生”登上卡车尾部的梯子,消失在卡车篷布后面,从她们的身材、动作他基本能辨认出谁是谁,但叫不出她们的名字。他有点后悔没问一声她们的名字——是父母给的真名字,不是青楼上的花名。他只记得一个名字,就是赵玉墨。这大概也不是她父母给她的名字。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赵玉墨宁可忘掉亲生父母给她取的名字。
秋来雁又飞,题诗附尔行。
晨风零雨外,脉脉十年情。[1](P75)
“二王”少年时期读书家园,对床赋诗,青年时期同上公车,各奔宦途。聚散离合,手足之情与“二苏”之仕途蹭蹬何其相似。
王士禄在精神气质上与苏轼有相通之处,他以儒家安身立命,又出入于佛、道。“磨勘之狱”中王士禄表现出与东坡相似的心态。甫入狱时,居之坦然,写诸品经,楷法精好,数万字无一脱误。其达观的心境为众诗友所欣赏,施闰章、计东、吴国龙等人交相称赞,谓其“身幽请室,如鱼在渊。”[2](P77)虽身在请室,名望却更甚于前。《分甘余话》载,康熙三年中秋,龚鼎孳门生置酒,呼梨园部奏伎,龚鼎孳愀然曰:“王西樵无妄在请室,吾辈可乐饮乎?”[6](47)遂罢遣乐人,茗粥清谈。此则逸闻反映出王士禄在文人圈中的地位。同时,他系狱其间所作《七忆词》传至扬州,陈维崧抄录,冒襄索观。[3](P173)由于王士禛的延誉,士禄虽未至江南,却声名早达,诗、词在扬州颇多流传。
“磨勘之狱”,“二苏”手足情谊成为“二王”之间的一个情感媒介,他们分别在子瞻和子由身上找到了相通的精神气质,并以此相互勉励,相与慰藉,这是“二王”仰慕、追仿“二苏”,寻求精神契合的过程。康熙四年,“二王”齐聚扬州,发起以纪念东坡为中心的蜀冈禅智寺唱和,则最终使他们获得了江南文人的文化认同。
康熙三年冬,出狱以后的王士禄应王士禛之邀南下,康熙四年,“二王”发起蜀冈禅智寺唱和,被扬州文人比为“二苏”后身。
蜀冈禅智寺唱和围绕东坡断碑展开,蜀冈位于扬州西北,禅智寺在蜀冈之尾,又名竹西寺、上方寺。宋元佑七年,苏轼为扬州太守时,与苏伯固、李孝博同游蜀冈,送李出使岭表,苏轼作《次韵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使岭表》,并刻于禅智寺石碑之上。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载,明嘉靖二十年蜀冈盛仪、万历七年沔阳陈文烛又刻跋文于上。[7](P11)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五,王士禛游平山堂,访禅智寺东坡石刻,次东坡原韵唱和,并刻于东坡旧碑之侧。康熙四年,王士禛迁礼部,将离扬州,属门人宗元鼎为补缀断碑,并与硕揆上人释元志诗歌唱和,引起孙枝蔚、杜濬、冒襄等名士响应,诸人和诗最后结集为《蜀冈禅智寺唱和诗》,故称此次唱和为“蜀冈禅智寺唱和”。
《蜀冈禅智寺唱和诗》一卷,今藏国家图书馆,为王士禛编,卷首收入盛仪、陈文烛跋、东坡原诗,及王士禛顺治18年所作《次苏公韵》,又依次录释元志《山中喜晤梅岑,并致历下两居士》,及王士禄、王士禛《答硕公》诗,王士禛诗后有跋云:
王士禛初访禅智寺时,东坡旧碑已零落剥蚀,士禛凭吊先贤,颇为感怀,曾欲为其补缀断碑,以还旧观,然事未能成,耿耿于心。康熙四年,王士禛托门人宗元鼎前往营度,在禅智寺遇硕揆上人释元志,“二王”与之赠答。禅智寺唱和非发生于一时一地,唱和的过程中也是由宗元鼎从中转述。释元志赠诗“二王”云:“玉带金山迹已陈,更将诗句付贞珉。旁观莫漫增潦倒,佛印坡公是古人。”王士禄、王士禛各答二首,宗元鼎又有《述硕禅师意呈历下两夫子》、《述历下两夫子意转报硕禅师》、《再述硕禅师意报历下两夫子》、《再述历下两夫子意报硕禅师》等,从中转述致意,述释元志意有“且为苍生束玉带,先留诗句镇山门。”(《述硕禅师意呈历下两夫子》)之句,向“二王”索诗,留镇山门,《述历下两夫子意转报硕禅师》则云:“王公伯仲诗无敌,问说元师意便亲。蒲团纸张须收拾,分韵同来十六人。”二王欣然回应,为其赋诗。
“二王”与释元志唱和后,扬州诸名士纷纷应和,《蜀冈禅智寺倡和诗》录王揆、孙枝蔚、杜濬、程邃、冒襄、陈维崧、吴嘉纪、汪楫、邹祗谟和诗,他们对“二王”不吝赞扬之词,杜濬诗云:
大苏到处躭禅喜,后至同参有二王,试看上方留片石,岭云江树两辉光。
陈维崧诗将释元志与王士禛比为佛印、东坡之后身:
三生石上向谁论,佛印、东坡想后身。今日经声来破院,手披苍藓话前因。
冒襄诗云:
法汰春流始过江,领军风调又无双。遥知禅板参差处,无数寒潮打纸窗。
杜濬等人将王士禛与苏轼相比,隐然将“二王”提升到与“二苏”比肩的领军地位,这对于“二王”,尤其是王士禛,意义重大。
扬州五年是王士禛仕途与文学上的转折时期,顺、康之际的扬州,还未能走出满清血腥镇压的阴影,众多遗民逸老聚居、流连于此,在清廷的文化高压下,一方面坚守着忠贞气节,一方面服从于无法改变的现实,抚今追昔,纵情诗酒,使扬州在鼎革的重创之后再次成为文化重镇。王士禛作为清朝官员,身份上与遗民对立,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志于在诗坛上有所建树的青年,又需要得到江南前辈诗人的认可,在这种微妙的处境中,苏东坡这位名贤无疑为王士禛架构了一座精神、文化的桥梁。东坡曾任职于杭州、湖州、常州、扬州,宋元佑七年,东坡为扬州太守,免积欠、罢花会,政务之余在平山堂、石塔寺等处留下吟咏之迹。经过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沉淀,苏东坡在扬州乃至江南已然成为一个文化、情感的标志与符号,为后代文人所景仰。王士禛从顺治十八年初至扬州时,罢除琼花观迎春宴,访东坡旧迹,至康熙四年离开扬州前,仍不忘补缀东坡旧碑,四年中与王士禄的诗歌唱和亦表现出对东坡的敬仰与追仿。以苏东坡为精神契合点,拉近了与遗民的距离,得到了扬州文人在文化与情感上的认同,而蜀冈禅智寺唱和则是这种文化认同的标志。
这次唱和在人员构成和影响程度上,都可称为一时之盛。孙枝蔚、杜濬、程邃、冒襄、吴嘉纪为遗民、布衣,在江南皆声望颇高,作为前辈诗人,有较高的文学成就。王揆为“太仓十子”之一。陈维崧为遗民之后,少年能文,后以词为阳羡开派宗师。汪楫诗与孙枝蔚、吴嘉纪齐名。诸人皆以诗名、文名、才名,气节为江南文人所推重。“二王”发起的这次唱和,引起诸人响应,反映出当时二人的影响力。王士禄与释元志之间的赠答,在江淮间被比之于东坡、了元故事。而邹祗谟评王士禛亦将其比为东坡后身:“阮亭文章诗词为当代所宗尚,与东坡同;其任扬州也廉爱精敏,百姓食其德,与东坡同;见一善如己有,而奖训士类,有古贤公卿下士之风,复与东坡同。虽古今时代不一,然究不以时代分古今也。”[8]
从唱和参与的人员与影响来看,“二王”最终得到了江南文人的文化认同,这些文人既包括遗民,也包括青年才俊,从这个角度来说,蜀冈禅智寺唱和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二苏”对于“二王”来说,既是度过仕途困厄的精神领袖,又是获得文化认同的桥梁。将新城二王比为眉山“二苏”,出于诗坛对二人才华的赞赏和揄扬,“二苏”在他们的仕途与文学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助力,最终提高了声望。
[1](清)王士禄.十笏草堂辛甲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9册)[M].济南:齐鲁书社,2001.
[2](清)王士禛撰,孙言诚点校.王士祯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清)冒 襄.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85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清)王士禛.阮亭癸卯诗[M].国家图书馆藏康熙间刻本。
[5](清)王士禛撰,袁世硕编.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6](清)王士禛.分甘余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9.
[7](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点校.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清)王士禛.蜀冈禅智寺唱和诗[M].国家图书馆藏康熙间刻本.
Spirit Coniunc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on Xincheng“Two-Wangs”and Meishan“Two-Sus”
HE Q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199)
The famous poets Wang Shilu and Wang Shizhen brothers both obtained Tien Si in their twenties and they were called“Two-Wangs”.Meanwhile,they were compared to“Two-Sus”because of their family,experience and literary talent.“Two-Wangs”imitated“Two-Sus”consciously under the spe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which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pirit coniunction while Wang Shilu was in prison,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poems’responsory between Wang Shizhen and other poets.By doing so,Two-Wangs got through hardship in official career and were respected by Jiangnan literati.
“Two-Wangs”;“Two-Sus”;spirit coniunction;cultural identity
I206.2
A
1674-0882(2014)05-0037-04
2014-08-05
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专项资助项目(编号yzc12043)的阶段性成果。
贺 琴(1985-),女,陕西榆林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责任编辑 郭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