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对贵州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

2014-04-03 13:12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时务女学梁启超

潘 云 成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论梁启超对贵州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

潘 云 成

(安徽大学 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历史性地介绍了梁启超与贵州结下的不解之缘和他对贵州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曾产生的重要影响。评价了梁启超对贵州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 贵州; 近代; 政治经济; 文化教育; 影响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学者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他的妻子李蕙仙是贵州人,梁启超因此成为贵州人的女婿。由于诸多特殊原因,梁启超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贵州近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 梁启超对贵州近代的政治影响

1.对李端棻、吴嘉瑞和张百麟等贵州政界人物的影响

1890年,贵籍开明官员李端棻任广东乡试考官时,发现梁启超是个人才,对其非常赏识,并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为妻。梁启超到北京,长期住在李家。李端棻和梁启超经常就“西学”和当时有关“新政”的许多事情交换看法。在与梁启超的交往中,深受其影响。他积极配合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活动,还向光绪帝推荐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维新人士。至戊戌变法时,进一步请开懋勤殿、位置通才,勇敢地与顽固派斗争,成为著名的维新派官员,“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1]22李端棻的政治取向,再加上身居高位,又使他成为流寓京师的贵州籍士人领袖。他的政治态度不能不影响贵州士子,所以当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在京师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时,贵州举人纷纷参加,现存六百零三人名单中,贵州竟有九十余名,几占六分之一[2]114-115。

贵州“仁学会”的创立者吴嘉瑞,是湖南长沙人,曾与梁启超有广泛的联系,受到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熏陶。吴嘉瑞“主变法,有康党之目”[3]238,是维新变法坚定的鼓吹者和支持者。1898年,他任贵州百层河厘金局总办,与幕僚杨希邵在贵州的贞丰县城创设 “仁学会”,向该会会员宣传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仁学会”还推荐梁启超著述供该会中的一些青年研读,使会中一些青年的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贵州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张百麟曾经参加了“仁学会”,接受了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使他在以后的进步活动中有了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基础,最后发展成为贵州自治学社的领袖,领导了贵州辛亥革命。贵州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平刚等,也都曾受过梁启超维新思想的熏陶。

2.对部分贵州籍留日学生的影响

1905年,在留日大潮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的“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在以巡抚林绍年为首的贵州地方官员的倡导和支持下,贵州学子负笈东瀛,开启了贵州近代留学的步伐。仅《贵州通志》所载,公元 1905年一年之内,通过贵州官方选派和自费留日学生便有一百五十一名[4]898。蹇念益、陈国祥、姚华、刘显治等贵州籍学生也加入到留学日本的行列中。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到日本的梁启超于1907年成立了“政闻社”,开展立宪活动,宣传君主立宪思想。蹇念益、姚华、刘显治等这些留学日本的贵州籍学生加入到该社中。在梁启超的教育和熏陶下,这些人接受了改良主义思想,回国后开始步入贵州政坛,并逐渐成为贵州政坛上的举足轻重的人物。贵州籍留学生中的一部分官僚子弟在日本直接参加了梁启超组织的立宪活动,这部分人回到贵州后,又反过来推动了改良主义思想在贵州的传播,贵州资产阶级立宪派由此逐渐形成。它控制了省咨议局以及地方多数自治公所,参与了全国立宪派发起的三次大规模国会请愿运动。它的出现,标志着贵州资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势力登上贵州历史舞台。

3. 《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对贵州政治的影响

《时务报》是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主办的宣传维新变法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变法通议》《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论文。论证变法的必然趋势,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提出“伸民权”的政治主张,呼吁“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认为“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5]94他坚信,中国虽面临列强瓜分豆剖的严峻形势,但只要“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6]550,“中国荀自今日昌明斯义,则数十年其强亦与西国同”[7]109。这些论文宣传了变法图存道理,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前后,《时务报》所宣传的上述思想直接或间接比较广泛地在贵州知识界传播,引起了广大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响和共鸣,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对他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这些知识分子在民众中广泛宣传这些思想,为贵州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创办了旬刊《清议报》,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宣传民族主义的文章,同时也宣传改良思想,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等思想。不少贵州青年通过阅读《清议报》了解了西方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产生了反清革命思想。1902年,梁启超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新民丛报》。《新民丛报》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西南、西北、东北等边远地区都有人在传阅《新民丛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大力宣传西方新学理,宣传维新思想和立宪思想,批判封建专制。《新民丛报》在贵州一些知识分子中间流传、传阅。戊戌变法失败后,贵籍开明官员李端棻被革职,流放到新疆。1901年中途得赦返回贵阳,在贵阳主持贵山书院。他在书院经常按《新民丛报》为内容出题《培根论》《卢梭论》考察贵阳文士,促进了维新思想在贵州的传播,从而启迪了贵州不少新青年。

二、 梁启超对贵州近代的经济影响

甲午战争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全国上下兴起一场“实业救国”的思潮,主张发展实业教育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这股思潮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和感召下,贵州人们认识到,只有发展生产力,改变现实的生产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贫困落后,于是开始了实业兴黔道路的探索,一大批近代企业和实业学堂应运而生。其中兴起的近代企业主要有泰丰矿务公司、文通书局等。此外,贵州的酿酒业、矿冶业、丝织业、皮革业等一批近代企业也先后兴起。在近代企业兴起的同时,一大批实业学堂在贵州也先后创办。著名的有遵义蚕桑学堂、独山蚕桑小学堂、安顺蚕桑初等小学堂等。据统计,清末贵州先后创办了13所实业学堂[8]70。近代企业和实业学堂的兴起,为贵州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三、 梁启超对贵州近代文化教育的影响

1.著作和所办刊物对贵州学界的影响

《西学书目表》和《读西学书法》是梁启超编写的,文化价值很高。1894—1897年,天津人严修在担任贵州学政期间,经常阅读梁启超编写的《西学书目表》和《读西学书法》,受其影响,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在《西学书目表》和《读西学书法》的启发下,严修在贵阳设立了资善堂书局,参照《西学书目表》,购进了许多新书,其中包括自然科学书籍和介绍西方政治历史的书籍。在戊戌变法前,梁启超主办的《时务报》传入贵州。严修与梁启超联系,在资善堂书局设立了《时务报》发行处,使黔中士子有机会读到反映新思想和新知识的报刊。同时,严修还对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把经史、数学作为主课,兼习时务和外语。时务课以学习《时务报》的内容为主。当时开设的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介绍的中国新观点都有像《时务报》这样的书刊作根据。书局的建立,《时务报》等新书报的引进,对开阔贵州士子视野,活跃其思想,转变其学风,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为当时较为先进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在贵阳和其他地区的传播开辟了一条渠道。

2.师范教育思想推动了师范教育在贵州的兴起

过去,很少有人认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性。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师范》一文,论述了师范教育问题。他从变法和国家学术水平发展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师范学堂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故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师范也者,学子之根核也。师道不立,而欲学术之能善,是犹种稂萎而求稻者,未能获也。”[9]980受梁启超“师范教育,群学之基”思想的影响,贵州于1902年创办了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这所学堂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却推动了师范教育在贵州的兴起。师范教育的兴起,为贵州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发展女子教育,推动和促进了贵州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1) 梁启超主张打破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权,号召发展女子教育,为贵州近代女子教育的顺利启动提供了舆论支持

“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守旧落后思想,使中国女子长期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梁启超在维新运动前后,通过《时务报》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主张打破男尊女卑,号召发展女子教育。他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女学》,对把女子愚昧无知看作是“贤淑之正宗”进行了批判,“欲令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然后为贤淑之正宗,此实祸天下之道也”[10]39。他把女子能否接受教育的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盛衰的高度上,认为:“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10]43他呼吁更新传统守旧观念,首先给女子以受教育的权利,使她们有才、有德,“内之以扩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一举而获数善。”[10]39

贵州属于欠发达地区,地处偏僻山区,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当时人们对女子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封建的伦理道德观上,“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是人们恪守的信条。梁启超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发展女子教育的思想通过《时务报》直接或间接传入贵州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贵州受到了冲击。贵州的部分有识之士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像凌秋鹗、白铁肩这样的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纷纷主张让女子走出家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使女子教育得到许多人士的认可,从而为贵州近代女子教育的顺利启动争取到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舆论支持。

(2) 梁启超将戒缠足与兴办女学联系起来,认为要兴女学首先必须废除缠足陋习。他积极从事不缠足宣传,直接参与不缠足运动的实践活动,促进了贵州不缠足运动的发展,从而为贵州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

缠足作为一种陋习恶俗,风行年深日久,给广大女子带来了极大痛苦。梁启超将戒缠足和兴女学联系起来,认为缠足使女子难以到学校接受教育,要兴女学首先必须废除缠足陋习,“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10]44。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戒缠足会叙》一文,集中批评了缠足的危害。他不仅通过《时务报》积极从事不缠足宣传,而且还直接参与不缠足运动的实践活动。1897年,他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不缠足会,大力倡导放足。在上海不缠足会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不缠足会,天津、潮州、福州、长沙等20多个地方先后成立不缠足会[11]135。这极大地推动了不缠足运动的发展。当时的贵州,地处西南一隅,闭塞落后,封建势力浓厚,社会风气十分闭塞。不缠足运动的发展,《时务报》关于不缠足的宣传,为偏远闭塞、滞后保守的贵州带来新空气。1898年,贵州的聂树楷、张铭、彭述文等十八人在贵阳文昌宫共同发起组织贵州第一个公开反对封建陈规陋习的全省性组织——贵州不缠足会,开展不缠足运动。他们还刊印了《贵州不缠足会条约》,其中规定:“日后或筹出巨款,或好行其德者慷慨捐助,经费既裕,续议女学课读等事。”[12]这表明贵州不缠足会在以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的不缠足运动以及《时务报》关于不缠足宣传的影响下,不仅积极呼吁对女子身体的解放,而且意识到了要大力兴办女学,培养人才,在精神上对女子进行解放。贵州不缠足会成员来自贵阳、遵义、修文等地,在当地他们宣传女子放足,提倡天足,使不缠足运动在贵州各地开展起来。贵州不缠足运动的广泛开展,不仅使贵州近代女子的身体得到了解放,而且也为贵州以后大力兴办女学,最终促使贵州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创造了前提条件。

(3) 梁启超创办女子学堂,并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女子学堂章程,为贵州近代女子学堂的创办,起到了引领、示范和借鉴作用,推动了贵州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历程

梁启超不仅通过《时务报》宣传发展女子教育,而且还进行创办女子学堂的实践活动。1897年,梁启超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女子学堂——经正女学。他还亲自拟定了《女学堂试办略章》,其中包括“立学大意”一条、“办事人员章程”五条、“招选学生章程”五条、“学规”五条、“堂规”四条、“学成出学规则”二条等。他创办女子学堂的实践活动及提出的较为完整的女子学堂章程,为贵州近代女子学堂的创办起了理论引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受其影响,贵州部分进步人士开始尝试创办女子学堂。凌秋鹗先生在创设达德小学堂的第二年,便附设了女子小学。招收女学生,聘请女教师。1907年,1908年,1910年,孟润芳、白铁肩、王开媛分别创办了贞丰高、初两等女子小学堂、“私立光懿女子学堂”、 黎平府荷花塘女子小学堂。据有关历史资料统计,到辛亥革命前夕,贵州各地先后创办了30余所女子学堂[13]438。

[ 1 ] 梁启超. 梁启超全集(第1册)[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 2 ] 汤志钧. 戊戌变法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 3 ]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M]∥周素园文集.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 4 ] 任可澄纂. 贵州通志. 前事志:第4册[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 5 ]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M].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 6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二)[Z]. 上海:神州国光社, 1953.

[ 7 ]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M]. 北京:中华书局, 1990.

[ 8 ] 张羽琼. 论清末贵州教育改革及其影响[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69-72.

[ 9 ]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10]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论女学[M]∥饮冰室合集. 文集:第1册. 上海:中华书局, 1941.

[11] 刘巨才.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 1989.

[12] 佚名辑. 贵州不缠足会条约[Z]. 1897.

[13] 张羽琼. 贵州古代教育史[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田懋秀】

InfluencesofLiangQichaoonPolitics,EconomyandCulturalEducationinModernGuizhou

PanYuncheng

(History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Liang Qichao’s tightly bound to Guizhou is introduced, as well as his influence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al education in modern Guizhou. Liang Qichao’s role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Guizhou is evaluated.

Liang Qichao; Guizhou; moderntimes; politics and economy; cultural education; influence

2014-02-17

潘云成(1970-),男,内蒙古赤峰人,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

2095-5464(2014)06-0799-04

D 66

: A

猜你喜欢
时务女学梁启超
乡村的“时务”——乡村治理如何理?
《时务报》的内讧风波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完形填空一则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梁启超的开场白
长沙时务学堂研究综述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