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琳
(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培养什么人的重任。如何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目标,要统筹考虑教和学。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如何将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如何将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相融合等等,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现实中以上问题处理得不好,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一些认识误区、理念偏差密切相关。本文将对这些认识误区和理念偏差进行剖析,以期对现实教育教学有所启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众之中可区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由外及内的建制式的灌输,其二是由内及外的内生性的启蒙”。[1]层面一对大学生居于显著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是自然选择的过程,而是主动引领和灌输的过程。这种灌输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的。
灌输不能被简单理解为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思潮的大量充斥,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价值支柱以及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恩格斯就曾指出,“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同现有的观念材料相结合而发展起来,并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加工”。[2](P309)任何一个阶级的任何一个群体的自发日常意识及其表现,不可能与本阶级的阶级意识完全相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不可能自发产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也无法自然形成。通过灌输,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先导、引导和规范作用,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的日常意识。强调灌输的重要性并不否认学生的自主性,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取代理论教育和灌输的主导性。
形式要服从和服务于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用一个模式解决问题,教育教学方式应该多样化。这里无意否定诸如研究式、启发式、探究式、实践式等诸多方法的优越性,但对“满堂灌”要客观看待。其实“满堂灌”不等于“堂堂灌”,既要看“灌”的内容,还要看怎么“灌”。上海复旦大学一位讲授道德修养课的年青教师的授课视频被放到了网上,有教师看了之后就提出她整节课都在讲,有“满堂灌”的嫌疑。那么,学生为什么要将这样的所谓“满堂灌”的视频放到网上?讨厌、反感?否!学生之所以将视频放到网上,是因为学生欣赏她“灌”的内容,希望更多的人与他们分享。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反思和重新定位“满堂灌”。所谓的“满堂灌”,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由来已久,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了多少人才,无法统计。问题不在于“灌”的本身,而在于“灌”了什么。“灌”的内容是否具有学术性、逻辑性、思想性、创新性、吸引力、启发性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课程目标和价值指向。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决定,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表率,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应该达到的境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通过“满堂灌”能够让学生真懂真信,这样的“满堂灌”有何不好?
教师需要下大力气做的,是研究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一般采取的是逻辑演绎的叙述方法:抽象——具体——抽象,而教学体系的讲述一般是具体——抽象——具体。”[3]如果通过教师“具体——抽象——具体”的课堂讲授,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抽象——具体——抽象”的教材内容,既让学生明白理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又能提高学生用科学理论分析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满堂灌”必须肯定。当然,在内容的处理、语言的运用、情感的投入上要下一番功夫。“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多些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4](P89)
看似简单的“满堂灌”背后是课堂下的复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历史教师的公开课讲得很成功,有人问到:“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的?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教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备课,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绝不仅仅是方法问题,而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读书积累、补充知识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爱读书、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必须将读书、研究、教书、育人有机结合,才能把学生从具体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才能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意识,也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既包含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成果,也包含着人们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必须突出其本质特性。实际教育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导向,这既是一种政治立场,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切实加强教材管理,在讲台上和教材中不得散布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5](P183)对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张力,另一方面要受教育机制的约束和限制。“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狭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然而向青年说话可就难了,如果盲人瞎马,引入危途,我就该得谋杀许多人命的罪孽”。[6](P51)鲁迅这段话可能会对理解以上规定有所帮助。
其次,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永恒主题。2010年5月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明确要求,要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教育任务,首要的是信念执着。邓小平曾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7](P110)江泽民也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8](P332)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9](P310)尼采也曾批判了“使人成为一架机器”[10](P195)的传统教育思想。以上论述虽有差异,但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却是共性。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养成追求真理的品格。思维方式决定思想方法,通过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
《中国青年报》2010年10月22日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在2010年全国综合性大学教务处长联席会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程建钢对目前风行高校的“拉洋片式”的教学方式提出了理性思考。程建钢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高科技装备课堂,高校教师已经习惯了演示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教育质量未必真的有所提高。有人戏称多媒体成了“倒霉体”,PPT变成了“骗骗他”。他建议教师实行混合模式,不要丢弃传统方式中的优点,该板书的时候一定要板书,该讨论的时候就和学生讨论,需要用到PPT的时候再用高科技方式。作为教师,一定要很好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实际,惟有此,才能寻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使用多媒体课件,使知识密度增加、信息容量增大,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立体化形式增强了吸引力、感染力。[11]另一方面,使用多媒体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由于高校连年扩招,特别是对于那些扩招数量大、新合并的高校,班容量基本都在120人以上,这种情况不使用多媒体课件也不现实。尽管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其中有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的规定,但现实中能严格照此标准执行的学校不多。不管是无奈的选择还是看重多媒体的优越性,必须清醒认识到,“多媒体课件既要源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最终还要还原于教材,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只能起一种辅助性的作用,不可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2]面对活灵活现的学生个体,千人一面的多媒体播放模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一位教师说得好:“作为大学教师,我们要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用专业素养吸引学生抢着坐前排,用自己的奋斗经历感染学生主动学习。”[13]所以,课要讲得好,多媒体课件要用得妙,这应该是对“如何用好多媒体”的最好诠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管理等等,一个环节都不可少,只有多管齐下、多头并进、多方努力,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1]黄东桂,黎学军.主流意识形态“在之中”与“无遮”视界的交锋——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看[J].道德与文明,2011(03):124-12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郭凤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9):70-74.
[4]中共中央党校第十九期中青班文化问题课题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德)爱因斯坦著,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朱廷岚,吕学芳.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3):53-55.
[12]李 梁.多媒体课件与教材、教师、教学之间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89-92.
[13]钟瑞添.提升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8(0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