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的蓄势艺术

2014-04-03 04:52左慧青
关键词:蓄势抒情技法

左慧青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蓄势是一种写作技法,在文学写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什么是蓄势,文学写作运用蓄势有什么艺术效果,如何运用蓄势,诗歌、散文与小说、戏剧的蓄势有何不同,散文的蓄势有哪些具体形式,运用蓄势需要注意什么,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蓄势技法

关于蓄势这一写作技法,文章家多有论述。简要地说,就是指作者在行文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感情控制住,以增强情势的发展,使文章形成有“气”有“势”的审美效果。作者先通过纡徐委婉,曲折有致的描述,在文章内容逐步推进、深化的过程中,积贮起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这就是“蓄”。“势”是情势,是情感在作品中发展的势头和方向,或者是情节的急转。蓄势一般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积蓄阶段,力求力量之足;第二部分是喷发阶段,或者是情节上的急转,力求气势之壮,或出人意料。“蓄”的一个根本原则是为了“势”的发。有蓄才有发,欲发须得蓄,只有蓄得足,才能发得畅。蓄是发的准备和铺垫,发是蓄的目的与结果,因而蓄与发就构成了蓄势这一技法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多个侧面。文章的控纵之妙,顿挫之气,应该说与蓄与发处理得是否得当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讲,积蓄阶段主要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笔调较为舒缓、平稳,具有一定的长度;喷发阶段往往是议论式的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形成急促、高昂的情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深受感染。蓄势技法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各种情感“都可以有强——弱的等级变化”,[1]而这种等级变化和运动中的任何事物一样,总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作者为了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就需要恰当适宜地描述这一感情发展的过程。从读者的角度讲,欣赏作品有一个感情由弱到强的接受过程。从本质上说,蓄势技法符合了写读双方情感活动的规律。

二、诗歌和散文的蓄势

诗歌和散文是以抒写真情实感而具有其独特性。要将感情抒发得强烈有力,善于运用蓄势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艺术手段。

诗歌一般是直抒胸臆的,但在叙事性的诗歌中也有蓄势的运用。北宋词人柳永就非常善于运用蓄势来抒情。在他的《夜半乐》一词中,抒写了一位驾舟到南方的游子思归之情。“游子思归”是一个老话题,如果单用抒情的语言填满《夜半乐》这首144个字的长调,没有多少话可说,就算勉强敷衍成篇,也是一定使人觉得空洞可厌。但柳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放在旅途景色的描绘上,以景染情,层层蓄势。开头三句“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写一位游子在寒冬中乘舟南行,用了“乘兴”二字,暗示出他还没有感到离乡背井的苦处。下面八句“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鷁,翩翩过南浦。”通过景色的变换,写他已走过了一大段旅程。以下是细致的描写。“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这么一大段远近景色的描写完全是在蓄势,暗带出游子旅途的艰辛和在异乡孤独的情感。最后在岸上冬阳下一群浣纱少女愉快的笑声中一下引发了这位游子埋在心底的思家之情,发出了“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的叹息和“岁晚归期阻”的感慨。这种以铺叙来蓄势的写作艺术,使“思归”感情抒发得自然细腻,呈现出了一种凄清的艺术美。这种散文化的诗歌,是诗与散文的有机结合。

蓄势艺术在散文中的运用最为突出。著名的当代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就运用了蓄势的技法。作者从幼时被蜜蜂所蛰起笔,娓娓道来,写出了自己对蜜蜂从不喜欢到动情,到去看看,到关切询问,到心头一颤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这一叙述的过程,正是作者蓄势的过程,随着委婉的笔触,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一层层加厚,由淡转浓。当写到“心头一颤”时,文章的情感已具备了很大的力量与动势。文章至此,加快了节奏,作者以炽热、高昂的抒情笔调和扑面的气势,热烈地讴歌了不求索取,只知奉献的小蜜蜂和具有蜜蜂一样品格的广大劳动人民,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

蓄势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散文的抒情力量,也是组织文章结构的关键。清人但明伦在《但评<聊斋志异>》中说:“文矢矫变化……只是一蓄字诀。……蓄字诀与转笔相类,而实不同……蓄者统篇之法也。……解此一诀,为文可免平庸、直率、生硬、软弱之病。”[2]“蓄者统篇之法也”,就是在文章的表述过程中,都要以蓄势为中心。散文的材料是经过感情融化过的材料,材料的安排要服从抒情的需要,为了抒情又服从蓄势的需要,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也都是为蓄势服务的。在散文写作中运用好蓄势的艺术,可以使文章避免结构上的“平庸、直率、生硬、软弱”的毛病。可以使文章散开去,活起来,产生一种气势上的律动美。

三、小说和戏剧的蓄势

在小说和戏剧的创作中,运用蓄势的技法能使故事情节跌宕有致,波澜起伏,情势以一种隐蔽的方式进行,收到“出乎意外”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效果。

清代袁枚的小说《卖蒜叟》就运用了蓄势艺术。小说通过对卖蒜叟与当地一位炫耀武力的杨二相公比武的精彩叙述,既展示了卖蒜叟高超的武功,更揭示出天外有天,应时刻保持谦虚精神的处世之道。小说写的是卖蒜叟,但开头出场的却是杨二相公,作者从正面和侧面多方面渲染杨二相公力大无比,精于“拳勇”,为卖蒜叟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卖蒜叟是一个“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的老人。而这样一个老人竟对杨二相公的拳勇“旁观而揶揄之”,表现出藐视的神情。接着是两人的正面语言交锋,在杨二相公的恐吓和怒骂下,卖蒜叟表示愿“以一死成君之名”。面对杨二相公的铁拳,卖蒜叟送命当是情理之事,但转折性的一幕是杨二相公被夹在卖蒜老人的腹中“坚不可出”。最后杨二相公“双膝跪地”叩头求饶。结果是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这篇小说虽然短小,但运用了蓄势技法,使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并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戏剧故事情节从发展到高潮讲求一种戏剧性的“爆发”,因而常用蓄势处理矛盾冲突。这类戏剧与短篇小说相似。

四、诗歌、散文和小说、戏剧蓄势的不同

诗歌、散文和小说、戏剧的蓄势有同也有不同,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运用范围看,蓄势在小说和戏剧中常用于局部,尤其是在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中更是如此,常见于微型小说中。而散文则一般是用于全篇,可以说散文的蓄势是一种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依据。

从运用的目的看,蓄势在小说、戏剧中主要用于情节的设置与安排上,将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事件的矛盾冲突以隐蔽的方式进行,最后突然使之激化,出现意外的结局。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蓄势于前,急转于后”,构成情节上的曲折,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而散文的蓄势则是为了造成感情的积蓄与凝聚,喷涌与渲泄。

从“势”的内容上看,散文中的势与小说、戏剧中的势也是不同的。小说、戏剧中的势,是一种由矛盾冲突所形成的情节发展的趋向。散文中的势是抒情者在一定条件下的感情状态和发展方向在文章中的表现。

五、蓄势的表现形式

蓄势技法在散文写作中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四种。

直线递进式。即作者的蓄势主要是沿一条直线朝一个方向步步推进,层层加高的。《荔枝蜜》中的蓄势是依着对小蜜蜂的不喜欢——赞美这一感情变化的直线与方向展开的,作者的感情变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态势。

多方铺垫式。即作者从各个不同侧面进行叙写、描绘、渲染、铺垫,以达到蓄势的目的。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就是这样蓄势的。作者为了把中朝两国人民在血与火中凝成的战斗情谊写足,分别从四个方面加以铺叙。先写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军惜别的几个场面,再写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留恋的几个情景,最后,作者以酣畅的笔墨尽力渲染送行场面,描绘出一幅雄浑壮烈的“泪雨送行图”。经过这样多方面的渲染和铺垫,中朝人民依依惜别之情在文章中一步一步地浓厚起来,情越蓄越足,文章的气势越来越大,作者的感情也在文章的结尾处尽情地倾泻出来。

盘旋跳跃式。这是一种更为隐蔽而又巧妙的蓄势方法。从表面上看,作者叙写的内容是天南海北,东拉西扯,跳跃性很大。文章的情势在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暗中盘旋上升,在文章的结尾,经作者点化,使全文贯通一气,收到很好的表情效果。以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为例,作者表达的是他对童年的保姆妈妈的亲切真诚的怀念之情。文章记叙了对长妈妈的一些零碎的记忆,字里行间充满了怀念的情感。文章到最后,作者发出了“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深情的呼喊。作者的情感就是在这些零碎的材料中跳跃着,起伏着,盘旋上升着。

由反入正式。即作者是从所要表现的主旨的相反方面入手,通过一定的叙述描写,再由反而正,转折到文章的题旨,使文章在对照、映衬、抑扬中形成气势。试看刘白羽的散文《日出》,作者讴歌的是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的热爱之情,以自己亲眼看到,亲身沐浴的一场壮丽辉煌的日出景象作为抒情的焦点。文中写的是日出,然而落笔却宕得很远,先从落日写起,又细致地记述了作者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因大雾,在黄山因大雨而错过了看日出的好机会,这是从日出相反的内容着笔的,作者写到黄山“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时,文势沉到了最低点,然而这也是由反入正的交接点。随后笔锋一转,以高昂的笔调,细致的笔墨写出了在万仞高空之上,从飞机里看到日出的壮丽景象,使文章气势大振,抒情推向高潮,“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情感抒发的自然、热烈、雄壮。这种由反入正的蓄势技法,能造成文章结构的起伏跌宕,造成文势的大起大落,适宜表达奔放的情感。

六、运用蓄势技法需要注意的地方

蓄势技法具体形式很多,关键在一个“蓄”字,在如何“蓄”上求匠心,求变化。运用蓄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以意用法,随物赋形。做到所用的蓄势形式与所表现的内容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防止为了“蓄”而用自己设计的框架去框所写的内容,以致使人感到文章生硬做作。一般说,以意用法是使用一切写作技法都应遵循的原则,但对蓄势来讲,更为重要。有人对此注意不够,作品内容有雕琢之痕,娇柔之态,影响了文章的表情效果。

其次,要掌握好蓄势的“火候”。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不能蓄未足就匆匆开闸放水。有些作品之所以给人抒情空洞的感觉,没有真情实感是原因之一,但有了真情实感却没有经过一定的积蓄就“提前”大抒其情,“火候”不到,也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是不能久蓄而不发,过了“火候”,致使气泄。这就需要作者掌握好“火候”。行文将情势蓄足即找“引发口”。我们讲写文章要善于运用“闲笔”,如果从蓄势的角度看,“闲笔”即是“引发口”、“导火线”。

第三,运用蓄势要注意抒情者的感情状态。人的感情状态不同,抒情的方法也不一样,不一定都用蓄势。在一定的情境下,有的人感情表现为低沉忧郁,这样的感情宜用蓄势之法;有的人因喜悦而欢呼跳跃,情不可耐,这种情感的表达虽然也有一个过程,但不宜用过多的蓄势。应该是因情而用蓄势,蓄势是感情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因人而用蓄势,看人的气质、心境。一个基本的要求是蓄势的效果使文章表现出自然、轻松、活泼的情调。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刘九洲,张声怡.中国古代写作理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3]薛瑞生.乐章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杨 朔.杨朔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刘白羽.刘白羽散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6]谭五昌.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路德庆.写作艺术示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8]洪威雷,程 滔.文学创作技法技巧谈[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蓄势抒情技法
蓄势待“飞”
蓄势蓄能再出发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青岛外资险企:蓄势待开放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简论抒情体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蓄势三年,再送“天宫”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