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水产品生产面临的问题

2014-04-03 01:25张永库
黑龙江水产 2014年1期
关键词:苗种水产品水产

张永库

(哈尔滨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绿色水产品的概念是从绿色食品延伸而来的,绿色水产品实行“从水体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它是经专门机构认可,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水产品。目前,绿色水产品养殖生产还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种苗问题

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好的苗种是指种质基因良好、没有退化、抗病力强、生长快速、饲料利用率高、肉质良好、有一定遗传稳定性的种类,并且应该是由原种繁殖的子一代——良种。提高苗种的质量主要有以下措施:

1、杂交育种。将优良的品种或品系通过人工杂交育种的手段,定向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和抗逆能力较强的种类供广大养殖者进行养殖。这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育种方式之一,如银鲫、丰鲤等。

2、生物工程技术。通过雌核发育、家系选育并结合多系杂交育种,或通过人工诱导使水产品种的染色体加倍来进行育种。如建鲤、单性罗非鱼等。如工程鲫,三倍体的品种具有生长快、个体大的特点。现在人们对DNA认识越来越清楚,其通过分子水平育种技术也将日趋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运用DNA技术培育出来的符合人们意愿的健康品种。

3、无病害苗种的生产。在集约化养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养殖品种的病害也越来越多,尤其是病毒性疾病。故现在常规苗种的培育中,提倡“健康育苗”、“无病毒或无菌育苗”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严格选择亲本,严格控制水体中细菌病毒和其它有害生物的数量,使降到最低的程度,利于今后的养殖。如现在许多虾苗的培育用此法,如无特定病毒的虾苗SPF。今后还将从基因水平提高其抗病力。

4、养殖种质的遗传特性检测。我国目前的养殖业,对养殖品种仅停留在引种、开发及驯养的阶段。随着养殖业的发展许多优良品种因长期的近亲繁殖,其生长等遗传特性有所变化,必须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测,做到心中有数。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做得比较好,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在养殖生产上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5、严格控制盲目引种。我国近几年来养殖品种的增加比无论哪个时期和哪个国家都多,这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无论从国外或从省外(包括跨地区)引种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尤其前者),搞清楚该区系原有的病害和本身该品种的带菌及发生的病害情况,引进后将对本地的病原区系产生的影响及对本地主要经济养殖品种的危害评估;搞清引进该品种对生态平衡和种质资源的影响将是如何的,才能引种。盲目引种对我们原有养殖及引进品种的危害而造成损失已经很多,特别是虾蟹鳖养殖中的病害。应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6、优良种质的复壮。即对生产上大规模养殖的品种进行种质的复壮,目前主要的做法是定期引进原产地或天然的种质,改善因养殖时间长而造成的养殖生长特性下降或个体变小的变异。许多养殖品种中存在这一问题,如青虾、河蟹品系的混杂和近亲繁殖,使商品的规格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变得越来越小。

二、环境问题

养殖水环境随着工业的极大发展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包括水体的直接污染、陆地的污染和大气的污染,但最终都将污染水体环境。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其本身的生物污染也日益严重。环境条件恶化,必将造成养殖品种病害的增加,又促使养殖者用药的增加,使得重金属和农药越积累越高,也使抗生素的残留增加,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的主要措施有:

1、场址和水源的选择。新塘的开挖则必须考虑到场址的选择。开塘一定要选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未受或少污染的水源附近。要了解周围全年的工业污染、农药污染的情况,必要时进行水质检测,使其符合我国的渔业水质标准。

2、底质的改良。每年除清除过多的淤泥外,最好在冬季让其干置,通过冰冻和日晒杀死大量的有害病原体及其孢子、芽孢、休眠卵等,减少来年发病的数量。并且使底质龟裂后可使空气与土壤充分接触,使底质中的有机质充分氧化,将有机物矿化成无机盐,可成为来年池塘中饵料生物的营养源。每年放养之前,使用足量的生石灰,与淤泥充分混合,一可保持水质pH的稳定和微碱性的水环境,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繁育,减少病害;二可使底部淤泥较为疏松,增加通透性。

3、彻底清塘。清塘可以在年底干塘时或来年放养之前,主要目的是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虾和病原体,利于养殖的成活率和减少养殖过程中的发病率。

4、清除过多的淤泥。对老塘显得尤为重要,淤泥往往是病菌大量繁生的场地,而且过多的淤泥又会造成养殖过程中的过多耗氧,也会引起养殖旺季病害的暴发。一般只留10cm左右的淤泥即可。

三、饲料问题

饲料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各养殖品种因其特性不同对饲料的营养需求也不同,而且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不尽相同。在众多的养殖品种条件下,至今我国对各主要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基础研究不够、饲料生产的行业管理不够健全,所以各饲料生产厂家各自为政,标准不一,添加成份不同、原料差异较大,超标准使用合成类促生长剂。结果是各营养成份不一定能满足需要,原料或饲料变质,或是添加的粘合剂等化学物质不达标,或是添加的药物不规范。对生产造成的影响是:

首先是营养性疾病,出现诸如脂肪肝、高糖肝等肝脏病变,或是体内脂肪积累过多,或是许多的维生素缺乏症,或是生长不良。其次,造成养殖品种的体质下降,易被病原体感染易发病,影响成活率,其结果是养殖者增加用药量并造成残留量增加。第三,最终产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改善主要措施有:

1、首先对养殖品种的营养需求必须搞清楚,确实根据养殖品种及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来确定相应的饲料配方,配方要科学合理。在此同时呼吁必须加大对水产养殖饲料和营养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

2、对生产饲料的原料要严格把关,变质的、污染的和不符合要求的原料应拒用。

3、对于添加剂的使用(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如维生素、无机盐、抗生素、粘合剂、天然促生长剂)要符合规范,尤其是后三者。化学合成的粘合剂,杂质多或不符合健康标准的坚决不能用。制药饵用的抗生素不能滥用,要了解其残留的特性和是否符合兽药典,上市前必须有足够的休药期(15-20d不等)。

4、成品饲料的储藏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不能过期或变质后再继续使用。

5、对一些需在投饵时添加的物质(如油类),产品的说明中应给予明确指出:添加的量、种类、比例、要求,不能随意添加。

6、在养殖生产中为降低饲料成本,或出于提高饲料效率,或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而使用的动物性或植物性饲料,必须坚持不变质、不受污染、适量使用的原则。

7、各地的水产或农业主管部门和饲料检测监督部门应按国家或地方标准严格规范和管理当地的饲料生产厂家,进行依法管理。对销售商家同样必须进行规范管理,严禁销售伪劣产品。

8、进行科学投饲。从养殖的角度来讲,还是应该坚持合理科学的“四定”投饲方法,以减少病害,提高成活率,减少用药,保证养殖品种的健康状况。

四、病害防治和用药问题

水产品种类繁多,养殖环境又分海水、淡水和咸淡水,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由于苗种、饲料、管理、技术、水质、温度、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会有疾病发生,严重的会影响成活率和产量,甚至绝产,所以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提高产量和效益,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对所养殖的水产品提倡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旦发病需做出正确诊断,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尽量使所用的药物发挥最大作用而药物的残留降低到最低水平。从健康养殖的角度出发应实行以下措施:

1、正确诊断病因,合理选用药物,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性和理化特性。正确的诊断是成功治疗的首要条件。注意药物发挥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指望用药的当天就能迅速见效,有时在用药后的一二天常有死亡增加的现象,如果药物的剂量是在安全的范围之内,可能是由于药物把动物体内的病原菌杀死后促使细菌细胞同时释放出内毒素,造成动物的急性中毒死亡。这种情况下一般在3-4d后死亡率即会下降;否则应考虑药物剂量过大。疾病发生的后期往往会出现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有车轮虫和细菌混合感染的烂鳃病,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肠炎,这时必须有针对不同病原的治疗方案。正确诊断后根据药物的适应来选择药物,并采用合理的投药方法。

2、使用药物宜早不宜迟。发病动物一般最早出现的症状是食欲丧失,也就不能摄食药饵,口服药物对发病的动物不起作用,已发病的不易治好。而投用的药物对当时尚未发病的动物起了预防性的保护作用,所以对养殖动物来说真正的治疗是很少的,故水产养殖上更显示出预防重于治疗的重要性。动物发病后如果治疗太迟,发病率就会迅速增加,给治疗带来困难。

3、内服外用药物结合使用。两种给药具有不同的作用。对于细菌性疾病无论是体表感染还是全身感染都应内服和外用相结合,对于体表寄生虫感染,一般只需使用外用药物即可,但有时采用内服给药也可奏效。

4、必须强调综合治疗措施。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动物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的功效,而忽视饲养管理及水质环境的改善常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5、注重药物各类的选择。所选药物应在兽药典中所列的品种中选出,并尽可能选用中药,或选用已经临床试验、安全性好、品质保证、残留量少、残留时间短的药物,对药物的残留标准和程度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水产养殖中的常用药物更应了解其特性,必要时需要有休药期,以避免盲目用药。

猜你喜欢
苗种水产品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加油!水产人!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