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展循环渔业的几点思路

2014-04-03 01:25孙茂惠
黑龙江水产 2014年1期
关键词:底泥渔业利用

孙茂惠

(宾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150400)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研究和发展循环经济,其在农业上表现尤为突出。因为农业是涉及到诸多行业的大产业,它同时面临着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各国就如何发展循环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力争走出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渔业是大农业中的一个分支,是农业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协调度。循环渔业的雏形早已形成,就是我们以前所提倡和发展的综合性的、立体的、多元型的渔业。今天回过头来,我们再系统地从它的原理、发展模式和发展的技术途径以及经济效益与发展的关键对策上进行讨论分析,为推进循环渔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循环渔业的原理

循环渔业的理论就是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主,即所谓的节能减排;它是一种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再利用和绿色产品融为一体而循环发展的模式。它所实施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可控制。

循环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循环渔业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通过整体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渔业生产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那么,从产业发展理念上,循环渔业更注意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渔业生产中,提倡渔业生产全过程和鱼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在生产方式方面,注重建立资源利用高效率,外部投资最低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产目标;在产业模式上,则是从整体角度构建渔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物质循环产业体系,使渔业生产系统相互交织,构成大产业系统。

根据渔业本身的特有性质,可以归纳出循环渔业的系统原理:

1、循环渔业的资源循环再生原理

渔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是通过系统的内循环和系统外循环相结合而形成资源再生循环的。在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物质资源是可以再生利用的,其最主要的,一是风、光、热、水等自然资源,需要高效周年利用,具有自然再生性;二是种、养殖业转化来的饵料、肥料等能量资源;三是药物的、机械的、电力的干预性资源;四是非病毒、细菌感染了的老水、肥水和底泥,属生产中间废弃物资源。循环渔业就是采用这些可再生资源,来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从而促使再生性循环渔业的推进,达到预期的循环渔业目标。

2、有机物质组链增环原理

在渔业生产系统中,物质之间、生物之间沿着不同环节上的利用方式和食物链营养级传递与转移。利用不同物质生物营养级使各级层动物和微生物之间分级、分次反复循环和利用,使上一级循环转移到下一级的物质,再次转化为上一级,在此期间,生产者可以得到循环过程中某一级段的产品和生物质能。这就是通过食物链增环、组链原理,从而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加生产循环,促使了物质循环周转率的提高,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

3、动、植物及微生物相互作用原理

渔业系统中拥有水陆生动植物、微生物等多种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互利、互惠、原始合作、竞争干涉、捕食、寄生等多种生态作用。发展循环渔业体系,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复杂的生态作用,合理配置各生物间的生态位,利用生物之间自身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化技术来设计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的多环立体渔业,实现循环渔业的生产目标。

4、生态经济协调原理

渔业也是存在于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一个产业,其产业的目标同样是,既要获得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要维护生态协调。在特定条件下,往往渔业经济和生态功能处于矛盾之中,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按照生态经济协调原则去设计循环渔业生产体系,既要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渔业模式。

二、当前可操作的循环渔业基本模式

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实力程度,发展循环渔业,只能从此较初级的阶段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坚决避免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只能是随着经济基础的逐渐雄厚,技术水平和科技手段得到提高,生产经验丰富而来大幅度地提升循环渔业的规模,使其走向更高的层次。

客观地说,目前对我们的大部分养鱼场区来讲,比较适宜发展循环渔业大体上可行的生产模式有如下四种;

1、以鱼—猪、鸡为代表的水、陆养殖结合的循环模式。从猪、鸡等利用的初级饲料到鱼再次变为次级饲料的循环利用。主要是发展肥水养鱼,使饲料得到二次利用,饲料利用率得以充分发挥,饲料效益得到提高。

2、以稻—鱼—萍—菌多项的循环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多品的稻田养鱼已发展很久,其流程是用稻田的水养鱼,鱼吃稻田里的萍、杂草、稻谷后期的无效分蘖及田里的水生动物。鱼翻动底泥,促进水稻根系生长。鱼的排泄物又可肥田,彼此互助的生产模式。

3、鱼—菜及水上其它饲料性的漂浮植物相结合的循环模式。主要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控制蓝、绿藻的大量繁殖、避免泛塘发生。

4、塘泥再利用循环模式。塘泥作为陆地植物的有机肥料,减少无机肥料投入,体现出水陆边缘效应。

三、循环渔业的技术途径

循环渔业是在综合渔业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科学的合理增环,并进一步地提高相关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通过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细化管理,科学地实现物质能量资源的多层次多级化的循环利用,达到以渔业为主的全系统的自然资源利用率最大化,购买性物资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循环渔业的具体类型丰富多样,有单一渔业内部循环,有鱼、畜、禽链循环,有种、养链循环,有废弃物再循环。这些循环模式,必须将各项技术进行集成,相继各项生产管理进行集约,呈现一个主线,诸多分支,起到互用、互助、互补作用,最后形成一个整体型的闭环产业链的综合循环大产业。通过多层增环,提高经济收入。

1、单一渔业内部循环的技术途径

养鱼的主要废弃物是过肥、过老的池水及底泥。在环境友好型的生产理念下,少用或不用机械清淤,就要研究一套渔业内部的循环利用技术途径,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新能源来再次利用,解决的办法是:利用鱼池内的肥水、老水含有过量的氨氮及有机物、无机盐类等物质,培养水生植物,来消耗池中肥水、老水中的废弃物,从而使得水质变好,利于鱼的生长。培养水生植物优选种类应是;沉水植物中的苦草、小眼子菜。漂浮植物中的水浮莲、水葫芦、水芹菜、空心菜。苦草、小眼子菜的根须部扎在底泥中吸收底泥中营养成分,减轻底泥过肥,改良底泥品质。同时,沉水植物水面下部分的茎叶通过光合作用,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会使底层水溶解氧量增高,有时局部会过饱和,这样对底泥及底层水由于缺氧而出现的H2S值增高而大有改善。由于溶氧高,可以使H2S完全被氧化而消失。底层及底泥表层有充足的溶氧时,可促使其中的水生物的代谢产物,尸骸等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盐,再度被植物吸收,增加水体中初级生产能力;底层氧量高,可促使底栖动物繁殖、生长茂盛,为底层鱼类提供大量的天然饵料。同时,底层鱼类在高溶氧的环境中其摄食、代谢、生长也都旺盛,因此,栽种沉水植物在鱼池中出现的生态循环现象是渔业丰产上的很好一个环节。漂浮植物利用水上层的营养成分而生长。所以,当水质过于富营养化时,用其来改善水质效果很好,尤其是有效地控制蓝、绿藻的大量繁殖,避免鱼池在闷热天氨氮(NH3)的升高。同时,漂浮植物中的水浮莲、水葫芦又是草食性鱼类和猪、禽的好饲料,而空心菜、水芹菜又是餐桌上的物美价廉的应时蔬菜,同时也可以喂鱼、猪、禽等。漂浮植物一般产量都很高,亩产可达到4万kg左右,只要不超过养鱼水面的20-30%的情况下,可以大面积推广。

2、鱼、禽、畜生产链循环技术途径

这一循环模式的技术途径,就是养殖之间的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的问题。利用鱼、禽、畜所利用的生态循环过程,从而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符合于循环经济的科学要求。具体的技术途径就是利用禽、畜粪便培肥水质,以水中繁殖起来的水生生物来提供鱼类食物,再用池塘底泥及水、陆生植物经发酵培养蚯蚓作为雏鸡动物蛋白饲料、提高雏鸡成活率,废弃的蚓粪施用农作物又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最终做到了养殖的零排泄。

3、种、养链循环技术途径

种植与养殖业之间的生态循环最佳模式莫过于稻—鱼—萍—菌的循环模式,它是根据各种生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设定种、养项目。即为增环型的稻田养鱼。田间的最佳格局是垄稻沟鱼式或田荡式。沟、荡水面与稻田水面平行,鱼可在沟或荡和田中活动顺畅。稻田水面的80%可培植浮萍、芜萍、满江红等小叶漂浮植物供鱼食用。利用田间潮湿的环境,在田埂上进行袋栽食用菌,采收后菌基直接还田或配置牛、羊饲料。此模式充分地利用了生态环境和各生产项目之间的条件互补,可谓是效果很好的循环渔业的一种模式。它的优点是不使用除草剂,不使用或少使用(只是一次返青肥)化肥,起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的目的。

四、发展循环渔业的关键对策及建议

每一项新生事物的发展,大体都需要有四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能得以推进。那么,就是需要有强力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给以大力扶持的政策;注入推陈出新的创新技术和不厌其烦地加大宣传力度。

1、建立执行循环渔业的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渔业经济是一场变革传统渔业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渔业生产行为。象日本出台的《循环社会基本法》和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物法》那样,由此来推进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2、建立发展循环渔业的政策体系

从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循环经济本身上是有政府引导和规定制作的经济模式,所以要推进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内涵的循环经济,需要政府有相应的消费、投资政策,要有生态补偿政策。尤其是农、牧、副、渔产业,其主要任务是生产食品,产品的安全性尤为重要,政府应不遗余力地加以改进和扶持。

3、完善推进循环渔业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创新力度,为发展循环渔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应重点在渔业无公害化生产的技术连接,绿色生产技术和资源多级转化,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与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循环渔业技术标准规范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循环渔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示范推广体系。

4、加大循环渔业要有经济、社会、生态三效集成的宣传力度

循环渔业是寓于社会循环经济之中的,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公民的自觉参与。所以,政府应通过多种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普及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通过宣传,逐步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只有生产者素质提高了,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底泥渔业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