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4-04-03 01:25陈松波
黑龙江水产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培养目标水产

韩 英 陈松波 刘 敏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新时期高校要坚定不移地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措施。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其发展状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东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是省唯一一个水产类本科专业,针对黑龙江我省长期以来高等水产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课题组结合近年来自身办学实际状况,对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改革。

一、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准确

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水产科技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过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突出表现在所培养的人才知识面过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2.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素质、教育质量的核心。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决定作用。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陈旧,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世纪性的历史高度,明显滞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受限于教学大纲框定的内容,所传授的知识老化,缺乏前瞻性。

3.重理论而轻运用

我国的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的落实。与水产专业院校相比,农业院校有较强的基础教育体系,而实践教学体系相对薄弱,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过硬,但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特别是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综合能力和创业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时而出现。

4.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特色

强化特色意识,走特色取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高校的共同战略选择。大多数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其人才培养方案也多以继承专业水产院校的方案为主,缺乏自身的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确定特色、发展特色和强化特色方面功夫不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2.遵循教育规律和“新木桶理论”。根据现代渔业和社会对高等水产院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确定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目标。

3.以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构建适合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要从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的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

4.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主旨,运用自主探究引导式教学理论,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三、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培养目标,体现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培养目标的确定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与核心问题。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努力方向。一方面随着我国本科教育规模的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社会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由注重人才的专业性向注重其应用性和实际能力转化;另一方面,黑龙江省自21世纪才开始了水产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而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必须承担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针对黑龙江省水产行业所面临的现状和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实施战略化调整,明确了“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卓越人才”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

(二)以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构建“三维渗透式”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欧林三角”理论,以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构建了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能力“三维渗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实现培养应用性复合型卓越人才的目标。

1.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已从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向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转变,加强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也是实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和高素质人才目标的重要措施。本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为目标,由思想政治课程、外语类课程、数理化类课程、军体类课程、公选类课程等27门课程组成,并增加了逻辑学、方法学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公选课程,加大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比重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2.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1)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特色与优势是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与水产专业院校的同类专业相比,既有弱势也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一是农业院校办学历史相对悠久,基础教育水平较高,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二是农业院校的水产养殖专业多数隶属于农业院校的办学重点——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拥有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等优势学科,可实现资源共享,成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优势课程平台;三是地方农业院校办学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和区域特点,专业特色鲜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经过10余年的摸索与改革基本成熟,结合农业院校资源特点与地域特点,形成了“以淡水养殖为主,海水养殖为辅;以鱼类养殖为主,其它名特优新水产经济动物养殖为辅;以冷水性鱼类养殖为特色,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为优势,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特色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征,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采用“3+4”模式,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为目标,构建了特色鲜明的“3个板块+4条课程链”的课程体系。即设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3个板块,形成动物学-鱼类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化学-水化学-水域生态学,鱼类生理学-微生物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水产动物育种学4条纵向课程链。突出了“冷水性鱼类养殖学”特色课程,强化了“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优势课程;确立了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学和水产经济动物病害防治的专业核心课程地位。对原有专业课程进一步整合与优化,新增“水生经济植物栽培学”、“设施渔业”、“水产动物免疫学”、“鱼类营养生理学(双语)”、“鱼类法规与水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饲料分析”等课程,以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3.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了“1个中心+5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中心,通过实验教学、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科研实践五个环节,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增加实验课时数,设立了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强化实验技能的课堂训练;在生产和毕业实习中实行“双师”(校内、校外导师)指导下的“顶岗式”实习,教学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专项实践,科研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并增强其责任感的目的。“1个中心+5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实践教学的独立化、系列化、规范化和灵活性,实践技能训练的系列化、系统化,实践内容和方式的规范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实习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是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6个步骤实施。即根据教材、教学大纲、教案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做好课堂教学计划和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课后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程教学水平进行评估。

针对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如灌输式、描述式、宣言式)、教学手段落后的实际情况,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行分类教学。根据课程类型,采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如精讲实践式、双元强化式、自学辅导式、案例分析式、自由讨论式等。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概念,将单向传授改为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教学方式,发挥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采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视频、图片、现场教学、教学素材库等手段,完成理论课程的讲授;创建具有应用性、示范性的课堂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三位一体、四年不断”的实践教学手段。

(四)实行“三导师”制度,全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行了“三导师”制度,即由思想导师(党务领导和辅导员)、专业导师(专职教师)和创业导师(学校聘请的校外企业家)共同承担人才的培养教育。学生团委和学生会组织健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作用。学生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知识竞赛和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三导师”制度的实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通过几年来对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明确了新时期的培养目标,创建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好评。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培养目标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加油!水产人!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卓越“三农”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