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杉 王 琪 肖 静 孙华闽 何美琪 曹 阳 李小燕 庄 勋△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单亲家庭大学生越来越多,相继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异式”单亲家庭中,对其他形式的单亲家庭大学生研究较少。而在我国 “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单亲家庭子女中却占有较大比重[1-2]。他们虽没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困扰和磨难,但却面对过与亲人永别的痛苦,且一直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其身心健康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作为全面评价生活状况的指标,在研究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状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3]。但目前关于“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生活质量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此次研究旨在了解“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其与双亲健在大学生之间差异的原因,并寻求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
1.调查对象
整群、随机抽取南通大学医学、教育学、工学、文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等专业共88个班级的1~5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86份,回收有效问卷2762份,有效率为95.70%。其中“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262名,占9.49%。
2.调查方法
辅导员将被抽取到的班级所有学生统一集中到教室,由调查员统一分发问卷,并对问卷条目进行详细解释。被调查者自行匿名填写问卷后由调查员统一审核、回收。
3.调查工具
结构性问卷共包括四部分:(1)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政治面貌等。(2)自编影响因素调查表,包括学业相关因素(年级、学习压力及就业压力)、家庭相关因素(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父母亲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是否是独生子女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及恋爱情况)。(3)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及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两量表的分界值均为50分,<50分为无焦虑或无抑郁,≥50分为焦虑或抑郁。(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5)SF-36生活质量健康简明量表(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hort form-36,SF-36)[4]。该量表由36个条目组成,包括生理机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精力(vitality,VT)、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情感职能(role-emotional,RE)以及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8个维度。SF-36量表在评价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4.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 3.02软件包双人双份录入资料并纠错,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SF-36量表得分及SSRS量表得分以标准化后Z-score≤-1.0为降低的标准(0代表正常,1代表降低)[6-7]。“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与双亲健在大学生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以得分的比值比(OR)进行衡量,OR值的计算在SPSS17.0软件包中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块中完成。首先以生活质量总分的二分类变量为因变量,以是否为“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原始OR值(ORcrude)。然后再将在两人群中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的相关因素分别纳入初始模型,计算调整后的OR值(ORadjusted)。各个因素与两人群之间生活质量差异的关系以OR值改变的百分比(percentage changed,PCOR)来衡量,即PCOR=(ORadjusted-ORcrude)/ORcrude×100%[8]。
1.一般资料
共调查“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262人,平均年龄为20.61±1.29岁,范围18~25岁。其中男生127人(48.5%),女生135人(51.5%)。一至五年级人数分别为:113人(43.1%)、63人(24.0%)、56人(21.4%)、29人(11.1%)和1人(0.4%)。表1为“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与双亲健在大学生相关因素的比较。由表1可知,在个人基本情况和学业相关因素方面,“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中<20岁、男性、少数民族、党员及四五年级的比例均更高;在家庭相关因素方面,家庭经济较差、与家庭成员关系不好的比例更高,而父亲文化程度较高、父母亲职业较好和独生子女的比例却更低;社会支持方面,较低社会支持的比例更高;生活方式上,吸烟、饮酒及恋爱的比例更高;心理健康方面,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更高。
2.生活质量
“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生活质量总分为67.83±18.43。各维度得分见表2。除一般健康状况和精力两个维度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双亲健在大学生。
3.各因素与两人群生活质量差异的关系
对各因素进行校正后的OR值改变量如表3所示,除了校正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后OR值升高以外(PCOR=1.782,PCOR的95%CI:1.669~1.896),对其他因素校正后的OR值改变量均下降。其中,对OR值影响较大的前10个因素依次为:抑郁、吸烟情况、社会支持、民族、政治面貌、焦虑、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恋爱情况及饮酒情况。
此次抽样调查显示“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占研究样本的9.49%,已达较高比例,在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下,此部分特殊人群的数量不少,应予以关注。研究发现,“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较差生活质量是双亲健在大学生的2.587倍。但对两人群中构成不同的因素进行调整后,其生活质量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人群生活质量差异的原因主要与被调整的因素有关。参照logistic回归模型的解释原理,根据控制变量后的OR值(ORadjusted)与控制前的OR值(ORcrude)之间的改变程度(percentage changed,PC),从而能够推断被控制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8]。
此次研究显示学业相关因素对两人群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影响不大,而心理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社会支持、个人基本情况及家庭相关因素均对其差异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反映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对两人群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重要影响,“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由于家庭残缺、亲情缺失,心理健康受到不利影响,其抑郁和焦虑情绪发生的比例远高于双亲健在大学生。而焦虑和抑郁情绪又为生活质量降低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生活质量差于双亲健在大学生。研究指出吸烟及饮酒有损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9-10],“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中较高的吸烟及饮酒比例可部分解释其生活质量低于双亲健在大学生。而“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中恋爱的比例较高可能与其家庭不完整,更多的希望在恋爱中寻找感情的依靠有关[11]。较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社会支持调整后的PCOR表明增加对“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表3 各因素与两人群之间生活质量差异的关系
学生党员一般表现较为优秀,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学习和工作压力,生活质量常受到不利影响[12]。而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学习基础较差、起点低,进人大学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改变,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及新的学习情境,一些学生难于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环境[13-14]。因此,“丧偶式”单亲家庭大学生中高比例的党员和少数民族学生对两人群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较大贡献。出乎意料的是,多数家庭相关因素在两人群之间分布的差异较小,因此只有独生子女和家庭经济与两人群之间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一定关系。独生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要好于非独生子女[15],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承担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具有一定压力,对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负面影响[3],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参 考 文 献
1.李秋璋.澳门单亲家庭引发的问题及对策.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3(3):32-35.
2.颜农秋.珠三角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人口研究,2004(6):76-84.
3.张晓梅.师范院校大学生生活质量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28(6):698-700.
4.Lam CLK,Tse EYY,Gandek B,et al.The SF-36 summary scales were valid,reliable,and equivalent in a chinese population.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2005,58(8):815-822.
5.苗春霞,张万红,黄水平.大学生生命质量研究工具的敏感性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09,26(4): 383-386.
6.Marchesini G,Bianchi G,Amodio P,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oor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Gastroenterology,2001,120(1):170-178.
7.Li W,Li Q,Wang J,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2006(9):885-888.
8.Guallar-Castillón P,Redondo Sendino á,Banegas JR,et al.Differences in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the older population of spain.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5,60(6):1229-1240.
9.陶芳标,黄锟,高茗,等.合肥地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2):132-136.
10.李杰.饮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防控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5-77.
11.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8-280.
12.李瑛.倡导志愿服务,维护大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54-57.
13.佘少华.少数民族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3.
14.何莹,张庆林,李红.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4-47.
15.陈翠玲,冯莉,王大华,等.成年独生子女自尊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