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指征及其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

2014-04-03 07:47许丽梅许丽桦张永明邱小菊张雨青
中国卫生统计 2014年4期
关键词:家庭治疗指征治疗师

许丽梅 许丽桦 张永明 邱小菊 张雨青,△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多种测评家庭关系的投射测验,但心理学家提出了大量针对投射技术的质疑,诸如,投射技术难以证实其效度,不能够完整描述人格的全部特征,不能够详尽地揭示被试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缺陷[1]。然而,尽管投射测验具有一定局限性,并不意味其不适宜临床应用。在家庭治疗领域,特别是家庭精神病学治疗领域中,当家庭作为诊疗的功能单位,专家普遍将治疗重点放在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上。由Howells与Lickorish提出的家庭关系指征[1]因具备良好的信度、效度,在国外家庭治疗临床广为应用。目前,在家庭治疗领域临床中,尚缺乏投射测验,且被试在填写量表时易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易出现与真实情况相反的反向回答,因此,本文介绍了家庭关系指征的理论依据,旨在推进测量评价其在家庭治疗中临床应用。

家庭关系测试

1.关于家庭关系测试量表

家族治疗大师Salvador Minuchin说:“每个家庭都有神话……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看清他们的故事。”[2]为了探寻“问题家庭”的根源,家庭治疗的前提是需要了解真实的家庭关系,对有经验的治疗师而言,很容易看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互动模式。然而,鉴于“问题家庭”的成员之间大都疏于交流,家庭气氛冷漠,治疗师很难切入其中,如果采用访谈的形式,治疗师则易被家庭成员自编的“故事”所蒙蔽。因此,通常,家庭治疗师都应用家庭关系量表来测试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人格特质、行为的内在动机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家庭背后的动力。目前,用于临床的与家庭治疗相关的量表有: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3-4]、家庭环境量表(FES)、中国人家庭功能量表(C-FAI)、系统家庭动力量表(DAS)等[5]。

2.投射测验对于家庭治疗和研究的优势

投射测验因其具有易于探寻个体内隐行为及潜意识的特征,并且简洁、不具威胁性,不易让被试觉察到施测者的目的,[6]更方便用于家庭成员复杂关系的了解,因而比问卷效果好得多。此外,量表没有为治疗师提供家庭成员对关系上的认知、情绪、行为上的反应,治疗师必须通过进一步询问、会面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问卷能够评估家庭成员彼此的情绪反应[7]。而设计良好的投射测验堪称解析人格构造及家庭关系的X光。目前,应用于家庭关系的投射测验有:DAF(draw a family test)画一个家测验、KFD(kinetic family drawing)家庭活动绘画测验等。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家庭画通过内容、位置、人物的大小以及绘画过程等传达了家庭互动情况[8-11]。

家庭关系指征

1.关于家庭关系指征与其他家庭关系投射测验的辨析

许多心理学家都对目前应用的投射测验提出了批评,如对于KFD中的特征、符号、象征物等的意义解释质疑[12],从笔迹学的角度分析,很多专家对于绘画投射测验的解读也互相矛盾。而且,多数投射测验都没有将评分体系标准化,而是将大部分信息收集后,再整理为类似于“心理学符号分类”的体系[13]。此外,对于部分家庭适应不良的成员,尤其是儿童而言,有可能对完成绘画人物感到困难,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对成人而言,也可能因本人绘画能力的限制,使得这些投射测验结果缺乏可信度。目前,由于部分绘画投射测验的广泛应用,当要求主体根据个体经验回答时,有些被试也会出于防御性心理,根据已知的测验解释做反向表现,从而使结果丧失真实性[14]。

而应用于家庭关系的图形投射技术“家庭关系指征”(family relations indicator,FRI)相对于以上提到的家庭关系投射绘画以及近年较流行的欧美家庭关系投射测试,弥补了多方面的不足。如:在施测指导方面,比杰克逊家庭态度测试与密歇根图片测试(Jackson’s test of family attitudes and the michigan picture test)更加简单易行;在应用方面,与西蒙感知投射测验(symonds picture-story test)相比,FRI不仅仅适用于儿童,对成年人也适用,甚至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某些人力资源的面试;在设计构想方面,与布莱克漫画测验(the blacky pictures)相比,由于FRI不是基于单一的人格理论设计,因此,具备更多的图片与真实情境[15]。

2.家庭关系指征(FRI)的概念解析及操作应用

(1)FRI的理论基础

选择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及心理科确诊并接受家庭干预训练模式培训的ASD的母亲(主要养育者)(n=65)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①儿童符合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关于ASD的诊断标准[6];②主要养育者为母亲,年龄20~45岁,且儿童年龄≤6岁。排除标准:①母亲患严重躯体或精神疾病;②母亲不能理解或不能自主填写问卷。

Hilgard于1963年提出了建立投射测验的新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当要求被试尽可能地自由表达时,就会充分揭示其个性思想及态度。本文介绍的FRI,正是经过作者多次修订,基于精神病学家的效标测试,最终证实,在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自身家庭关系方面,是一项有效的投射技术。

“家庭关系指征”是基于以下三项理论依据:(1)“当感知的客体是模糊的,感知者倾向于赋予其更多、超过刺激情境本身的含义。”[16](2)“人们的感知会被以前的经验所影响。”[16](3)当一个人处于安全、友好、鼓励的环境氛围中时,通常,他很快会根据自身经验,来解释图片中人物的行为、态度、语言与经历。根据交互感知理论,呈现模糊的刺激物后,刺激物解释了家庭场景中他们自己的态度与经历。对FRI的解释回答表现了以下几种形式:家庭场景的真实呈现、情绪化描述、单纯的想象性回答、对理想情境化的回答(表达被试意愿)、答案描述了被试所感知的家庭[17-18]。

(2)FRI的建立与发展

投射测验“家庭关系指征”作为应用于家庭关系范围的图形投射技术之一,是由Howells与Lickorish首次提出的[19]。

最新版本的“家庭关系指征”与旧版有以下几点差异:(1)所有的图片以现代风格重新绘制而成。(2)为了使其可以应用于更加广泛的文化环境中,进一步删除了图片中文化、社会的特征。(3)由原来18套额外添加了另一系列的图片,组成24套。(4)由于图片分成4个平行序列,平均分成两组,共为40张,因此,可以一次面谈只采用一半的卡片,即采用“分半法”施测。(5)家庭的实际状况与家庭成员间所感知的情境能够清晰地描述出来。(6)卡片既适用于父母也适用于孩子。(7)效度研究扩大到整个家庭,并使用了更加严谨的统计评估结果。(8)几次修订效标均采纳精神病学家的临床诊断[20-21]。

3.FRI的模型描述

一套完整的“家庭关系指征”包含40张塑封卡片,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家庭,其中,24张图片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家庭。画面分别体现父母亲、单独的男孩子或女孩子,兄弟姐妹和婴儿。首先,施测人员需要与被试建立非常良好的关系,之后,将图片一一单独呈现给被试,使用指导语,再将被试的所有反馈都记录下来,为了能够准确记录,可以使用录音设备。然后,施测人员再将每张图片的反应根据句法结构分类,分成简单句、从句、短语或者是叹词,即信息单位,(见图1)。之后,再将信息单位进行细分,分为描述、动态反应(语言和肢体)、个人特征(态度和情感特质)及杂项(感叹词)(见图2)。

图1 FRI内容记录流程

图2 FRI信息单位分类

FRI衡量效度的标准是,精神病学家见过每位被试后,对FRI得出的信息真实性的认同,应用χ2检验和双单元模型[20],得出的χ2值表明对于FRI卡片的回答,正确的明显高于错误的,此外,应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模型检验[20],计算出的一致性系数为0.8[21]。此外,目前,广为应用的KFD(kinetic family drawing)家庭活动绘画测验曾将FRI作为效标研究证实,样本中的父亲与母亲的关系真实性计分显著相关(父亲,χ2=13.1,P≤0.001,母亲,χ2=15.9,P≤0.001)[22]。

经北京市101位(6~7岁)儿童测试,其中,男孩42人,女孩59人,大部分儿童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所占百分比为75.2%,本次研究记录了被试相关家庭因素:父亲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采纳了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父子关系:一种是广为使用的HOME量表(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aged 6~10 )中文版(儿童家庭环境观察量表)中的父亲参与分量表[23],由被试家长完成;另一种即为FRI。本次FRI测试,由两位施测人员分别记录了被试(儿童)对于父子、父女图片的反应。并对被试进行了前测、后测两次测试(间隔一周),前后测一致性信度为(前后测分数分别为两位评分者评分的平均分)0.90,两位评分者的一致性信度为0.95,且与HOME量表父亲参与分量表的得分相关达到0.92,这表明,FRI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

5.FRI的理论评析

(1)优势

FRI相对于以往很多家庭关系投射测验,在测验设计方面,具备以下优点:(1)由于将被试的回应进行了具体准确的分类,如:简单句分成每个单位,使得计分标准化[24]。(2)由于对被试的反应记录全面,包括对肢体的非言语行为的记录,FRI具备相对其他投射测验更为严谨的统计评估结果。因为,在实际治疗案例中,对某些受教育水平过低或有学习障碍的来访者而言,非言语行为是评估一致性的重要指标。(3)在构想效度方面,本测验的目的更为明确,更倾向于真实了解家庭全面的互动关系。(4)由于家庭成员的实际状况与家庭成员间所感知的情境能够清晰地描述出来,此项测试尤其适用于因家庭关系困扰而致心理问题的咨询个案,甚至可以揭示家庭的隐藏事件,可以侧面性地提供隐蔽性等家庭资料[25-26],此外,在叙述治疗的应用模式上,能为治疗师提供一个框架,避免来访者进入反移情、阻抗,将治疗师引入长程的虚拟故事中[27]。

(2)不足

尽管FRI相对于其他投射测验,更加标准化,但还存在缺陷,主要概括为以下几项:(1)主试:由于主试与被试建立关系是施测的前提,而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时间,故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应用此卡片可能会费时较长。(2)受测者:图片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被试,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由于图片都是模糊的,个别儿童可能会错误地识别画面中的人物角色,如:曾有两名儿童被试,将画面上的母亲当成小女孩,把女孩认作男孩[14]。

研究展望

1.如何修订FRI,使其“本土化”

由于中国当代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建议从FRI中,删除兄弟姐妹的图片,而对于三代同住的家庭,则应考虑增加象征老人的图片,适用于中国家庭情境。

2.FRI应用于精神治疗的可能性

Hughes从系统家庭的观点分析了父母、青少年及其家庭之间的因果循环关系[24],当易感素质的个体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时,就会引发诸多精神疾病[28]。目前应用于家庭的测量工具虽多达1000多种,但多为自评量表,主要是从内部视角来研究家庭功能[29],而FRI是从外部视角,即观察法来测评家庭关系,将其本土化后应用于精神疾患者的家庭干预,尤其对于儿童孤独症患者应会有疗效。

3.应用FRI来研究解决社会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含蓄美”、“曲折美”,教育缺乏对儿童“宜人性”的培养[30],致使青年难以适应社会,易出现家庭、社会问题,因此,如应用FRI这种轻松自然的工具,利于治疗师发现问题家庭症结。此外,将FRI中代表兄弟姐妹的卡片作为伙伴关系、信任关系的测试工具,或应用于学校及某些工作岗位上,作为人际关系的测量工具,亦可将其应用在企业EAP,作为管理者与员工交流的一个有趣、有效的通道。还可将FRI引入研究领域,作为课题研究的测试工具,研究亲密依恋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平衡家庭职业冲突与个体幸福感等社会问题[31-32]。

最后,在家庭关系治疗应用中,如果将FRI作为治疗早期诊断工具,协助治疗师看到家庭“真相”,找到问题,并建立改正的方向,那么,可否使用FRI在治疗终期作为考量治疗效果的工具,目前,尚缺乏大量统计数据来证实,尽管学者对于统计学评估与实际应用可信度存在争议[33-34],但我们仍要在通过大量临床应用后,才能得到证实。

参 考 文 献

1.Howells JG,Lickorish JR.The family relations indicator:a projective technique for investigating intra-family relationships:designed for use with emotionally disturbed children.Brit F,Educ,Psychol,1963,33:286-296.

2.Minuchin S,Nichols MP.Family healing:Strategies for hope and understanding New York:Free Press,a Division of Simon& Schuster,Inc.刘琼瑛,黄汉耀译.太原:希望出版社,1993:35-37.

3.李晓苗,刘丹.北京女大学生进食障碍与家庭功能关系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47-49.

4.王继堃,赵旭东.McMaster 模式家庭功能评价及家庭治疗.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4:280-282.

5.刘曦,张建新,叶界佑.以一般性人际关系维度构建家庭功能量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12-614.

6.梁焕萍.运用投射性绘画测验进行家庭咨询的个案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7811-7813.

7.Dattilio F.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with couples and families:a comprehensive guide for clinician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2010:96-100.

8.Burns R,Kaufman SH.Actions styles and symbols in Kinetic Family Drawings(K-F-D).New York:Brunner Mazel,1972.

9.Burns R.Self-growth in families.Kinetic-Family-Drawings(K-F-D)research applications.New York:Brunner Mazel,1982.

10.Oster G,Gould P.Using drawings in assessment and therapy.New York:Brunner/Mazel,1987.

11.Malchiodi CA.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rawings .New York:Guilford Press.李甦,李晓庆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201-203..

12.Golomb C.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The origins and determinants of young children’s drawings.Review of research in vistual arts education,1981,14:36-48.

13.吉沅洪.树木—人格投射测试.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23-27

14.高健.投射性绘画测验在大学生家庭功能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338-1440.

15.Katkovsky W.The family relations indicator.In O.K.Buros(Ed.),The sixth mental measurements year book.New Brunswick,New Jersey:Gryphon Press,1965.

16.Hilgard ER.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London:Methuen,1962.

17.Howells JG.Family psychiatry.Edinburgh:Oliver and Boyd.1963.

18.Howells JG,Lickorish JR.The family relations indicator.Edinburgh:Oliver and Boyd.1967.

19.Howells JG,Lickorish JR.The family relations indicator:Manual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84.

20.Guiford JP.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NewYork:McGraw-Hill.1956.

21.Siegel S.Nonparametric statistics.New York:McGraw-Hill.1956 :47-55.

22.Sims Clive A.Kinetic family drawings and the family relations indicato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74,30:87-88.

23.Caldwell BM,Bradley R.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the environment.Little Rock:University of Arkansas.1979.

24.Lickorish JR.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ical tests to child psychiatry.In Howells JG(Ed.).Modern perspectives in child psychiatry .Edinburgh:Oliver and Boyd.1965.

25.Hughes EK,Gullone E.Internalizing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n families of adolescents:a review of family systems literature.Clin Psychol Rev,2008,28(1):92-117.

26.Lickorish JR.Evaluating the child’s view of his parents.F Proj techniques,Persona assessment.1966,30:68-76.

27.Tantam D.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in practice.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施琪嘉 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4-95,139,174.

28.王继堃,赵旭东.抑郁症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1:21-23.

29.马希权,赵旭东.家庭治疗及相关的家庭研究概述.同济大学学报,2010,31(1):121-124.

30.张雨青,林薇,陈仲庚.家长对子女人格特点的自由描述——中国儿童样本对“大五”人格结构的验证.心理学报,1995,(03):285-287.

31.Smith L,Greenberg J,Mailick M.Adults with autism:outcomes,family effects,and the multi-family group psychoeducation model.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2,14:6.

32.Ulla K,Sabine G,Saija M.Work-to-family conflic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a on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gender differences.Work & stress,2004,18(1):1-22.

33.陆守曾.对医学统计学应用的四点看法.中国卫生统计,2010,27 (2) :114-115.

34.陶庄,周脉耕,胡以松.绝对危险可信度发展简史.中国卫生统计,2010,27(2):212-215.

猜你喜欢
家庭治疗指征治疗师
2022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火热招生中
2021 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即将开班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沙盘游戏治疗师的成长
青少年学习障碍的家庭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治疗方案执行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失眠男女]
无剖宫产指征孕妇行剖宫产相关原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