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时期皇宫礼制初探

2014-04-02 05:32余茜陈丽丽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行宫礼制

余茜 陈丽丽

摘 要:康乾时期留下的皇帝行宫遗址众多,然而由于缺少对其的历史记载,大多只是作为国家级旅游景区,供游客游览,缺少保护性开发。现在我们通过对康乾时期皇帝行宫基本礼制的探索,加深对历史的认识,达到挖掘故事,开展民族意识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行宫;礼制;保护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122-03

一、行宫的定义和类型

(一)定义

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多参照都城内皇宫的设置,以恢宏大气为显著特征,内多以稀世珍宝为装饰,其奢华程度不输京城。康乾时期行宫众多,我们依照他们出行目的的不同,分出了几种类型分别进行举例。

(二)类型及举例分析

1.颐养游览型: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承德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也是清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围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避暑山庄不仅是康乾盛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五千年的古典文明在封建社会的财力和物力达到鼎盛时期一个有生命力的载体和承接。

避暑山庄包括宫殿区、苑林区。苑林区内安排湖景区、平原景区和山景区,湖景区浓郁的江南情调、平原景区的塞外景观和山景区的北方名山身影象征疆土。宫墙周长约20华里,采用有雉堞的城墙形式象征长城。园外东部和北部的外八庙各具汉、藏、蒙、维民族建筑风格.与山庄内建筑意蕴呼应,象征清王朝对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清王朝从建立开始,就不断地加强君主专制,而这种专制制度在雍正的时期达到了顶峰,而这个顶峰的点也就预示着降落的开始,因此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建筑蕴涵的政治象征意义高于一般行宫的游憩意义。但是要是没有其独特的政治性,那么今天的避暑山庄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而他主要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以满族为核心,建立起维护清王朝的中国这个方面。

承德避暑山庄的整个修建就是一个缩小版的紫禁城。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败北”、“北面称臣”。因此承德避暑山庄在修建的时候和紫禁城一样选择坐北朝南。正宫有一条中轴线,全部的建筑分为九进安排,还以万岁房为例,分为前朝和寝宫两部分。而中轴对称,主要就是体现在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庸”的思想。布局上一定要有一条南北对称的中轴线,这样才能显出枢纽的作用,才能体现出皇帝的权威。中国一直以来就有等级制度的差别,在建筑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分为九进安排就是这样的重伦守礼的体现。所有中国古典建筑,只有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最终与古代中国人传统上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同步一体。因此,承德避暑山庄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统治的秩序。

现状:日伪时期受到破坏,但如今逐步恢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礼仪祭祀型:保定清行宫

礼仪性行宫主要作为祭祀功能。以清保定行宫为例,它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南关街275号药王庙院内东侧。碑载,药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东院曾开设丛林,定名曰“保庆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清帝乾隆南巡,改保庆寺为行宫,成为皇帝驻跸之所。

谒陵祀典为清王朝礼制活动的重要典制,自从康熙创东巡谒陵礼制后。其谒陵礼仪成为乾隆、嘉庆、道光诸帝遵循的典范。每行必援前例,遵照执行。

保定行宫占地近50亩,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中路为行宫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宫门、二门、假山、正殿、亭、游廊、丘山、花园等建筑。左路为太后宫,右路为皇后宫,两路又各有殿、阁、轩、楼等建筑,其中正殿(正大光明殿)匾额、楹联皆为御书。院内假山叠景,古柏参天,楼榭重重,清雅幽深。

而这种布局,正好契合了谒陵祭祖的仪式程序。以乾隆八年首次东巡祭祖为例:皇上素服至正门(启运门)外降舆,由礼部堂官导引,由左门入永陵,经过启运殿东旁行。由于地方狭窄,将拜褥设在阶下,行三跪九叩头礼。七日后在东旁立。待奠几摆毕,皇上进启运殿行礼,由于永陵有四位祖宗,因此,每位前一跪,奠酒三爵,共十二爵。福、昭陵各祭酒三爵,每一祭酒,行一叩礼,礼毕,站在东侧,面西举。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都在殿西两旁按左、右翼向上排列,随皇帝行礼举哀。礼毕,礼部堂官导引皇帝从原进门出去,然后乘舆还行宫休息,皇太后、皇后等女眷在启运门的右门入,福、昭陵至隆恩门右门入陵,同样在掌关防官之妻等导引下,皇太后在正中拜位,皇后在其后,行六拜三叩礼。余与皇帝行礼举哀相同,然后从右门出,太后、皇后等女眷从右门进出,是遵循男左女右的古制。乾隆拜祭祖陵礼仪稍有改动之处是在隆恩殿(或启运殿)举行大飨礼时,因有喜庆气氛,在服饰上改素服为穿朝服或蟒袍补褂,以体现典礼隆重。

现状:行宫大部分建筑在1978年拆毁,仅存正殿、假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军事开发型:盛京宫殿

康熙十年秋,康熙皇帝在陪都宫殿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不但褒奖其贤能,而且当面叮嘱他对归附清朝的费雅喀、赫哲等边疆少数民族要善待,多方面启迪。而对沙俄则不同,“罗刹(即指沙俄)贼寇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土马,整备器械,毋坠狡计”。对防范沙俄入侵做了切实的部署。还语重心长的指出,巴海将军身兼边防重任,遇有大事,要立即奏报朝廷。康熙皇帝行前还赏赐了一些有功官兵及年老休致(即退休)的官员,其中还将已休致的原任都统道拉召到跟前,对这位老臣亲切的说:“朕仰体皇考未竟之志,来发祥故地,谒太祖、太宗山陵,祭告礼成。又见卿等年老旧臣,朕怀甚慰,卿等当亦愉快矣。”道拉等更是感激涕零,对康熙皇帝说,原以为自己年老卸任后,再也无缘见皇上了,如今不但得见“天颜”,而且受重赏,“不甚欢愉”。几年以后,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国内一经安定,他立即着手准备抵御来自北疆的沙俄侵略势力。为此,他又率众匆忙走马关外。此次东巡祭祖,除祭祀福、昭二陵,还北上祭永陵,然后去吉林,视察松花江水师战舰及沿岸军备情况。据高士奇《邑从东巡日录》记载,康熙皇帝率众顶风冒雪赶赴永陵。而他选择如此艰苦险峻的环境行围狩猎,是对自己乃至八旗官兵意志进行锻炼。这次东巡后,康熙皇帝为抵御沙俄入侵,做了大量准备:一、移民实边;二、驻军屯垦;三、营建水师。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出于军事考虑上进行的东巡。

而联络蒙古,加强民族团结,则是乾隆东行祭祖途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现状: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北京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

二、行宫保存的现状——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国家对文物保护法律的逐步完善

近20年来,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坚决贯彻文物保护法,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坚持“依法治文”,不断把文物工作推上新的高度。为加对文物行政执法力度,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犯罪的补充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文物违法犯罪活动的种类和处罚依据,为依法惩处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1997年3月,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又修订并通过了新的《刑法》,其中在第6章专门增设了“妨害文物管理罪”一节,对各类文物犯罪行为做出了更严厉的量刑规定。同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经验,对涉及文物保护各方面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进一步指明了文物工作的方向、性质、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明确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工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物工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

2.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爱国意识增强

我国的国民素质逐渐提高,爱国热情逐渐增长。人们无论是对于物质文化的了解还是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了解都大幅度地增加,据悉,洞口民间人士为文物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政府部门的宣传带动下,这些民间人士不仅尽心尽力,不计报酬,充当文物资源的“守护神”,而且积极筹资,修复文物。这些都是社会人士对于我们文物的保护事迹。在广大的社会人士的帮助下,我们的很多行宫都保存完好,我们下去走访时发现,康熙在承德和木兰之间修建的行宫,现保存完好的所占比重偏多,主要就是很多社会人士的帮助。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文物工程建设矛盾重重

随着社会的逐渐进步,给我们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但是随着现代化国家的到来,我们在文物保护和现代化建设方面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很多大型的文化遗址受到各类建设的冲击,很多城市为了发展,甚至拆毁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历史街道等古代建筑。有关领导和部门把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对立起来,往往是从局部和眼前利益出发,完全不考虑长远利益,一味追求现代化。造成“建设性”、“开发性”破坏文物的严重后果。康乾时期很多小型的行宫被推毁,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2.近代历史中战争的破坏

战争是对文物破坏最为严重的。在我国清王朝末期到现在,经历了外地的入侵和十年的内战,摧毁了我国大量的文化遗产,对我国行宫保护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

3.法律制度的缺陷需要完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暴露出了很大问题,文物保护工作在新的实践中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使法律的规定更加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虽然从1973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补助,使一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保护、维修工作得以进行,但文物保护经费总量仍然偏少也使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三)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政策机会

在“十二五”期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与任务,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重点。我国在“十二五”后还先后启动了“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大遗址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古代建筑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石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相关文保护技术研究”“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这些政策的逐渐实施,将会给我们的各项行宫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支持。

2.特色发展

行宫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特色,是我国文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皇帝行宫不同于其他的文物,他是属于我国古典建筑的一种,是象征皇帝的绝对的权威,是我们研究古代皇帝生活起居,政治制度,当时的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所以我们就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特色,发展特色文物保护。清朝承德城市“绝对是中国境内最特殊、最高级、好看,也是最有价值的城”,舒乙是这样评价承德的。

(四)威胁(Threats)分析

1.重建、恢复历史古迹以及“仿古”、“复古”之风盛行

当前在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面明显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即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修建而忽视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遗存的保护,从而降低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比如我国武汉的黄鹤楼等一系列的建筑都是八十年代后重建的,早就失去了当年黄鹤楼的风韵。因此,任何随意地、不分界限地进行“古”、“仿古”,都是不负责任的,是对历史的讹传。对“已经不存在的东西,已被损坏,或早已湮没的建或构筑物”重新建造或按所谓的原样恢复,即使符合部分历史记载,但用现代的材料、工艺及施工方法掺以现代人理解臆想的东西,建成的充其量称之为名胜,但绝不是历史古迹,不具有文物价值。

2.游旅产业的过度开发

因为保护文物的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每年广大游客对于文物破坏是我国文物破坏影响最为严重的。在旅游胜地乱扔乱涂,随意刻画等现象我们已经屡见不鲜。比如我国故宫遭到了游客的严重破坏,导致故宫博物馆不得不花血本安装摄像头,同时加派视频监控的管理人员。其实这些的主要原因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导致的,我国上到国家官员,下到百姓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使得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三、对行宫保护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文物保护的法律知识的宣传

一件事情,七分靠宣传,这件事是否成功,就要看你宣传是否到位,所以在我国确定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的法律文件后,我们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宣传,让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且还要加强对于当代学生的宣传力度,要把文物保护放在课堂上,让孩子从小就开始养成文物保护的思想。

(二)文物部门要注意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切革命的基点。一个民族没有创新,这个民族便没有向上发展的可能性。文物部门要做到穷则应变,就是要求文物部门和文物工作者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城市设的发展要求,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导下,做到“主动配合提前介入、有理有度、争取两利”。“主动配合”就是要求文物部门应该积极主动把工作做到头,主动配合城建有关部门把好基建审批关,不要在木已成舟时,才去管理。“提前介入”要求文物部门要有一种责任在身、当仁不让的责任感。要针对有些部门对文物法规的不甚了解,自己“提前介入”,将本地的文物分布情况提供给规划部门,以便他们掌握文物资源状况,在审批基建项目时,避免矛盾的产生。

(三)倡导全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保护不是我们个人的事,而是我们全部人民的事,所以我们要倡导全国人民和我们一起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改变以往的文物保护工作都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的全权负责的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样做无可厚非,合乎情理。但是,面对历史文物保护这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事情,任何专业在认识上却总是有它的偏颇和局限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天文、地理、经济、民俗等众多学科门类的内容,需要众多的各类专家学者和民众共同参与才能得以诠释,并不是几个人员就可以做好的。

(四)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现在的文物很大的一部分是向外开放的,现在的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消费。想要更好地保护古代文物,我们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文物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保护性。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旅游特点,做到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00.

[2]任继愈.宗教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3]王佩环.清帝东巡]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4]罗友枝.清代宫廷社会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社科院清史研究所.清史论丛[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行宫礼制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常州乡村礼制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The Hands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康乾南巡与江浙地区行宫研究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济南市百花洲泰山行宫遗址发掘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