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徐继红
摘 要: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因此,鉴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结合当下热门讨论的医生多点执业,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角度分析医生多点执业的优势,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医生多点执业存在的不足和担忧。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医生;多点执业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66-02
引言
医生多点执业是指医师在2个以上医疗机构从事诊疗活动,但不包括医师外出会诊等诊疗工作。1995年我国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只能定点注册行医,但很多医生都存在“走穴”的行为。2009年4月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第13条提出:“稳定推进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1]”。由此,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讨论越来越多,在医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同时有学者认为,目前医生多点执业不能有效地开展的主要制度性症结在于: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医师受聘到其他医疗机构执业,应当经所在单位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此外,2013年8月21日无锡市卫生局出台了《无锡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从9月起,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可以在无锡市范围内1个以上3个以内(含3个)执业地点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活动。无独有偶,北京、深圳、武汉、昆明等城市都已开展医生多点执业试点工作。
一、现状分析
2013年1月,上海“微笑医生”张强从上海三甲医院辞职,成为新医改所期待的自由执业医生;6月,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宣布“干完这个月就辞职”,医院人才流失不容小觑,于是引发了医生自由执业的诸多讨论。据了解,张强之后所工作的地方,环境优美温馨,桌上摆放着红玫瑰,朋友来访还有免费咖啡供应。更大的改变是,张强和新就职的这家医院只是简单的契约合作关系,该医院只提供执业的平台和场所,其他都要靠他自己,独立和高风险的待价,是充分的自由和有尊严的回报。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认为,允许医生自由执业是医改成功的重要前提,建立一个自由流动、竞争充分的医生人力资源市场,才能为医疗服务准确定价,矫正扭曲的价值体系。因此,本文赞同部分学者观点,认为有效实施医生多点执业制度,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实现患者医院专家共同受益,达到“共赢”的局面。
二、双因素理论介绍
由于每一个人总是在动机和需求的指导下发出某种行为的,因此筆者根据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基于60年代美国学者艾德佳·沙因,在综合“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和“自我实现人”假设这三种西方人性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复杂人”假设理论对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分析探讨。“复杂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2]。此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3]。因此,笔者运用双因素理论对医生多点执业进行如下探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导致员工工作满意与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通常包括组织内部的政策、监督考核制度、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这些因素虽然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可以防止员工对工作产生不满。而激励因素是指可激发员工工作意愿,产生积极工作精神的因素,主要包括成就感、赏识、工作本身、责任、升迁和发展等。
(一)保健因素在医生多点执业中的运用
当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不满足时,会引起负面反应,大幅度降低工作积极性,而当保健因素充分改善时,只能安抚员工带来平和,不能激励员工[4]。虽然保健因素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和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5]。
1.工作环境和条件
人总要处在一定的实体环境之中进行工作,因而医疗机构的诊疗环境对医生工作必然会产生一定影响,医生多点执业,即给予了医生选择自己中意的工作场所或环境的权利,以满足某些医生在保健因素方面的要求,防止医生产生不满情绪,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如工作环境的采光、噪声的控制以及其他各种人性化的服务等。
2.人际关系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要与人打交道,形成一种无形的环境,且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状态。因此,医生多点执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矛盾产生缓和作用。所以要创造良好的医院氛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同时在医生多点执业期间,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活动比赛,积极鼓励医生甚至也包括患者参与,可以更好地加强凝聚力和团结力,丰富医生业余生活,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拓展医生身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为医生多点执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工资待遇
工资待遇是一个人存活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满足其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这对医生的工作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实行医生多点执业,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提高医生的收入,防止医生不满意情绪的产生,同时这又相对之前讨论的“高薪养医”措施,更加合乎常理,也可以达到缓解医生从开大处方、乱收费、乱检查中获取利益的不良现象,最终维护医生良好形象和医院信誉,提高患者满意度。
(二)激励因素在医生多点执业中的运用
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员工个人的内心活动,激励因素的欠缺不会导致员工的不满,但是它的改善却可以使职工感到满意,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效果[6]。因此,医生多点执业渗透着管理中各种具体的激励措施,并且这些措施的有效落实,也能更好地激励医生工作,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螺旋上升。
1.教育培训激励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医生具有较高的进取精神,在工作中自我实现的需求较高,容易产生自我激励,实施医生多点执业,医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针对不同的执业医疗机构提供的机会,选择申请到一定的专业、机构甚至是国外进行教育培训、交流学习、扬长补短,最后医疗机构对绩效优秀突出者委以重任,以激励全院医生护士努力工作,积极进取。
2.职业生涯发展激励
在不同医疗机构执业,通过科学的方法,可以为不同职业能力和职业定位的医生制定相应的职业路线,达到医院自身人力资源需求与医生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7]。挖掘每个医生的潜力,提供合理的机会,满足医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实现医生和医院的共同发展。
3.主人翁精神激勵
医生多点执业,各医疗机构增加管理制度的透明度,实行民主式参与式管理,在征求广大医务人员意见之上建立各种管理制度,如所有制度都先制订讨论稿,科室征求广大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的意见,这种让医务人员积极地参与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就是对其进行激励,充分体现管理者对每位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从而使每项制度都得到他们的支持并认真执行,体现其主人翁地位,这就保证了虽然医生是多点执业,具有一定流动性,但也能很好地维护其对医疗机构的归属感。
尽管,在双因素理论分析下的在医生多点执业具有多处优点,但喜中掺忧,医生多点执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完善。
三、实行医生多点执业的困境
(一)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医生在行医时必须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现实状况是医疗机构从属于卫生行政部门,没有法人地位或者法人地位不明确;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医生也没有法人地位,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框架下,医生就必须按照单位安排的岗位行医,按照本单位规定的级别工资获得收入,如果医生要到别的单位行医必然就是非法。总之,医师多点执业还涉及劳动法、行政管理法规、医师法和保险法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目前新医改明确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的情况下,各级部门必须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明确允许多点执业的条件,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规定,以保证多点执业更好的实施[1]。
(二)会增加医疗风险
医生多点执业可打破医改僵局和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垄断现状,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但同时我们也要必须注意与兼职医生间的劳资风险。为化解或降低此风险,医院应在与兼职医生签订的合同中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医生执业责任保险和医生工伤保险等问题。同时,还要明确指出如果医生在兼职执业过程中出现医疗损害,责任双方如何具体分担等内容。
(三)管理难度较大
医生多点执业的流动性使医生可能较少地受制于某一政策或制度,这极大地增加了医疗机构的管理难度,甚至有的医生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将有利可图的患者都拉到自己多点执业的医院进行诊疗,使医生本身执业的医院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患者大量流失,或者是有技术的医生都去为高端特需患者服务,使得基层患者更得不到好的医疗资源[1]。
综上所述,医疗机构在考虑激励与保健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实行医生多点执医,允许医生自由行医,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竞争,促进卫生人员的合理流动,缓解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还可以突破现有医院人事制度,去行政化、尊重和体现医生的价值,满足作为“复杂人”医生的需求,并使其与劳动收入相称、带动并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院的发展。同时,医生多点执业有待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尽管其有诸多优点,但其实行的先决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应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以使该项政策发挥出应有的效果、达到期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柯昌玲,贾红英.我国医生多点执业现况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2(02):86-87,90.
[2]彭光灿.关于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关系之思考[J].学术论坛,2013(03):23-28.
[3]林赛宁.论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J].医院管理论坛,2013(01):55-59.
[4]马力,齐善鸿.基于激励-保健理论的顾客满意理论及服务系统的研究[J].科研管理,2005(02):152-157.
[5]应文娟,许琼,蚁静君,等.激励——保健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03):192.
[6]王利才.我国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的困境及解决路径——基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02):77-81.
[7]裴梦婷.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员工激励[J].财经界:学术版,2013(1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