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工作状态及困境分析

2014-04-02 10:25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华向东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19期
关键词:务工者务工人员受访者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华向东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田雅琳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李 征

一、进城务工人员从业问题研究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超过了2.6亿人,他们就业分布在各行各业,其中,有35.7%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18.4%从事建筑业,12.2%从事服务业,9.8%从事批发零售业,6.6%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2%从事住宿餐饮业。进城务工人员在各个行业中从事着最一线、最底层的基础工作,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还经常遭遇着种种不公平、歧视性待遇。

具体说来,其主要表现有:(1)工资水平普遍低下,欠薪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的提高不成比例,还经常被拖欠,克扣或变相克扣现象相当严重。(2)工作条件差,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岗位,许多企业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和劳保用品,忽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安全培训,使得进城务工人员成为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高发群体。(3)劳动强调大,休息权利得不到保证,进城务工人员节假日加班基本无法获得加班工资。(4)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法劳动权利得不到保障,一些企业为降低人工成本恶意延长试用期,且不与进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5)不能平等获得就业权利和公共就业服务,一些地区以优先保障城市居民就业为由,设置种种就业门槛和壁垒,使进城务工人员遭受到就业歧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职工并面对进城务工人员,企业也不愿意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在岗和转岗技能培训。

面临种种不公平和不合理待遇,进城务工人员往往求助无门,甚至采取自杀要挟、罢工等极端行为乃至犯罪,成为导致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措施,致力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在工资、劳动保障和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但是,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究竟如何,需要进一步跟踪调查研究。

本文针对当前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工作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相关问项,取得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本文主要通过对问卷相关数据的描述分析,梳理出当前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工作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二、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工作分类状况分析

(一)虽然就业途径日渐多样化,但进城务工人员依然主要依靠传统的熟人介绍方式实现就业。

在6102份有效问卷中,有2898名受访者是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获得现在的这份工作的,占有效受访人数的48%,采取招聘会、招聘广告、网络媒体和中介机构等就业途径的,分别占16%、12%、10%和10%;通过政府服务机构从业的,仅有4%(见图1)。可见,当前的劳动就业服务市场仍不完善,传统熟人介绍的就业方式依然是进城务工人员寻找就业机会的首选,说明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还比较狭窄,政府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得不到进城务工人员的信任,没有起到进城务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中介作用。

(二)进城务工人员依然主要从事简单的生产和服务工作,具有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务工人员比重较低。

在针对职业类型的调查中,在6322名有效受访者中,有2782名受访者目前从事的是工矿企业的一线生产工作,占受访总人数的44%;有1022名受访者当前从事类似保安、店员、保姆等一线服务工作,占有效受访人数的16%(见图2)。可见,超过六成的进城务工人员依然从事的是各行业最基层的一线工作。另外,有14%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另有11%从事基层管理工作,表明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有一部分摆脱了简单“体力劳动”,开始从事较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管理职能的工作,但比重相对较低。调查数据还表明,工商企业是进城务工人员的主要雇主,有85%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在企业中工作,而自主创业经营的务工人员比重很低,仅有6%。

图1 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途径情况分布(有效样本N=6102)

图2 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岗位分布情况(有效样本N=6322)

(三)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工作权益得到一定保障,但仍有部分务工人员未签订合同,违法用工现象依然存在。

在6445名有效受访者中,有65%的进城务工人员以合同雇佣方式从业工作,工作期限较为稳定,工作权益得到一定保障。但依然有20%的受访者表示未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属于不稳定的临时雇佣性质(见图3)。可见,虽然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企事业单位要合法用工,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但仍然有企业未按照《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雇佣进城务工人员,存在侵犯和损害进城务工人员合法工作权益的现象。

(四)进城务工人员存在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多数务工人员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大,得不到充分地休息。

在6523名有效被访对象中,仅有19%的进城务工者每个月能够休息5天以上,其中,10%的受访者表示每月有7~8天休息时间,9%的人每月休息5~6天;另有超过80%的务工人员每月休息不超过4天,其中,每月休息3~4天的受访者占总人数的40%,23%的务工者每月休息1~2天,另有高达18%的受访者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没有休息时间(见图4左)。另外,关于每日工作时间发布情况,占总受访人数22%的进城务工人员每日工作8小时以下,每日工作8~10小时的受访者占49%,工作10~12小时的占21%,更有8%的务工人员每日工作超过12小时。综合分析,近八成进城务工人员每天要工作8小时以上,有近30%的务工者要工作超过10个小时(见图4右)。可见,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劳动过量,工作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缺乏必要的休假和休息,合法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

图3 进城务工人员当前用工形式分布情况(有效样本N=6445)

图4 进城务工者每月工作天数及每日工作时间(有效样本N=6523)

(五)多数进城务工人员能享受到用人单位提供的一定福利待遇,但福利项目相对有限,主要是食宿和社会保险。

在6649名受访者当中,有3535人所在单位提供包食宿待遇,占总调查人数的53.2%;3074人享受社会保险,占46.2%;用人单位发放劳保用品、日用品或节日礼品的有 1888人,占28.4%;享受带薪休假的有1894人,占28.5% (见图5)。整体看,近半数的进城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保障,30%左右的务工者能够享受到礼品或带薪休假等额外福利,但依然有较高比例的进城务工人员不能够享受基本的生活或社会保障,福利待遇水平较低。

(六)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参加过企业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主要以入职培训和生产安全培训为主。

在参与调查的进城务工受访者中,有3966人参加过企业的入职培训,占总调查人数的59.6%;有2941人参加过安全生产、健康知识等培训,约占总人数的44.2%;另有29.2%的受访者参加过专业技术及管理培训,6.7%参加过心理辅导及法律咨询培训,8.3%参加过其他形式的培训活动(见图6)。可以看出,企业雇佣进城务工人员的目的还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忽视进城务工人员的长期发展。企业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的培训主要还是集中在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入职和安全生产培训,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大多企业不为进城务工人员进行除工作以外的其他培训,如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等。

图5 用人单位为务工者提供福利待遇情况(有效样本N=6649)

图6 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培训项目发布情况(有效样本N=6649)

(七)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当前所从事工作较为满意,精神状态良好。

在6030名有效受访者当中,38%的务工人员认为目前的工作虽然有点累,但还行;26%的人认为工作还算轻松;有18%的人认为当前的工作劳动强度大,身体疲惫累;有11%的受访者感觉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另有7%的受访者认为工作乏味,身心疲惫(见图7)。总的来看,有60%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对当前的工作较为满意,自我感觉身体及心理状态良好;有近30%的进城务工人员认为自己存在身体或心理上的疲惫,工作满意度较低。尽管劳动强度很大,但进城务工人员普遍抗压能力较强,他们往往能吃苦、不怕累,多数能保持着较为乐观积极的心态。

图7 进城务工人员日常工作感受(有效样本N=6030)

(八)拖欠工资是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最担心的事。

在回收的6649份问卷中,有3164名进城务工受访者最担心工资被拖欠,2024名受访者最担心工作环境差,2204名受访者最担心工作不安全,怕身体受到伤害,1371名受访者担心不小被上司处罚,655人担心同事关系冷漠(见图8)。比较看来,拖欠工资依然是当前进城务工人员最担心的问题,此外,还有30%的受访者担心工作环境差,33%的受访者担心工作安全问题,表明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基本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依旧较差,健康及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九)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在6516名有效受访者当中,43%的受访者月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27%的受访者在1001~2000元之间,17%在3001~4000元之间,6%在4001~5000元之间,3%在5000元以上,4%在1000元以下。有64%的受访者收入在3000元以下,收入高于5000元的仅占3% (见图9)。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3500元左右,对比可见,当前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仍然较低,生活相对困难。

图8 进城务工人员工作中最担心的问题(有效样本N=6649)

图9 进城务工人员月收入情况(有效样本N=6516)

三、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困境及其根源分析

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当前进城务工人员从业工作主要面临两大困境。

(一)就业渠道和方式单一,主要从事一线底层体力操作工作,职业发展上升空间有限。

长期以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加上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多重体制性分割,因而在就业选择及岗位配置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弱势地位,大多数农民工就业信息和机会获取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亲朋好友介绍,他们就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从事着各行业中较低层次依托体力的简单操作劳动,多数属于“重、脏、苦、累、险”岗位,工作枯燥乏味,劳动时间很长,劳动强度大,不能得到应有的休假休息;同时,进城务工者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机会,能够参加的培训项目仅仅限于入职培训、安全生产和健康知识等方面,专业技术及管理技能培训相对较少,因而长期职业发展缺乏提升空间上升。

(二)劳动合法权益普遍受侵害,工作及加班费被拖欠克扣现象时有发生,基本劳动权益难以维护。

虽然在劳动法规规制约束不断强化的情况下,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数与用人单位签有劳动合同,但不少情况只是合同流于形式,拖欠克扣工资及加班费的情况依然相当普遍,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拖欠工资”是其在从业工作中最担心的事情。许多企业为了减少成本,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备和劳保用品,对打工者不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加上劳动时间长,劳动者疲劳过度,造成职业疾病和工伤事故频发,在各种重特大安全事故中失去生命的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群体。此外,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低,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导致其在城市生活面临极大困难。

造成这种状况,说到底还是根源于城市劳动力市场存在二元多重体制性分割。一些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往往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作为体制外的“临时工”来使用,在公务员法、事业单位管理办法与劳动合同法之间故意“打擦边球”,在工资及福利待遇方面将进城务工者打入“另册”,凡是脏活累活难以操作的或都让这些“临时工”去干,根本没把他们的基本劳动权益当一回事儿。

从政府管理层面看,相关部门就业公共服务不到位,三方制衡协调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等“政绩”考量,也不重视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劳动权益,甚至默认乃至纵容企业种种违法用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往往“肆无忌惮”,在用工时往往故意钻法律空子乃至做出违法行为,例如,将地方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当做“标准工资”,变相克扣、肆意压低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报酬水平。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形式不固定,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各地工会组织又没有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到工会群体当中来,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力量薄弱,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往往只能以个人与企业进行交涉,而且多数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往往只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猜你喜欢
务工者务工人员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从“沪漂”务工者到创新“技术大咖” 上海工匠、静环环卫分公司李德成的成长之路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广电媒体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关爱报道”的探讨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