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2014-04-02 02:59丁云霞崔晓燕
河北中医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情志护理学

丁云霞 崔晓燕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上海 20043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痿、骨枯、骨痹范畴[1]。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骨量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遗传以及环境密切相关的疾病[2]。目前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物理因素、免疫功能、营养状况、激素调控、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3-4]。中医护理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因而在骨质疏松症开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中医养生、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体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5]。现将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 中医护理学的概念

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护理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中医护理历来在中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各科诊治的特色和要求,充分运用望、闻、问、切,运用中医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养生[6]。中医护理技术、饮食调护、养生保健、情志调护及中医基础理念构成的中医护理体系[7]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现状

2.1 中医整体护理是将辨证施护与护理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理论上互补的方法,能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的、有效的、高层次的服务。因此,将中医护理的特色技术与现代的整体护理相结合来护理患者,使之更有优越性和可行性,更有其护理的优势。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针对其病机,辨证施治,调理情志,辨证护理,指导起居,使人体七情调和,气血通畅,肾经旺盛。针刺疗法可通络止痛,疏风散寒,补肾强筋。功能锻炼能行气活血,舒经活络,强筋壮骨[8]。刘勇等[8]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施护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其临床症状。

2.2 中医饮食调护的应用 中医饮食调护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配伍、制作和服法,以及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并利用食物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9-10]。在中医学中,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药与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将二者配合起来,用以养生疗疾,是中医的一个显著特色。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季节、体质,选择适宜的饮食,均衡的膳食,合理的饮食能够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目前,饮食调护主要根据辨证分型进行,对非疾病患者群的指导有待加强。李学丽等[11]通过辨证分型,运用辨证施护简易食疗方,通过宣传教育,普及知识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2.3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独特的锻炼方法,称之“导气令和,引体而柔”,进行有意识的呼吸运动,肢体活动[12]。如五行健骨操、太极拳、五禽戏、太极剑等,都是已经被证实为强身健体的有效方法。施丹等[13]将67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基础治疗组予钙剂加骨化醇,联合治疗组予“五行健骨操”运动疗法加基础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6个月后站起走计时测试(TUG)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变化。结果:基础治疗和联合治疗均可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平衡能力,以“五行健骨操”运动疗法为主 的联合治疗对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优于基础治疗。

2.4 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理论中就有关于情志护理治疗方法的论述,其是从“喜”、“怒”、“哀”、“思”、“悲”、“恐”、“忧”等方面加以论述,即“喜胜忧”、“怒胜思、“思胜恐”、“悲胜怒”、“恐胜喜”[14],在具体疾病治疗过程当中,可据此以“五志过极,以其胜治之”而采用合适的情志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情志理论的指导,护理人员通过干预方法,减轻、消除患者不良情绪[15]。

2.5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具有操作方便、适用广范、见效快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已被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引进使用[16]。目前广泛运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有针灸、拔罐、中药熏蒸、中医按摩、五行健骨操及太极拳等。

3 思考与展望

我国社会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及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及时给予正确的中医护理,是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缩短疾病的疗程,提高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11]。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指导,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学科体系。中医辨证施护、中医操作技能、中医理论知识等融合整体概念,重视健康教育内容,在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指导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7],这些都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仅凭经验进行护理,已经跟不上现代护理的发展,中医护理学是中医事业内涵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中医护理应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使中医护理规范化、标准化,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还应汲取现代医学护理知识和技能,同时验证更多、更具有价值的传统护理方法,使中医护理技术更科学、安全和有效,增强中医护理可持续性发展的生命力[18-19]。中医护理重视三因制宜、因人施护,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不同层次、各种形式、多样内容的护理服务。要满足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需求,就要中西医结合护理,两者互补,优势互补。中医护理开展包括现代医学的多学科的协作研究,不断自我完善,坚持主体发展与开放兼顾的原则[20]。研究者对北京市某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的认知率仅为46.8%;居民主要的需求项目包括饮食、生活起居、情志、中药用药等护理,社区紧急救护及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不同年龄层次对于中医护理的需求存在差异[21]。因此,应全面加强中医护理知识的宣教,在健康人群中强调落实三级预防。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辨证施护”、“辨病施护”、“辨症施护”的对比性研究,进行中医整体护理的探索,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化研究。根据中医的证候辨证和现有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进行研究,使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化、程序化,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发展中医护理,体现中医护理“整体观”及“辨证施护”,突出中医辨证施护优势,紧密结合现代护理发展趋势,重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而形成的一门学科。只有不断完善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出既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具有中医内涵的中医护理人才,从而增强中医护理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22]。中医护理技术以古老而科学的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简、便、廉、验的鲜明特色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优势,在21世纪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中医护理工作者应立足中医学,深入研究整理,同时汲取西医护理的长处,完善中医护理技术,将其从医院推广到社区,进而满足人类健康需要[23]。

[1]黎彩银.骨质疏松症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9,7(18):651-653.

[2]夏维波,李梅,孟迅吾.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8,(4):1-3.

[3]马宗军,壬一农.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5):315-316,330.

[4]Karasik D,Ferrari SL.Contribution of gender-specific genetic factors to osteoporosis risk[J].Ann Hum Genet,2008,72(5):696-714.

[5]齐彦春.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2):87-88.

[6]徐桂华,李佃贵.中医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7]王晓冰,王妤,李春.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功能模式[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72.

[8]刘勇,刘建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施护体会[M].湖南中医杂志,2011,27(6):72-73.

[9]陈汝文,周庆云,包小琼.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对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126-127.

[10]吴寿清,林凤阳,黄文宛.糖尿病的中医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95,108.

[11]李学丽,李娟.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辨证施护[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8):88-89.

[12]吴志超.导引健身解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7.

[13]施丹,史晓,任江波,等.五行健骨操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平衡能力的作用[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2,5(2):105-110.

[14]张伯讷,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8-69.

[15]刘道嫦.中医情志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药杂志,2000,22(12):48.

[16]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护理学杂志,2003,18(4):320- 封3.

[17]马淑丽,马丽和.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7):610-611.

[18]张淑良.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进展[J].护理学杂志,1997,12(3):161-163.

[19]王诗源.中医护理在社区卫生保健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9):45-46.

[20]张广清.中医护理现状及科研展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89-290.

[21]李玮,郝玉芳,王琦,等.社区居民对中医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81-283.

[22]施珍妮,陈佩仪.浅谈中医护理专业师资的现状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107-1109.

[23]王俊杰,汪丽娟,边雪梅.中医护理技术优势与展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7):589-591.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情志护理学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