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叶 郎静芳 贾胜欣 秦立君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治疗科,河北 石家庄 050011)
1 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科一病区,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目前,乳腺癌的治疗重点已由以往的单纯手术治疗逐步转向多学科的综合治疗[1],放射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放射治疗的连续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使患者顺利度过放射治疗期,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2011-03—2011-12,我们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乳腺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患者82例,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部82例均为前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射治疗科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术后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为排除化疗的影响,入组患者均未接受过化疗,经各项检查均无放疗禁忌。年龄36~58岁,中位年龄47岁;病程26~32 d,中位病程29 d。
1.2 治疗方法 均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胸壁调强放射治疗,采取6MeV-X线照射,每日2.0 Gy,每周5次,总量50 Gy。
1.3 综合护理
1.3.1 心理干预 乳腺癌不同于其它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范围大,破坏了胸大肌及相关的血管与神经组织,造成单侧或双侧乳房缺如,胸壁瘢痕,外观体形的改变。因此,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发生率远高于其它恶性肿瘤[2],心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自身做起,医务工作者着装合体,举止大方,面部表情亲切,语言文明,态度和蔼,让患者感觉到一种亲切感,缩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积极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倾诉,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通过适当的解释病情,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并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1.3.2 肢体功能锻炼 由于手术切除破坏了胸大肌及相关血管、神经,加上照射后可引起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不畅及腋窝皮肤肌肉纤维化形成,易导致上肢水肿及功能障碍,应指导患者加强患侧肢体功能锻炼。常见的锻炼方法有爬墙运动、梳头运动及扩胸运动。放射治疗期间最适合做的运动就是爬墙运动。具体方法如下:手臂沿墙壁向上伸达最大限度,停留3~5 s再慢慢放下,反复进行。每次以不疲劳为宜,每日3~4次。在照射野皮肤不受损伤的情况下配合梳头运动、扩胸运动及局部按摩。通过进行以上锻炼可以促进淋巴回流,减轻上肢水肿,预防皮肤、肌肉纤维化。
1.3.3 饮食指导 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食欲下降,消化功能降低等,因此应鼓励患者进食,少量多餐,加强营养,进食清淡低脂、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比如一些动物肝脏、乳制品、蛋类、鱼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进食的种类和数量以患者的偏爱为基础。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日3 000 mL以上,促进机体代谢、排泄,加速因放射治疗所致肿瘤细胞大量破裂死亡而释放的毒素排出体外,减轻全身的放疗反应[3]。
1.3.4 皮肤护理 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射治疗中最常见的副作用。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照射野皮肤可出现红斑,色素沉着,皮肤发黑,呈片状脱屑,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表皮红肿、水泡形成、溃破、糜烂等,影响放射治疗的正常进行,并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影响[4]。因此,应重点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一切理化因素刺激局部照射野皮肤,内衣应为纯棉、质软、吸湿性好、宽松的开襟杉,放射治疗后将上臂外展,使照射皮肤充分暴露。洗澡次数减少,尽量不淋浴,采取擦浴,避开照射野。当皮肤出现干性脱屑时,忌用手剥脱痂皮,以免发生感染及溃烂,局部可采用维生素A、D软膏外涂,营养、软化皮肤,使干性脱屑自然脱落。当皮肤出现溃破、糜烂时,采取暴露疗法,局部涂用京万红软膏等,可收到较好的治愈效果。
1.3.5 全身症状观察 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能够在减少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同时带来均匀的剂量分布,并降低晚期并发症概率[5-6]。即便如此,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患者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当出现困倦、乏力时,应及时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有下降趋势者,要预防性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如果全血象偏低,说明出现了骨髓抑制现象,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同时停止放疗,对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嘱其多休息,禁止外出,加强营养,病房进行通风、消毒,保持空气清新,减少室内人员,防止交叉感染。指导患者在不影响照射野皮肤的基础上做深呼吸,每次5~6次,早晚各1次,增加肺活量,增强肺弹性,促进肺部血液循环,防止放射性肺炎的发生,预防肺纤维化。
1.3.6 放疗后护理 放射治疗结束后,配合医生安排患者做1次全面体检,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做好出院指导,出院后虽然放疗已停止,但放射线对人体正常组织及肿瘤细胞的作用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应继续注意放射野皮肤的保护,定期检测血常规,预防放射性肺炎,嘱患者定期来院复查,早期发现并发症早期治疗。
1.4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副反应,并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制订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7]对照射部位的皮肤损伤进行评估。0级:皮肤无变化;Ⅰ级:皮肤滤泡样黯红色斑,或脱皮,或干性脱皮,或出汗减少;Ⅱ级:皮肤触痛,或鲜红色斑,或线状湿性脱皮,或中度水肿;Ⅲ级:皮肤皱褶以外部位发生触痛性脱皮或凹陷性水肿;Ⅳ级:出现皮肤溃疡或出血坏死。
全部82例患者均未出现胃肠反应;白细胞计数降低2例,经过对症治疗,3 d后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放射性肺炎;均不同程度出现放射性皮肤损伤,其中Ⅰ度损伤29例,Ⅱ度损伤49例,Ⅲ度损伤4例,Ⅳ度损伤0例。
放射治疗后由于肿瘤组织崩解,毒素被吸收,在照射数小时或1~2 d后患者可出现全身反应,表现为虚弱、乏力、头晕、头痛、厌食,个别有恶心、呕吐等,皮肤对射线的耐受量与所用放射源、照射面积及部位有关。急性放射性皮炎是指在放射治疗6个月以内出现的皮肤损伤,多在治疗开始后2~3周出现,可持续至治疗结束后1个月。目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尚无任何标准治疗方案,研究表明皮肤单次受照量5 Gy,就能形成红斑,20~40 Gy可形成湿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8-9]。本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乳腺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综合护理,全部患者均未由于出现严重放疗副反应而中断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放疗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照射区域的皮肤损伤。因此,在接受放射治疗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是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的重要保证。
[1]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8-233.
[2]王俊兰.心理护理对乳腺癌病人化疗前心理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2,10(35):3317-3318.
[3]朱艳梅.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3):437.
[4]Buchholz TA,Gurgoze E,Bice WS,et al.Dosimetric analysis of intact breast irradiation in off-axis plane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7,39(1):261-267.
[5]Remouchamps VM,Vicini FA,Sharpe MB,et al.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heart and lung doses using 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 with active breathing control an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treated with locoregional breast irradiation[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3,55(2):392-406.
[6]Landau D,Adams EJ,Webb S,et al.Cardiac avoidance in breast radiotherapy:a comparison of simple shielding techniques with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J].Radiother Oncol,2001,60(3):247-255.
[7]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108.
[8]Poti Z,Nemeskeri C,Fekeshazy A,et al.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 with interstitial 60CO brachytherapy results in frequent grade 3 or 4 toxicity.Evidence based on a 12-year follow-up of 70 patients[J].Int J Raidat Oncol Biol Phys,2004,58(4):1022-1033.
[9]徐敏,李建彬,田世禹.放射性皮炎的防治研究现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7):1354-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