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悟

2014-04-01 05:47范如意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朗读文言文

范如意

摘 要:文言文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中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一直是考试中失分较多的板块。在朗读这个语言学习的基本手段日渐受到各种新兴教学技术排挤的今天,运用实验法,证明了三点:运用朗读能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连续朗读次数必须大于2次,小于2次无效,5次以后提升空间不大;如果能跟随名家录音朗读,效果明显好于自己朗读。希望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重视。

关键词:朗读;文言文;阅读理解;重复次数;跟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剥离不可忽视的部分,但因年代久远、与现代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较大等原因,学生在学习上颇感难度,继而产生厌学心理。朗读一向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手段,古人运用“吟”的方式,传递着从格律到内涵的方方面面,并有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语。然而在现代教育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后,朗读渐渐让位于一些“更先进”的教学方法。随之相应的是,文言文的考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字词的解释还能靠死记硬背,而文言阅读理解则无从下手了。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通过三个小实验,从200名实验者身上探究“朗读”这个学习手段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上产生的效果,以期寻找到帮助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1.几个定义

1.1朗读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①。

1.2文言文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②。

1.3阅读理解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阅读理解”,是实验者从课后练习和试卷中选取出来的、偏重于理解力的常见题型:句子理解、作者原意、课文段落安排、细节问题、逻辑推理。

1.4自读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自读”是指自己朗读。

1.5跟读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跟读”是指听名家的范读,学生跟着朗读。

2.实验目的

本研究通过实验,希望找到以下三个问题的答案:

(1)朗读是否能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

(2)读多少遍真正有效?

(3)自读和跟读,哪个效果好?

3.实验对象与方法

3.1实验对象与分组

本实验由三个小实验组成:

实验1:随机选取高中一年级学生20人,为A组。

实验2:另选取高中一年级学生120人,按平时文言文水平分为10个层次,每个层次随机选取一名组成一组,共分为12组,每组10人。1~6为B组,7~12为C组。

实验3:比照A组,另选取水平相仿高中一年级学生20人,为D组。

另,实验1和实验3的组织教师为F老师,实验2的组织教师为G老师。

3.2实验材料与测试材料

3.2.1实验进行阶段正值高一学生第二学期刚开始,为配合实验对象的学习水平,故选用现行高一第二学期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的文言文。实验对象表示未接触过实验用文。

实验1、实验3:使用该教材中《黄州快哉亭记》。

实验2:B组使用该教材中《阿房宫赋》,C组使用该教材中《项脊轩志》。

3.2.2实验所用测试材料是针对实验对象所学文言文而设计的阅读理解题,选用了较常见的句子理解、作者原意、课文段落安排、细节问题、逻辑推理五个方面,每套10题,每题1分。

3.3实验

3.3.1准备阶段

由组织老师告知实验对象,本实验的目的是测试朗读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作用。本实验的重点是朗读时要用心去读,要避免有口无心。

3.3.2实验阶段

本实验测试的是朗读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效果,故每组实验前都由组织老师对所用文言文的字词逐个进行解释,然后再进行实验及测试。

实验一:

A组实验分以下两步:(1)F老师对《黄州快哉亭记》的字词逐个进行解释后,做一套相关习题,得结果I;(2)接着自己朗读三遍后,做相同练习,得结果II。

实验二:

B组,G老师先把《阿房宫赋》的字词逐个进行解释后,各组做同一套练习:(1)第一小组朗读一遍做练习,得结果1;(2)第二小组朗读两遍做练习,得结果2;(3)第三小组朗读三遍做练习,得结果3;(4)第四小组朗读四遍做练习,得结果4;(5)第五小组朗读五遍做练习,得结果5;(6)第六小组朗读六遍做练习,得结果6。

C组,G老师先把《项脊轩志》的字词逐个进行解释后,各组再做同一套相关练习。实验及测试的方法与B组相同,得结果7~12。

实验三:

D组,由F老师对《黄州快哉亭记》的字词逐个进行解释后,组员跟随名家范读朗读三遍,接着做与A组相同的练习,得结果III。

3.4统计方法

本实验测试数据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分析处理。

4.实验结果

4.1实验一结果

朗读前后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比较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先解释好字词的前提下,朗读三遍后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程度有所提高,其差异也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t=-3.163,p<0.05)。上述结果说明:朗读对于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有明显帮助。

4.2实验二结果

4.2.1实验数据

朗读次数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影响

观察走势图,得到以下结论:(1)总体看,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多,文言文阅读理解的程度在逐步提升。(2)B组实验,前三次理解提升较快,第四次后增长趋缓;C组实验,前四次提升较快,第五次后增长趋缓。

4.2.2用ROC曲线检测结果

截断值(cutoff value)即判断标准,是判定试验阳性与阴性的界值,即确定某项指标的正常值,以区分正常与异常。确定截断值的方法在常规情况下,即灵敏度、特异度均很重要的情况下,最常用的是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③

从数据中知道,B组和C组截断值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第二遍,这说明:要使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提高,朗读次数对于必须高于两遍。低于两遍无效,高于两遍最好。

综合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和ROC曲线检测数据,可以得出,要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朗读次数必须大于两次;为取得更好成绩,可以多读几次;但第五遍、第六遍与第四遍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明显差异,说明连续读五遍以上提升空间不大。

4.3实验三结果

自读与跟读效果比较

从所得数据中可知,同样是朗读三遍,跟读名家的效果比自己朗读平均分提高了1.3分,差异显著性也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t=-2.507,p<0.05)。数据分析说明,学生跟读的效果要比自读的效果好。

5.分析讨论

5.1关于实验一

实验一的两组数据表明了,朗读能明显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要理解文言文,字词的解释是基础。但理解字词还仅仅只是不连续的“点”,需要朗读将这些“点”进行内化,进行串联,使其形成平滑的“面”,打通了“言语信息学习”④向“智慧技能学习”转化的通道④。实验对象思想更为流通、情感更为流畅,渐渐进入作者所创造的境界,明白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进而对文章产生审美体验。

5.2关于实验二

朗读的次数非常关键,当然,有时间的话多读更好。第一遍朗读,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等方面的梳理,经常是读得疙疙瘩瘩,极其不顺。第一遍朗读,学生发现问题多于解决问题。第二遍朗读开始,读音、停顿等方面的困难减弱,注意力就更多地分配到意群的分布、文意的理解等较高层次的方面,对阅读理解的提升就比较有效。第三、第四遍朗读,知识点已从“点”转化为“面”,理解文意的思路就比较流畅,并能分离出较充足的脑力进行判断了,对阅读理解的提升比较明显。第四遍之后因理解已到达一个高值,也可能受到阅读疲劳等因素的影响,提升就不太明显了。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实验对象得分的提高,也正验证了布鲁姆认知范畴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层级的提升。

5.3关于实验三

学生毕竟能力有限,自己读得再多也受到自身知识面和理解力的限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的诱导,很难有突破。而名家的朗读讲究语音、语调、语气,意群停顿分配恰当,又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势诱导,通过言语最大限度地展现了对文意的理解。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生听名家朗读的过程就完全符合了奥苏贝尔所指的“有指导地发现学习”。词组间的停顿让学生明白意群的分布,语调的起伏让学生明白作者情感的起伏……学生跟读的过程就是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所以,跟读大大地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提升阅读理解水平。

6.结语

从以上统计数据和分析看,实验结果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以下建议:在教师事先解释字词的前提下,(1)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理解程度;(2)朗读次数应安排在两次以上;(3)有条件的话尽量跟随名家的范读。

7.几点思考

本次实验后,也引发了一些思考,列举如下:(1)集体朗读和个体朗读的效果是否有区别?(2)连续诵读时,五遍以上效果提升就不明显了,如果是非连续性的朗读(如一次连续读三遍,过半小时后再连续读三遍),效果会有不同吗?这些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探讨。

注 释:

①现代汉语词典.3版.1996-07:753.

②现代汉语词典.3版.1996-07:1319.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855508.htm.from

Taglist.

④加纳的学习水平分类法.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8.

[2]张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6.

(作者单位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朗读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