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2014-04-01 05:28郭建兰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文本

郭建兰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最主要的(或最根本的)改革,是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21世纪世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品德教学中我们更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如何做到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

一、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

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而品德教育要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学生的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在主体的亲历性活动中,真实而具体地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和创造生活,在熟知里发现新知。如果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起点,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学生游泳。鲁洁教授说过:“儿童在自己能够理解、体验、也用到的生活中,才能构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回归生活意味着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但并不是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尽可能缩短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距离。

例如,教学五年级《大米的来历》一课时,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限制,没办法去实地考查这样一个生产过程。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这样,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不再感到陌生,反而倍感亲近,学生说得多了,思维也开阔了。这时,我顺势把我课前精心剪辑的4分钟的稻谷生产过程视频资料播放给学生看,然后讨论稻谷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这此困难如何克服等问题,立刻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让教学面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鲁宾斯坦在《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一书中说过,“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们提出对他们有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做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们应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己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我的兴趣和特长》一课时,我先把班上几名学生平时画画、跳舞、唱歌的照片做成课件,让这几位学生说说自己做这些事时的心情和感受,再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爱好,面对自己生活的真实场景,有的学生讲自己的爱好时神采飞扬,感染了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学生也希望发展自己的兴趣,使其成为一门特长,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高潮。这时我话头一转,告诉学生一些不良爱好,把这些真实地再现在课堂上,学生面对生活中自己身边最熟悉的人的不同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方向,使课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要模拟真实,在回归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一)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编排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都源自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与文本相互融合,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参与其中,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进行评判,培养学生的换位观、对话观、分享观、生态观等,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接受教育,培养能力。

例如,教学《我们的班规》一课时,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平时学生的课间表现,事先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摄制了几个学生课间活动的片段。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表演。学生表演得入情入境,再加上前面的视频,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与文本有机融合,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认识,受到了教育,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结束后,学生对班级班规的作用和意义,如何遵守班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体验自我

人的品德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积极地自我认同,是健康人格的基础。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自我活动,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认真观察大街上的红绿灯,上课时,学生在课堂内模拟汇报人们过斑马线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体验行人和司机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换位观、双赢观和分享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

四、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现实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将课程的实施只限定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要善于将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努力寻找课程内容与家庭生活问题,社会生活的结合点,搭建课程教学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联系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例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课前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城区学生,一部分为农村学生。我让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进行调查。城区学生发现居民街道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有许多下水井口被堵,剩菜剩饭和塑料袋成为垃圾的主要来源。农村学生发现他们生活的环境污染也特别严重,家庭做饭生火时冒出的滚滚浓烟,村民都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在河沿上或村头,河水中不时可以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和许多的塑料、人们穿过的破衣烂衫,河水污秽不堪,散发着臭味等。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还大自然以绿色呢?我再次让学生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看看都有哪些垃圾,人们为什么会把垃圾倒入河流中,还有哪些污染源,想想有没有治理我们生活环境污染的办法,并让学生自由组合设计出治理生活环境污染的实施方案。在后来的交流活动中,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治理方案,如设置宣传窗口,发宣传单,向上级部门反映等。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始终树立一种“源于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回归生活”的观念,既要让学生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又要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的起点,让教学面对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模拟真实,在回归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将课堂教学延伸至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文本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分类指导探究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