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兵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性 主体性 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呢?
一、关注学生知识储备,实现备学生与备教材的完美结合
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布鲁姆的研究也表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指导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的已知,做好必要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前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较多,对学生课前了解并不细致。虽然在备课时一再强调要备学生、备教学内容,但具体到每个学科、每节课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我们习惯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自己的认知方式出发,来假设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因此,只有把教学设计的重点适当偏向对学生学习起点的了解,真正做到“备学生”,课堂教学的效率才可能提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播放“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的开幕式,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时间的认知并增强国家荣誉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在日历上圈出几个重大节日和自己父母的生日,不仅加深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还唤醒了他们对父母的关爱。学生通过丰富的视觉、听觉感知,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抽象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点燃学习欲望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课前教师如能创设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点燃他们探索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就会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思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了例题情境的呈现方式,以参观“世博会”为背景,设计的例题都是与参观世博会有关,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海宝宝”作为奖励。这样一来,新鲜的话题刺激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尝试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掘了他们的潜力,为他们展示自我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改变过去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乐于与同学交流、合作,开拓思路,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对多个物体平均分初步感知后,我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由于每个小组分的实物不同、个数不同,所以得出的分数也不尽相同。在组内交流后,又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思考,最后归纳总结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教师要审时度势,预察过程,把握进程,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参与交流合作,以求加深理解、拓展思维、自主发展,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应用过程
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学习数学,是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动手操作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猜测和发现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在对一个个数学信息的处理中,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爱上数学、爱学数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例如,学习了圆的周长和面积后,我们可以设计实践活动“量一量,算一算”:1.让学生测量学校圆形花坛的占地面积;2.为露露饮料设计包装箱,将自己的设计与产品的实际包装相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什么差别,想想为什么?这节数学课使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解读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他们收获的不只是对圆面积和周长公式的巩固和应用,还知道了如何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体验课堂、享受课堂,实现真正意义上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我们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