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丽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期,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即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学科教学活动,即为“五大领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活动加强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就是要将这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游戏成为幼儿行为规范养成强有力的助推器,使幼儿在快乐的、轻松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一、历史经验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儿童的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就是在游戏中,在他最柔嫩的性情中,在他最内在的倾向中发展和表现的。”继福禄贝尔之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创建了幼儿园教育的一系列教学法。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有益于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的活动。从以上的历史经验来看,我们思考如何通过游戏活动加强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是如何设计、实施这样的游戏活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需要广大幼儿教师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多总结,从实际教学中得出可行的“游戏教学”。
二、实施方式
(一)明白游戏的“隐性”价值
“隐性”的教育指的是潜在的、非正式的教育,是一种建立潜在经验的方式。而游戏就是“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和组成方式。日常的游戏活动是一种无计划的学习活动,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促进儿童行为规范的养成的。例如,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幼儿自己决定和谁一起玩,玩什么,在哪里玩,如何玩等。在这之中,幼儿无形中学会了选择,制订规则,遵守规则,这就是游戏的“隐性”价值。这里的“隐性”价值亦是幼儿在行为、思考中的“迁移”,一种已有经验的转移运用。
(二)掌握幼儿游戏设计的基本原则
1.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的原则。游戏活动的目的首先在于借助游戏的娱乐性以改变儿童对某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心理;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在音乐歌唱活动中,教师如果只是单一的、多次的重复式加强幼儿对于某一歌曲的训练,这样极易造成乐感疲劳。如果教师在歌唱活动中加入舞蹈动作或引导幼儿为歌曲创编舞蹈,或者以歌唱比赛的游戏形式进行活动,这样就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与快乐情绪,使活动的目标更易实现。
2.具体活动和反省抽象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让幼儿有具体实际的游戏活动,又要引导幼儿对游戏过程和游戏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帮助儿童从具体的活动对象及活动过程本身中抽象出概念、定义、原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及规律。例如,在健康活动《我们的鼻子》中,教师就是这样来做的。通过欣赏PPT中不同的鼻子,了解鼻子的功能,知道一些保护鼻子的方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游戏,掌握了生活习惯、安全意识这两方面的行为规范。
3.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既要使儿童有选择的情感,又要引导和组织全体幼儿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并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例如,美术教学活动《梦想画》中,教师组织孩子说说自己的梦想,并要求孩子将梦想画下来,从说梦想到画梦想的过程中,既有幼儿自由选择梦想的情感,又有全体幼儿参与到规定的游戏之中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与游戏设计目标相一致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目标的制订是关键的,制订的目标既要符合(纲要)规定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又要考虑到上行计划的实施。所以,我们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到游戏对幼儿行为规范养成的实际作用,从而设计游戏,不能单一地为了“游戏而游戏”。
三、评价与反思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评价也是实施游戏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反思是对我们已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次“再创作”,是教育教学后的再学习。教师要对自身在教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游戏活动进行长久、持续、科学的验证,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反思,改进游戏,从而达到我们自身与幼儿共同的“最近发展区”。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幼儿的知识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难免有所疏忽。游戏却是我们的一大帮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不仅在身心上得到愉悦,还在无形之中促使其“潜移默化”地学习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启发我们要多对游戏进行研究、探索、实践及反思,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再将问题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改进游戏,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只有这样不断地有“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再到理论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积极探索学习的精神,才能使游戏活动在对加强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中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铁路第二幼儿园)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