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
摘 要:针对初中生口语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因素;资源;口语能力
课改十年,虽然对英语教材、教法等一系列英语教学活动进行了改革,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低下仍然是广大英语教师、学生所面临的大问题。一方面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创新、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但是仍不能舍弃对语法的精讲精练、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对笔头书写的强调,无休止地攀登着笔试的高峰。这就造成了在课堂中没有充分的实际来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尤为薄弱。初三毕业班也不能用英语自然而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往往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能写而不能说,想说而不会说,如鲠在喉,脑中有词,而口中却连平时常用的词都说不出来。让每个学生自信、流利地张口,应该是每个英语老师的愿望。为此,笔者对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进行探索,了解现状、挖掘原因,最终从课堂内化到课外拓展训练,达到口语“完美进化”的过程。
一、初探成因
1.语言环境的制约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天赋的,大脑中有专门的语言装置,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具有掌握人类一切语言的能力,在两三年间由外部环境给语言装置设定特定的参数,于是人就具体掌握了一门语言。而我们的语言环境包括了自然语言环境和课堂语言环境,这两者对学生的口语能力都起着影响作用。
2.教育体制的限制
英语学科从小学开始到大学阶段,向来是注重笔试多于口试。考试这个风向标指引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偏重语言知识的讲授,也陷广大学生于汪洋般的题海中。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太多的学生受“哑巴英语”之苦。但随着教改的深入,国家自上而下都在进行各种探索以求突破,而对课外资源的合理利用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从平常课堂表现中不难推测。课堂中,从初一到初三,学生愈发地对自己的口语没有自信,怕说错,怕发音不准成了他们的焦虑来源。而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疏导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对这门功课产生兴趣,利用兴趣这一有效的导师,让学生愿意张口说。
二、合理利用资源“进化”学生口语
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从初一年级开始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成为系统化的教学,并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初中时期,学生热情高,接受得快,可塑性强,乐于表现自己,不怕犯错。
1.配音训练,抓语音
学习正宗的英语语音的最好方法,莫过于模仿了。前期笔者用课本(牛津初中英语)中Comic Strip部分Eddie和Hobo简洁而有趣的漫画故事为剧本,让学生初探配音。学生发现了,配音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1)发音要标准,语速要恰当。(2)理解故事,把握人物性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需要去理解故事的内容,由此也可强化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力,也可算是以听读促理解。
当学生对书本对话得心应手时,笔者开始加入“电影配音”,利用网络英语资源与校本课对学生进行更为“高端”的配音训练,使学生对英语更加有兴趣,更愿意去说、更愿意张口,在英语学科中获得成就感。
2.短剧演讲,促表达
短剧或者表演难度都要强于单纯的模仿配音。从记忆输入语言到内化语言,再能够通过再创造加以生成输出。我们的目的是在课本知识中渗透阅读表达,在课外阅读表达中融入课本知识,短剧表演的过程中,内化语言知识,输出口语技能。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此环节笔者同样是用了如上的“课堂内化过程,课外输出拓展”的方法。如,常规课堂中的单元导入课、综合技能课等都能用到简单的表演输出。
3.学校“好声音”
笔者在上学期本校的“学校好声音”中就充当了一回音乐老师。学生选歌,老师陪练,在这简单而有趣的教学中拉进了师生的距离,小到一个连音,大到歌词内涵,师生合作默契融洽。而当学生能将一首英文歌模仿得惟妙惟肖,老师满心的激动就会溢于言表。
4.小故事背诵达人
学生自选故事,或者由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背诵。整个过程了包括背诵故事、现场问答两部分。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入,对语料库的充实,口语便会不知不觉地流利起来。平时输出使用时,也会不自觉地使用到曾经所积累的优美语句。
总之,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口语的最佳时期,应当充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语的培养并不是人机对话前的两个月疯狂的背诵就能达到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必须融入平时的教学计划中,有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三年规划”,提供给学生一个扎实的训练过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初中)
编辑 鲁翠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