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栋 李冬梅 杜宝良 时洪波 孙 亮尹 静 高海华 何 靖 何建霞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河北 河间 062450)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而行成的脉象称房颤脉。房颤临床常见有阵发性和持续性2种。阵发性房颤,因心房快速不协调乱颤,导致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室率多在100~180次/min之间。此时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电图可确诊。脉诊,脉律绝对不规则;脉率>100次/min(脉率少于心率,脉短绌),快慢不一;脉搏力量强弱不等。强的脉搏应指明显,浮大而长;弱的脉搏应指不足,短小无力不足位。强弱之间显得节律散乱不整,长短不一,错杂不齐,脉率无法数清。此时的脉象因脉率快速>100次/min,故称为快速房颤脉。我们认为,此阵发性快速房颤脉正与中医怪脉的解索脉[1]和28病脉中的散(涩)脉相合[2-4]。但又经临床观察及研究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散(涩)脉都是房颤脉象,如古代脉学著作中提到的祟脉,其脉象表现有“乍密乍疏”的特点,或与解索脉相同。就此我们经比对历代医学著作,如晋·王叔和《脉经》、宋·崔嘉彦《崔氏脉诀》、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施发《察病指南》、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清·李延昰《脉诀汇辨》和清·林之翰《四诊抉微》等相关脉学内容研究后发现,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
祟脉亦名邪脉、鬼脉,因病因与“鬼神”有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故现已极少使用这个脉象名称,也不是今28病脉的常见脉象,高校教材也未载录。但是历代医学著作确实有祟脉的记载。祟脉的脉象名称首见于王叔和《脉经》。《脉经·卷四·平杂病脉第二》曰:“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后世脉书及医籍多宗之,或有补充。如崔嘉彦《崔氏脉诀》曰:“乍大乍小,乍长乍短,此皆邪脉,神志昏乱。”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鬼祟附著,脉两手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施发《察病指南》曰:“诊祟脉法: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祸祟。”龚廷贤《寿世保元》曰:“论祟脉:凡面色黯惨,或斜视如淫,凡脉乍大乍小,乍浮乍沉,乍长乍短,乍有乍无,或错杂不耸,或促散……皆是染祟得之。”李延昰《脉诀汇辨》曰:“鬼祟之脉,左右不齐,乍大乍小,乍数乍迟。”林之翰《四诊抉微》曰:“祟脉:仁斋曰:祟家面色黯惨,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又云:祟家或斜视如淫,脉错杂不伦……《图说》曰: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据上述医籍描述,凡脉来“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即脉来“大小不一,长短不齐,快慢不匀,沉浮不均,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散乱不整”等脉象表现者,谓之祟脉。
乍密乍疏,亦名忽疏忽密、乍疏乍密(数),是解索脉的脉象表现,与散脉相同。如《中医大辞典》曰:“解索脉,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又曰:“乍疏乍数,脉搏节律不匀、散乱无章、时快时慢之象。”[5]《中医诊断学》曰:“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称解索脉。”[6]《中医脉象研究》曰“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多在80~150次/min之间的紊乱脉象”,“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解索脉的形成机理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7],亦即是快速房颤脉[2-4]。可见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
祟者,祸祟也,指鬼神带给人类的灾难、病痛和疾苦,乃病因之一。如莫枚士《研经言·卷一·原因》曰:“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8]鬼神者乃迷信之人的称谓。鬼者,人死后之灵魂也。神者,所崇拜之人死后其精灵也。故祟脉亦名鬼脉,又名邪脉,为病则为祟病、鬼病、邪病等。邪脉,乃邪病之脉。邪病,由邪气所引起的疾病,此邪气非外感六淫、疫疠之邪气,是迷信者谓之横邪、鬼邪、祸祟邪气。民间认为,凡人不因患病而非正常死亡者,即意外死亡,谓之横死,如车祸、溺水、上吊、他杀等。迷信之人认为,横死之人或因含冤而死,欲在阳间找一人诉冤,或托梦,或撞客等,谓之邪病,亦名祟病。祟病,历代医籍中则有医案记载,如徐大椿《洄溪医案》中便有3个医案记载[9]。
由上可见,祟脉,即鬼脉、邪脉,其脉象表现为“乍大乍小,或乍短乍长,或乍密乍疏,或乍沉乍浮,或乍有乍无,或错杂不伦,或促散”等,与快速房颤脉相合。祟脉,为病则称祟病、鬼病等,与“鬼神”有关,乃迷信说法,然临床观察,并非如此,即祟脉并非皆是祟病。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 尹继增,金栋.怪脉解索新探[J].河北中医,2004,26(7):545-546.
[2] 李冬梅,金栋,杜宝良,等.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3-965.
[3] 金栋.房颤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85-186.
[4] 金栋,杜宝良,李冬梅.散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S2):57.
[5]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27.
[6]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2.
[7] 黄世林,孙明异.中医脉象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8-170.
[8] 莫枚士.研经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
[9]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洄溪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