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辉银,符 妹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形态和民主道路,推动了我国的政治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贡献。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议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实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推进政治民主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治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时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0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革命的工人政党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关系是: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一起去反对工人政党所要推翻的派别;而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企图为自己而巩固本身地位的一切场合,工人政党都对他们采取反对的态度。”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367,37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正如民主派同农民联合起来那样,工人也应当同农村无产阶级联合起来。”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367,37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工人阶级政党在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利用其他政党和派别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它不应当隶属于其他任何政党。”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第426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马克思还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1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进一步阐述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人民这个大多数享有民主,对人民的剥削者、压迫者实行强力镇压,即把他们排除于民主之外——这就是民主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改变了的形态”⑥《列宁选集》,第三卷,第191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无产阶级决不应该把其他阶级和政党看作‘反动的一帮’,恰恰相反,它应该参加整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支持进步阶级和进步政党去反对反动阶级和反动政党。”⑦《列宁选集》,第一卷,第26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6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正如刘学军指出,人民政协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有关民主的国家形态和人民主权思想、有关权力监督的思想、有关政治民主向社会民主回归的思想。“人民政协理论所涉及的人民政协性质、地位和主题的内容,直接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相关思想,并以人民政协这种特殊的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组成形式创造性地实践着这些思想。”②刘学军:《人民政协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012-02-13,http://www.cppccnews.com/mnews/msg/Vkhc123456c5ndtVVsZ72ddMCdP8ga123456aa123456a。总之,人民政协理论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究其实质而言,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基本含义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协商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基于权利和理性,在一种由民主宪法规范的权力相互制约的政治共同体中,通过对话、讨论、辩论等过程,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形式。”③陈家刚:《协商民主研究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形成了从国家形态到社会形态的立体式协商网络,主要有四种形态: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决策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的直接协商和在人民政协中协商。二是国家政权机关的立法、施政协商,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协商和政府与社会的协商对话。三是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基督和参政议政。四是基层民主协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是开展协商民主的最大政治基础;吸收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使决策和举措更加科学、合理,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尊重和谐是协商民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协商民主的重要保证。
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于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其他制度形式之中。党和政府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运用国家、社会、基层的各种协商形式,鼓励不同的协商主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政治决策的科学化。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政治文化传统;既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又肯定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地位;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又发挥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作用。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在民主运行机制、协商原则、制度载体、思想渊源、实践形式等方面不同于西方民主。这种机制可以避免多数暴政和间接民主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弥补选举民主固有的局限性;摈弃对抗性政治竞争的弊端;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使广大人民享有广泛、平等、真实的政治权利;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完成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建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发展成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政策,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三三制”政权,“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任何一个大党不应以绝对多数去压倒人家,而要容纳各方,以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取得共同纲领,以作为施政的方针。”①《周恩来选集》,上卷,第253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的早期成功实践。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0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48年建国前夕,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成立各阶级的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新民主民主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四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团结一切积极的力量,秉持协商合作的精神,不断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协商民主传统,蕴含着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萌芽。
1949年建国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协商民主的经典事件,会议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确立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的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6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工作,坚持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完善,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政协融协商、监督、合作、参与于一体,发挥着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内涵,成为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发展,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越来越广泛深入。
列宁指出:“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这种上层建筑在阶级消灭之前,在无阶级的社会建立之前,是必然存在的),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④《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0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机制,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服务并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协商民主作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受制并服务于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共同遭受着“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各革命阶级在政治上的协商合作起源于这个社会经济基础。建国后的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着五种成分,因而当时的新中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利益取向的多样化以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使得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这种经济结构的多样性必然反映在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中。
一方面,协商民主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元利益主体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诉求。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吸纳了所有政治行为主体,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保障了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协商民主作为一种决策机制,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发挥了扩大参与、赋予决策合法性、规制行政权力和协调利益分歧等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统筹兼顾,推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协商民主的物质技术基础和观念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调动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客观条件。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革命,为协商民主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政治协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协商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同时,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和法治经济,培育了人们自由、平等、理性、法治、多元、开放、公平竞争和维权的意识,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水平,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培养了适配的社会主体。
中国社会具有悠久的“和合”文化传统。《论语·学而》中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中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中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②《梁漱溟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2007-04-19,http://www.gmw.cn/content/2007-04/19/content_595099.htm。“和”与“民本”的传统政治文化,“它对多样性和多元化的肯定以及对多元共存和发展的强调,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精神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种文化基础为协商民主政治的确立提供了良好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背景”③林尚立:《协商政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载《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协商民主兼顾各方,主张求同存异,追求共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进入了新型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存的局面,催生了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自立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市场经济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分化组合,“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等特点”④保虎:《加强利益关系多样化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2012-05-28,http://www.zzdjw.com/GB/178366/178375/18002314.html。。“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任务比较繁重。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特定发展阶段,协商民主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⑤黄龙云:《协商民主: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和目标》,2011-05-19,http://www.nfyk.com/tg/ShowArticle.asp?ArticleID=3215。“协商民主视公民为民主制参与的主体,强调普遍的公民参与、民主的协商性、协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其核心要义在于以公共理性为基础的公共协商,其主要目标在于利用公共理性寻求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具有集体理性、公开性、责任性、政治合法性等显著特点。”①王云骏、孙海燕:《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功能定位与调适》,2013-07-01,http://www.cppcc.gov.cn/zxww/2013/07/01/ARTI1372665247023492.shtml。“协商民主强调社会各界和公民自主而理性地参与,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决策,使公民在政府决策、政府施政、政府监督、社会治理等各个环节获得更多的参与权。充分发挥协商民主,有助于决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理解与共识,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加强协商民主工作,通过科学的程序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在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中大有可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②黄龙云:《协商民主: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和目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利益矛盾,健全政治体制,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社会结构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点,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必然选择。
我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加强政治制度建设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林尚立指出,选举民主倾向于竞争,而协商民主倾向于效率。我国的实际政治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够主张政治的多元化,竞争性的民主就不可能成为首选的价值偏好。“未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民主程序的价值偏好就很自然地会趋向协商性民主。”③林尚立:《协商政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陈剩勇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性的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价值。”④陈剩勇:《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协商民主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通过民主协商、决策咨询等方式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协调性,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执政党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社会协商,认真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各项建设上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条路径。协商民主是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种体现。
2.通过协商民主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同时要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如完善人大工作机制,通过座谈、听证、征求意见、评估、公布法律草案等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询问、质询、专题调查、备案审查等形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
3.拓宽政府部门的协商渠道,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提高行政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增强政府部门与人大和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高国家机关的执行效率。推广政治协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就重大问题和重要民生问题开展广泛协商,贯穿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行政问责制。健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运用和规范互联网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设廉洁政治。
4.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发挥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政治协商,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
5.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确保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促进良好治理和社会和谐。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6.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深入开展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更加注重突出人民政协界别特色,主动了解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合理利益诉求,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翼,共同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政治建设的重要路径,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要不断完善各种协商形式,扩大民主的范围,丰富民主的形式,提升民主的层次,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引导社会各界运用政治协商平台,合理表达意志,行使民主权利,引导人民群众合理有序地政治参与,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