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卿,赵 萍,李品娜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目前中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校有近400所,其中教育部旗下的本科院校就有27所,有些学校不仅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还有把旅游专业细分为旅游管理和国际旅游方向,细分这些专业的目的是为了迎接国际旅游人数剧增的挑战。几乎所有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都把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熟悉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掌握口、笔译翻译技巧与策略,掌握酒店及旅游住宿业管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胜任旅游业管理职业等需求方面的人才。但是在开设课程方面,核心课程方面集中于: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旅游学概论、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地理学、酒店经营管理、服务运营管理、会展概论、项目管理、旅游产业经济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会计学原理、战略管理、商务统计学、旅游研究方法。仔细对比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我们会发现,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几乎没有同一性,也与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中国目前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与考核主要以讲授理论知识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考核方法主要以考试为主,以考试卷面分数的高低来评定学生水平的优劣。这种老套的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根据对旅游企业的跟踪调查和对旅游院校毕业生的毕业情况调查发现,旅游企业非常看重从业者的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没有办法让学生拥有太多的经验,一旦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工作经验的积累上,他们在理论学习上面的时间必然大幅度的减少,也可能导致他们大量的课程不及格,影响学生学分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难以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
目前许多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方案普遍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单向度的理论型学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极度缺乏。本人在与湖北科技学院所在地的湖北省咸宁市各旅行社的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发现,理论知识扎实的学生在接待游客及与游客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并不能如鱼得水,有时候会犯下一些很低级的错误,尤其是在处理突发状况时无所适从。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中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的结果。
中国的高等院校重视科研能力,轻视动手能力。不管专业性质怎样,老师要想竞聘职称,必须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而学生要想获得高等级的奖励和荣誉,也必须在核心期刊或者是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在他们为学术论文的发表绞尽脑汁的同时,他们的技能也就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了。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为主,获得了资格证的学生可能是考试神人,却可能是工作岗位上的低能儿,这也导致了旅游市场上人才突出供需矛盾。
所谓“订单式”,等同于校企合作式,指根据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能力与数量要求,把学校和企业作为教学的主要地点,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旅游涉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起来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旅游专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的寒假和暑假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课堂教学采取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企业选派部分一线员工到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攻读学位,学校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教学等。“订单式”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能保证学生掌握旅游业基层工作的技能技巧,熟悉基层的管理工作,毕业后能承担基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获得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并且建立起了专业的人才储备库,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
“定向-双轨制”是基于学校、学生、企业相互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为:学生首先在学校完成2年半到3年的理论学习,接下来一年在旅游企业进行实训及定岗工作与培训。“定向 - 双轨制”的最大优点是弥补了传统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技能水平差的缺陷。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形成了专业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涉外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该模式可以使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系统管理水平。
“中外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紧密合作,选择国外具有专业优势的高等院校作为主要的合作对象,学生在国内进行系统的专业学习后到国外进行一道两年的学习,或者是安排国外高校的优秀教师到国内进行一到两年的教学工作,通过课程相互认证、教师交流和分阶段的国内外学习,培养掌握了国际化的专业知识的涉外旅游人才。“中外合作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的特色是通过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实行模块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在引进国外高校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学生今后就业的趋势,增加国内专业必修课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双语教学,在必要的时候聘请国外院校的教师进行相关模块的教学,并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涉外游客数量的增加,高水平的涉外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将承担着中国入境游客的主要接待任务,他们是中国旅游市场上的生力军。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这些生力军的主要后备力量和新鲜血液。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国际知名度,我们必须源源不断地向他们输送优秀的人才。所以,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置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通过优秀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同时,涉外游客的语言特点决定了中国旅游教育中必须强化外语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到两门外语。
普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旅游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游客的国际化意味着旅游需求和供给的国际化,从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是承担涉外接待工作的主要人群。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时,要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借鉴国外优秀高校的专业模块,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专业模块的修改,然后把修改后的教学模块应用到专业结构的构建中来。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能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设计,应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并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见,借鉴国际高水平的旅游管理院校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和优化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建立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非智力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养成;培养学生将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工作中,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兴趣,严格按照职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以普通旅游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为例,第一年对专业不用进行细分,应该进行旅游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学生外语口语水平的提升;第二年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确定专业方向,开始系统的专业学习;第三年进行专业实训,选择当地的旅游企业进行岗位实训;第四年,进入更高等级的企业也就是国际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提高业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
在国际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国际化的新视野,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自己。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还应有先进的管理水平,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较强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外,更应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掌握各岗位的工作,一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潜力要得到有效的体现。
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素质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迫在眉睫,而专业知识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超的教师是建设的核心。湖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专业教育,可以借鉴“洛桑模式”,采用“教室-企业-教室”的运行模式,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旅游企业去调研、去实践,为教师创造去旅游企业实践的条件,教师队伍实现从高学历向高学历与高实践能力并重的转变。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让教师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定期参加旅游专业的学术研讨活动。同时可以聘请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参加学校的专业指导,邀请资深人担任学校的兼职老师,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与国外的酒店管理学院或是旅游管理学院或者是国际型的旅游企业合作,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能型人才。湖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一所知名的旅游院校进行联合办学,两校共同探讨课程设计层次和课程设计模块内容,然后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企业与政府管理部门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高等院校应该重视教师与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合作。湖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深入旅游企业以及政府的旅游管理部门进行挂职锻炼,与一线员工和政府的旅游管理者的接触与交流中,学习基本的业务操作流程,了解最新的行业变化趋势,掌握最先进的管理知识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
传统的旅游管理人才模式的最大缺陷就是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期间只进行理论学习,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就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当中来,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之后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而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缺乏必要的实践指导而浪费了。所以应用型涉外旅游人才模式的教学计划中应该至少安排一年时间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高水平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基地,另一方面,也为当地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开放力度的加大,人们出游的愿望尤其是出境旅游的愿望将越来越强烈,国际游客将是未来旅游市场的核心客源,为了迎接源源不断的客源,对旅游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21世纪的旅游应用型人才是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全球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等院校作为输送旅游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单位,责任重大,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办法,本文以湖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普通高校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旨在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78~80.
[2]钟志平.建立“双体系”教育体系突出“ 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特色[J].旅游学刊,2003(7):22~26.
[3]马勇,魏卫,邓念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效果评估[J].旅游学刊2005(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