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及其所带来的人文性课题,传统思想资源被视为医治这一课题的灵丹妙药,而随着传统思想文化的广受热捧,那些神秘的、有毒的伪人文传统也竞相登场,人文与科学关系问题再次走向学术的前台。本专题编发了3篇文章对这一人类性课题进行回应。李承贵教授以对科学解释宗教信仰或哲学本体、解释人的情感与情绪、解释生死观与幸福观、解释人文概念与命题、解释人文叙述文本等为案例,对科学解释人文现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所发生的问题、所产生的意义等内容展开了较系统、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认识与处理人文与科学关系的主张。蔡仲教授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原因的分析,认为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非“实践”,从而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而如果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则结果完全相反,这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东方朔教授则通过对卡西尔《人文科学的逻辑》的阅读,提出了“人文学的知识如何具有‘真理’的性格”“人文学的逻辑上的自我思考有没有独立于自然科学的模式”“当藉由何种方式摆脱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垄断和‘暴虐’”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不仅是卡西尔的独特思考的呈现,也是当今学界无法回避的“人文与科学关系”难题。尽管对人类而言人文与科学本质上是孪生兄弟,但二者的冲突似乎从未消停过,这是否意味着调和二者的冲突是让这对孪生兄弟积极服务人类的前提?本专题3篇文章的讨论希望能将这一课题引向深入。[李承贵(1963—),男,江西万年人,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