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纪念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

2014-10-10 02:37李晓琪
关键词:孔子汉语学院

李晓琪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展望
——纪念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

李晓琪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编者按]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至2014年已满10年,也恰逢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成立10周年及开展国际汉语教育26周年。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对孔子学院有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借我校国际文化学院举办建院10周年研讨会之际,本刊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及国际文化学院共同主办了“纪念中国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以总结中国孔子学院办学10年来的经验、问题及良策,以期为国家及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提供学术支持,扩大和提升我校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及汉语国际教育的学术影响。此组专题为本次座谈会的研讨成果,特此整理刊发,以飨读者。

从六个方面梳理和回顾了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认为学习汉语人数有序快速增加是必然趋势,此外在孔子学院向纵深发展、本土汉语教师培养、中外联合编写教材和学科建设四个方面也将有飞跃发展。

汉语 国际 教育 发展 展望 孔子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日渐提升,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民希望了解中国、体验中国。为顺应这一形势,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成立。十年来,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与德国歌德学院或英国文化协会相比,孔子学院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成功的软实力运作之一。孔子学院充当着中国的教育大使,成功地吸引着世界各地对中国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全世界最古老的语言——汉语,了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汉语国际教育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十年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回顾

(一)六大转变

汉语国际教育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家政策的引领。作为国家大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2005年政府提出了六大转变。

六大转变的核心是从“请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请进来”是指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80年代命名的,直至当下仍然蓬勃发展的对外汉语教学;“走出去”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即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包括海外的孔子学院。十年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战略,但是“走出去”的战略始终没有变。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近十年来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在“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的工作,即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还在不断发展。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二)增大政府奖学金

这也是国家政策引领的措施之一。2005年之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人数每年4 000余人,发展到2006年,每年7 000多人,2007年向外国留学生提供了11 000个奖学金名额。之后大约每年增加数千人,2009年18 000人,2010年中国面向世界各国提供了2万名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正因为如此,各高校的留学生人数快速增长。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与一些国家有专门协议。如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访问印尼时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代表着两国交往的未来和希望。我和苏希洛总统一致同意,两国将扩大并深化人文交流,今后5年,双方将每年互派100名青年访问对方国家,中国将向印尼提供1 000个奖学金名额。”

(三)教育层次的拓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2005年开始酝酿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培养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7年5月3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关于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和推荐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人选的通知》,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

2009年6月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关于批准新增法律硕士等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通知》(学位办[2009]35号),批准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39所院校新增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

2010年9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下达《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学位办[2010]32号),批准清华大学、山西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19所院校为新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目前为止,共有82所院校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这是前所未有的状况。

(四)建立志愿者队伍和专职教师队伍

为了积极推广汉语,提高世界汉语教学水平,促进汉语和中国文化在国外传播,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相互了解,增进世界各国人民间的友谊和交流,中国国家汉办启动了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该项目是国家汉办为适应当前世界汉语教学蓬勃发展的形势需要,利用中国作为母语国汉语人力资源优势,开辟的向世界有需求国家提供汉语师资的新措施之一。此项目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国家汉办于2004年3月26日起开始实施。十年来,志愿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实际产生的作用来看,志愿者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4年国家汉办计划选派5 000名汉语教师志愿者,从这一数目也可看出志愿者工作的发展。

(五)建立汉语国际推广基地

为加强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支持和适应汉语国际发展的长远需求,国家汉办2006年7月启动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迄今已在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10余所高校和教育行政机构建立19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基地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

(六)海外汉语教育现状

1.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为韩国首尔“孔子学院”揭牌,该学院是中国在海外成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十年间,国家汉办在各地教委及高校支持下,已在全球122个国家建立了445所孔子学院和680个孔子课堂。在线教育方面,网络孔子学院也已遍布60多个国家,另外还在13个国家设有广播孔子学院。

2.汉语考试

随着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加,参加各类汉语考试的人数也快速增长。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2013年度报告》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汉语考试考生达502万人,比2012年增长43%,其中HSK、HSKK(汉语水平口语考试)、YCT(中小学生汉语考试)、BCT(职业与商务汉语考试)等考试考生37.2万人,比2012年增长17%。世界范围内,开设汉语考点837个,分布于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

3.汉语教育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

十年前的2003年底,中文开始进入美国国民教育体系,AP中文课程与考试项目启动。到2008年,183所美国高中设立了AP中文课程,325所美国大学承认AP中文考试成绩。目前已有4 000多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中小学生学习人数已超过数十万。

2011年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文普通话已成为全澳第二大语言。目前悉尼共有社区中文学校140所。

4.汉语教育在东南亚

东南亚国家的汉语教学需求最为迫切,据不完全统计,东南亚各国已有2 000多所大中小学校开设了汉语课。同时,东南亚各国也越来越重视关于汉语教学的研究,每年都在不同国家召开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在2014年5月28日召开的“2014年亚洲部分孔子学院联席会议”上,许琳主任总结了亚洲孔子学院发展的三个特点:一是学员规模稳步增长,教学质量不断进步。2013年亚洲孔子学院学员规模已达25.8万人。汉语考试人数也大幅增长,2013年考生总计24.9万,占全球考生的67%。二是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本土汉语师资培训得到加强。三是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去年亚洲孔子学院共组织文化活动3 600次,参加人数超过250万人次。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孔子学院的认同度和影响力。

(七)中国境内汉语教学情况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留学生招生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其中,来华留学生洲别分布也发生很大变化,已经打破了上个世纪末,以亚洲留学生占到留学生总数80%以上的格局。目前欧洲、美洲、非洲,甚至大洋洲都有大批留学生来华学习,总数超过40%。此外,来华留学生层次分布也有很大变化,以2012年为例,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

图1 来华留学生层次分布

图1显示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第一,留学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留学生的主体由政府间协议的奖学金生为主变为自费生为主;第二,留学生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以前的少数几个国家为主,发展到世界5大洲180多个国家均有学生;第三,教育层次和体系发生了变化,由语言预科教育为主,发展出完整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

根据冯志远、杨国旗等学者对发动机连杆在不同工况下,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可知,连杆在交变应力的作用下,杆身部位处于单轴应力状态。连杆小头油孔、小头与杆身过渡部位、大头与杆身过渡部位、连杆盖螺栓沉孔部位均处于多轴应力状态,这些都是极易发生疲劳断裂的潜在区域[17-18]。有限元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二、展 望

回顾过去十年汉语国际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为了今后更快更好地持续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朋友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将来中国学习,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事业和海外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特别是孔子学院,都将有一个较长的高速发展期。学习人数的增长是个硬指标,可以想见,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一定会有序地快速增长。此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将有飞跃发展。

(一)孔子学院的发展,将从数量的增加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深度发展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孔子学院的建设任务将会主要集中在内涵发展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是促进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孔子学院除吸引更多的人学习汉语外,必须加强内功,必须开设满足需求的高质量的课程,使得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汉语。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加强世界人民之间的理解与联系,是为了让优秀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孔子学院的最终目标。文化的传播将从表层的武术、太极、剪纸……走向中华文化思想的传播,中华文化精神的融合。中华文化崇尚“博雅君子”,“博”指的是博学通文,“雅”指的是雅正高尚,都是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可以说,这是海外国际教育长远的发展目标。

(二)中外联合培养本土教师是解决教师问题的钥匙

在2008年第三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孔子学院总部提出了三教问题:教师、教材和教法;提出质量是孔子学院的生命线,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三个环节。在后续的几年里,孔子学院的各项工作围绕三教问题而展开。

三教问题的核心是教师,虽然目前国内的外派教师人数增加,志愿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为了海外的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的是本土教师,而本土教师的培养,中外联合培养是个方向。

中外联合培养的长处是各自发挥优势,培养的教师可以取得当地的教师资格,且了解所在地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更符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教师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本领域学术研究的水平。近年来,学界借鉴第二语言教育中有关师资研究的成果以及自身的研究,对海外汉语教师的资格有很全面的论证。其中,汉语要素教学研究(比如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汉字教学、语篇教学等)仍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应该与所在国的母语进行对比,教学才有针对性。这一内容关乎到教师的基本素质。此外,对学习者的研究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认知规律、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学习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会成为应用研究的突破口,这也关乎到教师是否能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中外联合编写教材是解决教材问题的方向

同样,教材问题的解决也应该走与教师问题相同的道路,即中外合作编写本土教材。国家汉办设在中山大学的国际汉语教材研发与培训基地主任周小兵教授在华南师范大学2014年5月举办的“纪念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上也明确表示,中外联合编写教材,是解决教材问题的方向。

中外合作编写教材的优势是合编教材可以最大限度地切合当地国教学对象的需求,真正做到教材本土化,以避免输入教材“水土不服”的毛病。以《快乐汉语》为例,其为国家汉办与英国教育委员会合作,根据英国中学教育大纲和考试要求,为11—16岁儿童编写的汉语教材。《快乐汉语》出版后受到比较普遍的欢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材为合作编写教材,并且合作的层次比较恰当,由国家汉办与英国文化委员会搭台,直接参与者英方为英国中学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英国中学考试委员会人员和语言学背景出身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中文教师;中方为对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有研究成果的专家及具有长期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的一线教师。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遵循英国中学教育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密切合作,追求语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本土特色。

此外,建设汉语教育教材编写指南库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材编写指南库的内涵可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其中汉语教育大纲、常用交际任务列表、语言点的讲解与练习、词汇和汉字的学习,应该是必要的内容。该库的建设,将有利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汉语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学习目的的区别、学习时间的长短以及文化因素的差别,从汉语教材编写指南库中自主地选择相关素材,快速产生出科学水平较高的、适用的、受到使用者欢迎的并且可收到实际效果的教材。

(四)学科建设将出现全面快速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学科地位确立,学者们不断耕耘,学科建设一直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包括海内外各类汉语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同类型、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各类本科生、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都极大地推动了汉语第二语言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本学科领域已经有一大批学术背景扎实、综合研究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热爱本学科、致力于投身其中的学者,相信未来他们将是本学科领域的研究主体,将产生丰厚的学术成果,学科建设同汉语教育事业一样,也将快速发展。

学科建设的内涵应以四论为基础:本体论(汉语本体研究,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认识论(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方法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研究,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工具论(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研究,解决用什么技术手段的问题)。这一基础仍然是今后学科建设的根基。随着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毋庸置疑,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应不断坚持和扩大: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另一方面也应该拓宽应用型的新研究领域,如汉语国际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分国别分语种的不同类别的教学研究、教师培养与教师发展研究、教材开发与编写研究、教学评估与测试研究等,每一研究方向下又有若干具体研究分支。

学科领域的建设,经过进一步的发展、积累和沉淀,能够更凸显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独立学科特点,能够不断地成长出真正彰显本学科研究特点的领军人物,在国际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增加话语权,推动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把本学科建设成内涵更深、外延更广、涵盖面更宽阔的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

【责任编辑:王建平;肖时花】

H195

A

1000-5455(2014)05-0046-04

李晓琪(1949—),女,江苏镇江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4-05-20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学院
学汉语
初等教育学院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