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臣,胡 平
(1.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警察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书在战国时期已初具规模,秦汉之际递有增补。由于各种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尔雅》用字发生了不少变易。这种变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尔雅》后十六篇解释名物,其字固有不加草、木、虫、鱼、鸟诸偏旁者,然而在传抄过程中好事者多为其增加偏旁。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岂必飞禽即须安鸟,水族便应着鱼,虫属要作虫旁,草类皆从两屮?”[1]9其二:汉魏六朝和隋唐是俗字盛行的时代,《尔雅》传抄过程中自然也受到它的影响。陆氏《经典释文》:“五经字体乖替者多,至如鼋、鼍从龜,亂、辭从舌,席下为带,惡上安西,析旁着片,離边作禹,直是字讹,不乱馀读。如寵字为竉,锡字为鍚,用攴代文,将无混旡。其□之流,便成两失①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依《佩觿》所引《释文》改“其□”为“若斯”。。”[1]10变易后的《尔雅》用字储存在《说文》、《玉篇》、切韵系韵书、《广韵》、《集韵》等历代字书中,与《尔雅》文本失去联系,后人遂不知其字源于《尔雅》。不仅如此,后世大型字书中的某些义项也是源于《尔雅》,古代字书为节省篇幅,大多不出例证、书证,加之字书的传抄失误和编纂失误,这些源于《尔雅》的义项没能与《尔雅》建立联系。借助《尔雅》字形、字义以及郭璞的注释,大型字书直接或间接源于《尔雅》的疑难字可以得到考辨。
bì《广韵》卑吉切,入质帮。
①道边堂如墙。《广韵·质韵》:“ ,道边堂如墙也。”
②终南山道名。《集韵·质韵》:“ ,终南山道名。”(《大字典》817B,参《字海》452C)
按:《说文》无“ ”字,《玉篇》(残卷)卷二十二《山部》:“ ,北结反,《尔雅·释山》: ,堂墙。郭璞曰:今终南山道名,[其]边若堂之墙也。”[2]466《尔雅·释丘》:“畢,堂墙。”郭注:“今终南山道名毕,其边若堂之墙。”[3]2722《释文》:“畢,本又作 ,毕吉反。”[1]1653《集韵》入声《质韵》:“ ,终南山道名。通作畢。”[4]664“ ”实为“畢”的后起加旁字,因其与山相关,故加山旁。根据《尔雅》及郭注,畢( )最初的意义是“堂墙”,因为终南山道边若堂墙,所以把终南山道名称之为畢( )。《大字典》、《字海》“ ”下所收的两个义项其实是一个意义,第一义项应该归并入第二义项。而这个义项也是“堂墙”义的引申,《大字典》、《字海》没有收录此义,欠妥。
(一)ɡàn《广韵》古案切,去翰见。
木名。1.檀木。《玉篇·木部》:“杆,檀木也。”2.柘木。《广雅·释木》:“杆,柘也。”(《大字典》1238B,参《字海》738B)
按:《玉篇·木部》:“杆,公旦反,檀木也。”[5]62此《大字典》所本。《名义·木部》:“杆,公旦反,樜也, 木也。”[6]123“ ”乃“橿”字俗写,“缰”字俗作“ ”,“壃”字俗作“ ”[7]507,可资比勘。《新撰字镜·木部》:“杆,公旦反,栈木,杆木也,橿木也,木觡也。樜也。”[8]389“樜”又作“柘”,《玉篇·木部》:“柘,之夜切,木名,亦作樜。”[5]60《广雅·释木》:“杆,柘也。”[9]925“樜也”义即本《广雅》。《名义》、《玉篇》、《新撰字镜》同出一源,《名义》与《新撰字镜》训释相同,《玉篇》独与之异,疑《玉篇》释义有误。《尔雅·释木》:“栈木,干木。”郭注:“橿木也。江东呼木觡。”[3]3674释文:“干木,古丹反,樊本作杆,同。”[1]1685《说文》无“杆”字,其字盖本作“干”,后加木旁。《名义》、《玉篇》、《新撰字镜》“杆”字训释即本《尔雅》,而《玉篇》又误“橿”为“檀”。郝氏《尔雅义疏》、周祖谟《尔雅校笺》引《玉篇》作“杆,殭木也。”未知所据何本。又《说文》无“橿”字,郭注:“橿木也。”释文:“殭,居良反,《字书》云:死而不朽。本或作僵。《说文》云:僵,偃也。又作橿。”[1]1685其字盖本借作“殭”或“僵”,后改从木旁。
jué《集韵》厥缚切,入药见。药部。
①木名。《尔雅·释草》:“欔,乌阶。”郭璞注:“即乌杷也。子连相着,状如杷齿,可以染皁。”郝懿行义疏:“欔,邢疏‘今俗谓之狼杷’……按:《释名》云:‘齐鲁间谓四齿杷为欔。’以证郭注所说子连着如杷齿,则《尔雅》欔当作欋。”(《大字典》1422A,参《字海》791A)
按:《尔雅·释草》:“攫,乌阶。”郭注:“即乌杷也。子连相着,状如杷齿,可以染皁。”[3]3330《尔雅》字从扌作。《尔雅义疏》:“《释名》云:齐鲁间谓四齿杷为欋,以证郭注所说子连着如杷齿,则《尔雅》欔当作欋。今作欔,居缚反,恐字形之误耳。”[3]3330则郝氏所见《尔雅》从木作欔。今检《天禄琳琅丛书》影宋监本、《古逸丛书》影刻宋覆蜀大字本、《四部丛刊》影铁琴铜剑楼瞿氏藏宋刻十行本《尔雅·释草》并作“攫,乌阶。”艺学轩影宋本《尔雅音图》、宋元递修本《尔雅音义》亦作“攫”。阮元《校勘记》:“攫,乌阶。唐石经、元本同。雪窗本攫音镢。闽本、监本、毛本作欔,讹。”[[3]3331阮元的说法是正确的,根据现有的《尔雅》版本和汉字发展演变规律来看[10]784,其字盖本借作“攫”字,因其为木制,后改从木旁,郝氏所云当误。
quán《广韵》巨员切,平仙羣。又居倦切。元部。
①黑脚牛。《尔雅·释畜》:“(牛)黑脚,犈。”邢昺疏:“黑脚者名犈。”
②黑耳牛。《玉篇·牛部》:“犈,牛黑耳。”《广韵·仙韵》:“犈,牛黑耳。”(《大字典》2128A,参《字海》853A)
按:《尔雅·释畜》:“黑唇,犉;黑眦,牰;黑耳,犚;黑腹,牧;黑脚,犈。”[3]4640《名义·牛部》:“犚,于贵反,牛黑耳;犈,奇圆反,牛黑脚。”[6]232释义与《尔雅》同。《玉篇·牛部》:“犚,于贵切,牛名;犈,奇员、居辨二切,牛耳黑。”[5]109《名义》、《玉篇》同出一源,释义不当有别,疑《玉篇》释义有误。“犚”为黑耳牛,“犈”为黑脚牛,“犈”既指黑耳牛又指黑脚牛似乎不太可能。笺注本《切韵》(斯2071)平声《仙韵》:“犈,牛黑耳。”[11]118此《广韵》所本,则韵书释义之误由来已久。《集韵·仙韵》:“犈,《尔雅》:牛黑脚,犈。”[4]173《集韵》不误。
shān《集韵》师衔切,平衔生。
①同“縿”。古时旌旗垂饰物的正幅。《集韵·衔韵》:“縿,《说文》:‘旌旗之斿也。’一曰正幅。或作 。”
②缝帛。《改并四声篇海·衣部》引《馀文》:“ ,缝帛。”《字汇·衣部》:“ ,缝帛。”(《大字典》3306B,参《字海》1148A)
按:“缝”字《四声篇海》卷十三《衣部》引《馀文》作“ ”[12]805,《新修玉篇》卷二十八《衣部》引《馀文》作“绛”[13]226。“ ”不是“缝”字,而是“绛”
字。《篇海》引《馀文》字实出《广韵》、《集韵》,《广韵》平声《衔韵》:“縿,绛帛。《说文》曰:旌旗游也。”[14]154《集韵》同韵载“縿”的异体作“ ”[4]297,是训“绛帛”者亦“縿”字之变。《尔雅·释天》:“纁帛縿。”郭注:“纁帛,绛也。縿,旒所著。”[3]2472“邵晋涵《正义》:“纁帛縿者,《释器》云:三染渭之纁。《说文》云:帛,缯也。縿,旌旗之游也,言纁所以著旒,以绛色之缯为之”[3]2475依先贤注解,绛帛是做縿所用的材料,“縿”字本身没有“绛帛”的意思。
同“萸”。《玉篇·艸部》:“ ,草名。”《康熙字典·艸部》:“ ,《唐韵》作萸。”(《大字典》3500A,参《字海》288C)
按:《大字典·艸部》:“萸,《说文》:‘萸,茱萸也。从艸,臾声。’yú《广韵》羊朱切,平虞以。鱼部。〔茱萸〕见‘茱’。”[15]3449依照《大字典》的说解,训草名之“ ”即“萸”字,那么所谓的草也就是指茱萸了。《玉篇·艸部》:“ ,俞主切,草名。”[5]67此《大字典》所本。《名义·艸部》与之对应的位置作:“ ,瑜缕反,薜 草。”[6]138《名义》、《玉篇》同出一源,两书所指相同,《名义》所谓“薜 草”似乎并不是指茱萸。《尔雅 ·释草》:“薜庾草。”[3]3153释文:“庾,字或作 ,谢羊主反,孙音臾。”[1]1668《说文》无“ ”字,其字盖本作“庾”,后因其为艸,故加旁作“ ”。《名义》、《玉篇》的“ ”字其实是“薜庾草”之“庾”的分化字。《康熙字典·艸部》:“ ,《唐韵》作萸,《集韵》作 ,详‘萸’字注。”[16]48“萸”下云:“《唐韵》:茱茰,亦作茱萸。详茰字注。”[16]31又“茰”下云:“茰,《说文》茱茰也。……又同 ,薜萸,草名。”[16]15俗书“臾”又作“ ”,“茰”其实是“萸”字的俗写[7]794。综合《康熙字典》三字下的注释,“萸”字一身兼二义:一表“茱萸”,这个萸字是一个新造的形声字,从艸,臾声;一表“薜萸草”,其字本作“庾”,后加艸旁作“ ”,又省形或改换声旁作“萸”。《大字典》、《字海》以“ ”、“萸”为一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萸”字下失载“薜萸”义项,殊欠妥当。
(二)fèi《集韵》房废切,去废奉。
“鼣”的讹字。《集韵·废韵》:“鼥,鼠名。其鸣如犬吠。”方成珪考正:“《尔雅·释兽》、《山海经·中山经》皆作‘鼣’。《玉篇》有‘鼣’无‘鼥’是也。《类篇》与此同。要以从犬为是。”(《大字典》5088B)
按:《尔雅·释兽》:“鼣鼠。”郭璞注:“《山海经》说兽云:状如鼣鼠。然形则未详。”[3]4498阮元《校勘记》:“段云:鼣当作鼥。按:《释文》:鼣,字或作 ,符废反。舍人云:其鸣如犬也。《集韵》二十废:鼥,鼠名,其鸣如犬吠。或作 。是丁度等所据《释文》本作鼥,舍人云其鸣如犬吠。今本脱吠字。《广韵》亦云如犬吠。《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引《尔雅》作鼥鼠,音吠。犮、發声相近,今本从犬讹。”[3]4500《校勘记》所说是正确的,王引之又从语音角度作了论述,《经义述闻》“鼣鼠”下云:“《玉篇》鼥扶废切,引郭注云云。而今本作鼣,则后人误本《尔雅》改之也。鼥、 二字,一从犮声,一从發声。鼥之为 ,犹跋之为蹳,瞂之为撥,墢之为發,鲅鲅之为發發, 冹之为觱發,蛂蟥之为發皇,公叔拔之为公叔發也。舍人注:其鸣如犬吠。吠、鼥并扶废反,依声为训也。郭注《中山经》鼥鼠,亦云音狗吠之吠。”[3]4499我们可以从字形上作进一步的考证,《名义·鼠部》:“ ,扶废反, ,同上。”[6]252字形上,楷定作“鼥”更合适。《名义·犬部》:“ ,扶废反,犬鸣。”[6]236此即“吠”字,《集韵》去声《废韵》:“吠,《说文》犬鸣也。或 作 。”[4]537《名 义》“ ”、“ ”二字右旁相同,俱应楷定作犮。犮、犬俗书形近,“鼥”因而讹为“鼣”字。《大字典》以“鼣”为正字,“鼥”为讹字,可谓本末倒置。《字海》“鼥”字下没有沟通与“鼣”的关系[17]1742,大概就是受了《大字典》的影响。
上面所举的例子反映出《尔雅》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可以揭示传世字书收字来源,沟通传世字书收录的字形与《尔雅》字形之间的关系,可以纠正传世字书释义之误,可以为传世字书提供原始书证。充分重视《尔雅》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利用《尔雅》保存的文献资料,有助于疑难字的考释和大型字书编纂水平的提高。
[1]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顾野王.原本玉篇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朱祖延,等.尔雅诂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丁度.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韩小荆.可洪音义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8]释昌住.新撰字镜[M]//吴立民.佛藏辑要:第33册.成都:巴蜀书社,1993.
[9]徐复,等.广雅诂林[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0]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1]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韩道昭.改并五音类聚四声篇[M]//四库存目丛书编委会.四委存目丛书:第187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13]邢准.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第2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14]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5]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 第二版[M].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16]张玉书,等.康熙字典[M]//纪昀,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7]冷玉龙,等.中华字海[M].北京: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