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圣宏
(安徽三联学院护理系,安徽合肥 230601)
高职高专教育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标准课程,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传统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即使对于临床的护理技能掌握较好,却由于缺乏足够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产生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常识的运用能力不高,在护理诊断、开拓创新护理新技术及优化护理操作方面能力较弱。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其病原生物学内容、基础免疫学理论涉及各门临床护理课程,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都可以归结到病原生物的致病性上,各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涉及病原生物及免疫学的内容。该课程是与临床医学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此教材为保证其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知识点的覆盖面大,为了在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笔者根据临床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护理专业专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在教材的选择上,笔者选择了国家级、卫生部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该课程包含了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两门学科,内容繁杂。医学免疫学包括免疫学基础、临床相关免疫学知识、免疫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内容,病原生物主要介绍了细菌、病毒、真菌、人体寄生虫四个方面[2]。在课时数有限的条件下,不能面面俱到进行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既要保证该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又要使教学内容贴近临床、服务临床。因此要求教师精选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代性,即对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常涉及的、护考大纲中的考点应重点强调,对于近年来流行性较大的一些疾病应重点分析,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整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对现用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优化整合,绝不是简单的缩减,而是对庞杂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更具系统性,使学生更易于学习和掌握,如很多教材都将医学免疫学放在第一篇,学生首先接触的就是抗原抗体这样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难以接受,为此笔者改变了教材中的章节顺序,将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繁殖与培养、分布与消毒灭菌、遗传与变异整合为细菌总论,首先介绍细菌总论,结合多媒体图片的放映,让学生进入到微观世界,使其对这一类医学上的重要抗原有直观的了解,再开始介绍医学免疫学的内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免疫学中第一章抗原的相关知识,并将其与细菌总论中介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再顺利地展开抗体、补体等内容的介绍,这样的安排学生反映良好,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对于大多数专科生尤其是学文科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医学免疫学中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对他们应降低要求,重点使其掌握基本的免疫学概念和原理,对于一些不常用的知识则可略去,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分子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因结构及遗传特征等可略去,重点介绍其分子的免疫学功能及人白细胞抗原(HLA)与医学的联系即可,为后面免疫应答及超敏反应等章节的内容奠定基础;再如免疫学应用这一章节,应重点介绍免疫学预防及免疫学治疗的内容,包括人工免疫的种类和原理,对于免疫学诊断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原理,对于各种免疫诊断的技术则安排自学。病原生物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只对细菌变异的现象联系实际临床应用进行介绍,对于遗传变异的机理则略去。在细菌、病毒分论中对于临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进行重点介绍,如化脓性细菌、呼吸道感染细菌、消化道感染细菌、呼吸道感染病毒、肠道感染病毒、肝炎病毒等,对于厌氧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虫媒病毒等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病毒则选取代表性案例,介绍其特点及相关疾病的防治。人体寄生虫中对于蛔虫、血吸虫、肝吸虫、弓形虫等较为多发的寄生虫重点介绍其生活周期、致病性及相关疾病的防治,对于其他知识则安排自学,这样既能让学生有侧重地掌握知识点,又避免了过于繁杂的内容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实验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3]。针对护理专业,最基本的要求即无菌技术,为了强化学生的无菌意识,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笔者设计了一项综合性实验——皮肤表面及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上课前列出现有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从皮肤表面以及不同的环境中采集微生物样本,配置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的群体形态并选取一株细菌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的个体形态并检测其革兰氏染色性质。实验完成后进行分析,给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使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对病原生物中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细菌的形态、革兰氏染色法等基本的知识点有更深的认识,对树立无菌意识,提高无菌操作的技能有重要意义[4]。
以上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实践,使学生不再感到免疫学难懂及病原生物学难记,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还使他们能将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1]姚展妮.浅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对高职护理专业学习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2,64(12):226-227.
[2]张晓延,刘荣臻.护理专科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材的编写思考[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7(3):451-452.
[3]何光志,田维毅,王 平,等.《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方药学,2013,10(12):146-147.
[4]赵秀梅,尹燕双,曹德明,等.以无菌观念为引领的护理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界,2012,5(3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