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观国的咏物词
——以独特的吟咏之物和独特的表现技法为视角

2014-04-01 03:42:23
关键词:咏物姜夔

周 垚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一 颇具争议的竹屋词

高观国,南宋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平事迹可知者甚少。有《竹屋痴语》词集存世,存词108首。在《竹屋痴语》中,有一首为大诗人陆游祝寿的《水龙吟》(为放翁寿)词,并与史达祖有亲密联系,存有《齐天乐》(中秋夜怀梅溪)、《东风第一枝》(壬戍立春日访梅溪,雨中同赋)等作品。《四库全书总目录》卷一九九《竹屋痴语》一卷中说:“词自鄱阳姜夔句琢字炼,始归醇雅,而达祖观国为之羽翼。”史达祖和高观国是姜夔的羽翼,而史达祖和姜夔关系密切,我们大体可以确定高观国应比姜夔稍后,其主要活动和创作应该集中于南宋中后期。

关于高观国在词史上的地位,历来都颇具争议。在高观国所生活的当时,他就以其竹屋词闻名于世。当时的前辈陈造为高观国的词作序说:“高竹屋与史梅溪皆周、秦之词,所作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亦未及也。”南宋末的张炎在《词源》卷下载:“旧有刊本六十家词,可歌可诵者,指不多屈。中间如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此数家格调不侔,句法挺异,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各名于世。”可见,在南宋当时高观国的词所达到是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对高竹屋词的评价却越来越向低下滑。几乎清代的词评家都认为过去对高观国的称誉失当。如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卷二中说:“陈唐卿云:‘竹屋、梅溪词,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亦未及也。’此论殊谬。夫梅溪求为少游、美成而不足者,竹屋则去之愈远,乌得谓周、秦所不及。且作词只论是非,何论人道与不道。若不观全体,不究本原,徒取一二聪明新巧语,遂叹为少游、美成所不能及,是亦妄人也已矣。”

二 独特的吟咏之物

咏物是我国古代各种文体中最常见的题材类型之一。早在先秦时代,屈原就创作了《橘颂》这样的优秀篇章。当然,随着词体的兴盛,咏物词的创作也渐成风尚。特别是南渡以后,以词咏物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创作类型,至高观国生活的南宋中后期,词人们结社联吟,拈题赋物,咏物更成为当时主要的创作类型。

高观国喜欢咏物而且善于咏物。在存词108首的《竹屋痴语》中就有35首是咏物词,几乎占了全集的三分之一。《古今词话》中说:“高观国精于咏物,《竹屋痴语》中佳者有《御街行》咏轿、咏帘,《贺新郎》咏梅,《解连环》咏柳,《祝英台》咏荷,《少年游》咏草,皆工而入逸,婉而多风。”

高观国的咏物词所咏之物除了文人骚客常咏的草、梅、杏、荷、柳、春水、春草等之外,还有较少人咏的芹、水仙花,以及前人未曾触及到的帘、轿、筇枝。特别是后者,往往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御街行·赋帘》云:

香波半窣深深院。正日上、花阴浅。青丝不动玉钩闲,看翠额、轻笼葱茜。莺声似隔,篆醒微度,爱横影、参差满。 那回低挂朱阑畔。念闲损、无人卷。窥春偷倚不胜情,彷佛见、如花娇面。纤柔缓揭,瞥然飞去,不似春风燕。

这首词赋帘,作者从帘的角度出发,上片写帘外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深深院”,写春天的景色,有花阴,有莺声,所描绘的是一种幽静、恬淡的景致。下片笔锋一转着手写帘中人,作者构思奇特,以帘的角度用一“窥”字,而窥到的是“如花娇面”,而最后这位美人“纤柔缓揭,瞥然飞去,不似春风燕。”作者只是粗写帘的功用,而把更多的笔墨用于写帘外的人和物,咏物而不滞于物,含蓄婉转,而又优美动人,把一个春日里影影绰绰的美人写得煞是可爱。再如:《瑞鹤仙·筇枝》云:

一枝苍玉冷。爱露节霜根,从来孤劲。提携远尘境。自清臞骨力,岁寒心性。登临助兴。甚偏与,芒鞋相称。笑葛洪、陂外腾飞,渺渺水闲烟迥。 寻胜。拨开林影,斫破苔痕,缓支幽径。分云度岭。待随处、问梅信。任香挑村醑,寒拖夜月,识尽江山好景。扣禅关拗折,归来万缘自静。

作者所咏之物为“筇枝”,当我们在登山、寻幽探胜的时候,有一支手杖,就会轻松多了。这首词起笔“一枝苍玉冷”,把筇枝的格调定得很高,接着写其特点“爱露节霜根,从来孤劲”,然后是筇枝的功用“登临助兴。慎偏与,芒鞋相称”“ 拨开林影,斫破苔痕,缓支幽径”。其中还讽刺葛洪,妄图成仙,幻想长生不老,进而表达了作者追求“万缘自静”这样的一种境界。作者不仅仅对身边的普通事物,从实用审美价值的角度来观察,甚至借筇枝来代述了自己的情操。形象新异而生动,语言俊快而带讽刺。

三 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

1.“猜谜体”。

所谓的“猜谜体”词,是指把词按照猜谜的形式来进行创作,一首词的前半部分是谜面,最后一句才揭开谜底。在高观国的咏物词里边,有一些词便是属于这种。且看下边两首词。

玉清冰瘦,洗妆初见,春风头面。等得黄昏月溪寒,爱顾影、临清浅。 历尽冰霜空羞怨。怨粉香消减。江北江南旧情多,奈笛里、关山远。(《留春令·梅》)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 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柳梢青·柳》)

《留春令·梅》所咏者是梅花。但是作者用高超的技法,在咏梅的同时却写了一个女子,但是两者并不矛盾,首句“玉清冰瘦,洗妆初见,春风头面”写梅的时候亦在写人,所描绘的是一个女子的面容,而这个女子的行动却是一个“等”字,接着作者围绕这个“等”字,写到了女子的怨恨甚至连“怨粉香消减”,那么女子究竟在等什么,究竟在怨恨什么?“江北江南旧情多,奈笛里、关山远”,原来女子所怨恨的是那个自己日日挂念却远在关山之外的情人。作者就是这样一层层剖析,先把谜面给足,而到最后一句才给出答案。

再如《柳梢青·柳》,在谜面的部分,作者在体物的同时,把柳这种物象与所写之人的心理连接起来,并一层层地去剖析所写女子的心理,此女为何“愁思如织”、为何“正瘦损”、为何“宫腰褪碧”。到了最末一句就揭开了谜底,原来是因为“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事实上,这种猜谜式的词在《竹屋痴语》中并不是很多,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词法体现了作者的高超技法,也给词注入了新鲜的活水,这也是高观国词作创新的一个体现。

2.造境,艺术升华渲染。

高观国的咏物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对词的艺术魅力的重视。而这种对艺术魅力的重视,我们在研究高观国的咏物词的时候,会发现作者往往喜欢造境,往往在词的末尾,采用一种渲染、升华式的结句。这也是高观国咏物词的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金人捧露盘·水仙花》中的最后一句:“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其中苍烟、江雪所营造的是一个迷茫冷清的境界,构成了一幅冷而静、幽而美的艺术境界。而这种境界并不是累赘式的增加在词的末尾,而是与词本身所吟咏之物是紧密联系起来的,它是跟开头“梦湘云,吟湘月”相互照应的,也是对本句作者之为何断肠的一个解释,更是给水仙增添了朦胧之感,表现了水仙的高洁、灵秀。

《少年游·草》的结句也是如此。其结句是“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冷落闲门”,可见庭院之孤寂,而“庭草无人随意绿”之理,即隐喻在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远之悲心,“凄迷”二字将心绪的凄黯和望远之迷蒙两重意向融和在一起,并与前边的“望隔香尘”暗相挽合。以惺忪之睡眼,逐古道之轻尘,真令人难以忘怀。而最后作者又推出“烟雨正愁人”之句,把这种惆怅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以“烟雨”结笔,将草色、离情与迷蒙的雨色化为一片,情景相生,凄然无尽。况蕙风所谓“取神题外,设镜意中”,应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再看下面的《解连环》 :

浪摇新绿。漫芳洲翠渚,雨痕初足。荡霁色、流入横塘,看风外漪漪,皱纹如谷。藻荇萦回,似留恋、鸳飞鸥浴。爱娇云蘸色,媚日挪蓝,远迷心目。 仙源漾舟岸曲。照芳容几树,香浮红玉。记那回、西洛桥边,裙翠传情,玉纤轻掬。三十六陂,锦鳞渺、芳音难续。隔垂杨,故人望断,浸愁万斛。

这首词写的是春水,上片着重体物,不仅从远处正面写了水的姿态,而且还从近处侧面的藻荇、鸳鸯和鸥鸟角度来写它们对春水的留恋,上片整体上笔触细腻,文辞优美,意象幽眇。下片则主要采用拟人的手法来抒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使得作者回忆起往昔的美好,而如今“锦鳞渺、芳音难续”,连鱼都沉底了音信渺茫。而结句的“隔垂杨,故人望断,浸愁万斛”,作者想象了一个故人隔着垂杨遥望,以此来缓解相思愁闷之情的片段。以这样片段式的画面结尾,不仅是对思想感情的升华,也使得全词更加赋予诗情画意。

四 结语

高观国所处的南宋中后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同时也是词尤其是咏物词这样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高峰的时期。高观国也是这样的一个咏物词高峰期的佼佼者,在高观国的咏物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咏物词圆熟成型的表现技法;也能看到他从北宋前人像苏轼、秦观、周邦彦等人,南宋近人姜夔、史达祖等人汲取精华之处,又能融入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咏物词的风格;更可贵的是他还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情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咏物词,在大家众多的南宋独树一帜。这使得高观国在南宋词坛上享誉不低,与史达祖并称“高史”,并被归为风雅词大家姜夔的羽翼。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竹屋词中的咏物词寄托不深,而且其表现技法上也亦少独特之处。虽在南宋有较高的称誉,对但于后世的影响却比不上史达祖以及其他词人。所以我们发现后世的词论中虽然都会涉及到高观国,但对其研究却不深,普遍认为以前对其词评价称誉失当。

正如对大词人姜夔的评价中,既有张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的肯定,又有王国维“然无一语道着,视古人江边一树垂垂发”等句的否认。因此对于高观国的咏物词我们应该着眼于高观国词作的精华之处,看到竹屋词深刻的情志内涵、圆熟的艺术手法、创新的表现技法,而且就竹屋咏物词看来,在这部寄寓了高观国“痴语”的词集中,就咏物词这一领域,高观国能取得这样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

[1]唐圭璋,王仲闻.全宋词[M].上海:中华书局,1999.

[2]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张炎.词源[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咏物姜夔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咏物寄兴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中国音乐学(2020年4期)2020-12-25 02:58:06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陆明君
艺术品(2020年12期)2020-04-28 02: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