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疗“伤”

2014-03-31 12:57王贵儿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育活动师德教师

王贵儿

摘 要:“师伤”是中国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本文就此提出用“心”疗“伤”的观点,倡导教师应以对学生的“爱心”、“耐心”、“真心”和对教育事业无限的“热心”来避免种种“师伤”的出现。弃“伤”存“心”才不至于使教育陷入让人“伤心”的困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教师;师伤;师德;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09-02

片段一:早自习铃响了,王老师走进教室,“真扫兴,她又来了,我一看到她就讨厌!”一个刺耳的声音传到王老师的耳膜,她怔住了,很明显这句话是针对她说的,而且是有意要让她听到。她强忍住怒火转身出了教室。其实王老师已经知道声音的来源。这样的遭遇在她已经不是头一遭了,所以她已大致搞清楚这个学生如此反感她的原因。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她无意中知道了这个学生畸形的家庭状况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趋于病态的心理,并有意无意地流露了对他的同情怜悯和特殊关爱。这触及到该生内心最敏感的地方,于是便有了上面的一幕。

片段二:办公室里,老师甲正在发感慨,“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不好教,打不得,骂不得,家长和学校还跟我们要高成绩,真是难哪!”“谁说不是,ⅹⅹⅹ上课天天睡觉,今天我说了他两句,他一扭头就走了,弄得我在其他学生面前下不了台。”老师乙气愤地说。“唉,忍吧,还有几十年好教呢。”老师丙接上感叹。一时间办公室气氛有些沉闷。

片段三:“听说了吗,我们班ⅹⅹⅹ退学了。”甲同学说。“为什么,他学习不是挺好的吗?” 乙同学非常惊讶地回答。“那是老皇历了,以前学习是挺好,老师宠他,我们都羡慕他。弄得他自己都飘飘然,以为自己天生聪明,对学习就不怎么上心了,后来迷上玩游戏,还跟人打架…”,“唉,真可惜…”……公交车上,两个学生正在高谈阔论。

…… ……

现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致使教师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会碰到类似以上例子的种种情况,从而无意中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教师这样充满了辛苦和挑战,他们要随时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在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随时准备处理学生在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而长期处在神经紧张、极度疲惫的身心状态下,许多教师很难做到完全公正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事实上的生存状态。同时,我们现今所面临的是整个临夏地区教育比较落后的现状,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这更增加了教育的难度。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无意中伤害学生的现象。纵观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师的言行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教育界称之为“师伤”)有以下几类:

一、捧伤

又称溺伤,指教师对优秀学生青眼有加,进行溺爱式的教育。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这是普天下教师所共有的心理,本无可厚非,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意将自己爱心的天平向这些爱将倾斜的行为,容易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有些学生得到老师更多的爱和鼓励,会以此为契机更加努力的学习;而对有些学生来说,老师的过分宠爱会使他们产生“过誉”心理,从而助长了这些学生的某种不良倾向,如自傲自大,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模糊等。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无形中给班上大多数学生造成教师“单宠”优秀学生的印象,从而损伤了其他同学的自尊,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极易产生与该教师的抵触心理。从而使老师的好心无意中变成了坏事。

二、压伤

指教师以强制手段,高压手段对学生进行硬性塑造。教师的出发点本是好的,针对有些顽劣成性、不知悔改的学生,老师们头疼至极,为了使这些学生能浪子回头、改邪归正,在经多次耐心说服教育不起丝毫作用后,不得不采取比较极端的做法,如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对此有些学生会有所收敛,但这种做法往往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容易损伤学生的人格尊严。长此以往,可能会激发某些学生的逆反心理。精神上的压力极易使他们心理失衡,所以这种不满情绪的长期积压极有可能演变为从内到外的复仇冲动,从而彻底与老师反目,走上向个人甚至社会报复的不归路。

三、辱伤

对学生进行言语或行为侮辱,使学生缺乏自信与自尊。这往往是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或是他们在忍无可忍的境地下所出现的一种失控行为。没有哪个教师愿意对学生进行人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侮辱。但边远地区落后的教育现状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低下,使单纯的说服教育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说服教育充耳不闻,老师只好触及他们的痛处,刺激他们的神经,希望能藉此起到警醒的作用。这种方法有时会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有时也会适得其反。我以前有个外地学生家境极为艰难,但在学校出手阔绰,不思进取,还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对自己的真实家境百般隐瞒。对这个学生在多次说服教育失败后,老师请来他的家长,想跟家长联合教育他,却无意中使他夸耀自己是“富家公子”的谎言大白于天下,他自觉太无颜面,自此退学。这个让人痛心的例子说明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太强,而心理承受能力又太弱。老师对他们无意的伤害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之人,使他们充满无力感、挫败感和负罪感。从而“失败者的标签会像如来佛的五指山”①压倒他们身上所有的潜能,于是他们彻底放弃进取的愿望,倾向于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过日子。时间长了,他们就逐渐丧失对自尊的需求和认同,走上抛却自尊自信的自甘沉沦之路。

四、弃伤

对于差生或问题学生刻意疏远和孤立,通过表面上暂时放弃对他们的教育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这被教育界称为校园“冷暴力”、“软伤害”。有些学生不堪忍受这种孤立的环境,从而下决心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性,回到同学中间来,也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而有些学生认为老师和同学都刻意孤立自己,从而产生自卑感,和同学的隔膜越来越深,其结果必然是越弃越差,距老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远。另外,大凡所有的班上都有一部分成绩中等、性格内向、表现平常的学生,这些学生既得不到教师像对待优秀学生那样的特殊关爱,也不会受到像对待后进学生那样的“重点照顾”,经常游历于教师的视线之外,对他们无意的忽视也造成“弃伤”。endprint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无意中会给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如何避免上述四种类型的“师伤”,使学校教育真正的完成“教书育人”、“传薪接火”的历史使命,培养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便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爱心 是否对学生具有爱心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核心。因为爱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对学生有爱心可以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教育的效力。爱心是责任心的一种升华,主要体现在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教师个人的好恶,也不以学生品德、学习和相貌等状况的优劣为转移。能够以爱心温暖和引导每一位学生,对有错的学生应心胸宽广,不以个人得失为标准计较学生的行径。“循序善诱”、“诲人不倦”正是这种基于责任心基础上的爱心表现。师德中的爱心要求教师向学生表露真实的情感,真诚而坦率地面对学生,且以自己的正直、公正为学生表承。

2、耐心 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应有足够的耐心,不将问题推卸、转移,对学生的耐心也是责任心的一种表现。青少年学生在性格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容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在他们的发展中容易出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②的复杂状况。教师耐心的缺乏将导致教育成效失控,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如何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面对为数众多的学生,以足够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良性诱导,不但取决于教师教学素养,更是教师敬业精神的表现之一。

3、真心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应有表现真实自我的道德素养,言行一致,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对于学校教育中担任“布道者”角色的教师而言,“布道者”必须有“道”,要求于学生的诸般品质修养,教师首先应以身作则。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不同形式的失误,回避或不承认都不是能使学生为之肃然起敬的行为。古人云“言传身教”,指的就是为师布道的教师更应该以自我言行为学生做出实际楷模。万不可讲台上一套,讲台下另一套;对学生一套,对自己另一套。

4、热心 即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赞誉之词体现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而作为教师,不能让其流于形式,更不能使之成为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反讽之语。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承递者,教师担负着延续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艰巨使命。作为文化的直接载体,教师身上凝聚的不只是人类历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是道德伦理的化身,教师体现的是人类在科学文化、道德情操、生存竞争能力等方面追求自我、实践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和成就。这种职业对他的实践者提出的是全方面综合性要求,从知识到能力,从个人道德情操到人类文化素质。因此,我认为教育这一职业是人生中的一块磨石。作为这一职业执行者的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追求自我、超越自我;以此为切口,激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对教学工作的浓厚兴趣。以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教育事业无限的热爱作为工作动力的最大源泉。

教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道德风尚以及社会思想的传递者。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便是对教师的职能最为经典的论述之一。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以何种方式达到对学生在解惑方面的良性引导,如何针对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形作到“解惑”成功,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在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成功与否。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但要有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有成功的运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更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育活动中将职业共性与自我个性揉合成一个和谐而纯粹的整体,追求和塑造自我独特的成功的教学风格,藉此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焦瑶光.教育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2] 傅中国.终结应试教育建议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活动师德教师
最美教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圆我教师梦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