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手记·之四】酒厂:或许下一站还是“那里”

2014-03-31 18:54张瑜洋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2期
关键词:里奥酒厂个展

张瑜洋

冬日的午后,阳光驱散了多日的雾霾照在冷清的酒厂艺术园区里,显得格外的清新。偶尔出现的行人与车辆为这个被深埋在望京腹地里的艺术区平添了一份生气;恢宏的厂房与厂区的植被相得益彰,在保留原厂房基础上的每一个空间都精心地体现着自身独特的面貌,所有未被忽视的细节都留存着一股子天然的灵气。这里没有798艺术区“集市般”的繁闹,没有宋庄艺术区的庞大与鼎沸,也没有黑桥、草场地艺术区城乡结合部特有的“群居生活”,这里仅有的就是一份难得的宁静,它就像一个可以让人在午后沐浴着阳光,惬意地欣赏着窗外风景的私家后花园,似与艺术有关,又看不到丝毫的躁动气息。

园区门口,一排排醒目的画廊、设计公司的大牌子整齐的排列着。看起来有点残破,甚至有些已经锈迹斑斑,这似乎很符合艺术区期望“标新立异”的基调。走到园区大门处,“酒厂国际艺术区”几个大字赫然引入眼帘,而园子里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的冷清气质,似乎又是对从“国际”二字中所透露出的热闹意向的一种真实调侃。

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已经倒闭多年的酒厂变身为艺术园区的呢?酒厂的艺术之旅似乎与798类似,也跟中央美术学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005年,曾经是九立方画廊艺术总监的王立新与中央美院的老师来往比较密切,当初正值索家村拆迁问题,美院也有很多老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室,而正巧他的老乡朱超英盘下酒厂这块地似乎正准备将它变身为一个美食村,但王立新发现,这里更适合做艺术家工作室。于是,这场艺术与酒厂的完美“邂逅”就从2005年5月全面启程。占地仅约70余亩,紧邻中央美术学院的酒厂国际艺术区得到了众多艺术机构,画廊,艺术家的信赖,从此坐落在朝阳区安外北苑北湖渠内的酒厂艺术区青春荡漾着。艺术园里的工作室和画廊整饬得简洁明快,布局规整,透着赏心悦目的劲儿。艺术园和名声在外的 798不同,这里还没有拿着相机四处晃悠的游客,也没有热闹的餐馆与酒吧,来到艺术园的人大抵是圈内人士,寥寥几位过客或静静地走着,或谈笑风生,伴随着醉人的酒香,浓郁的艺术气息,这里俨然成了艺术的乐园。

青春易逝,所以我们学会了悼念青春。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遭遇了寒流,酒厂艺术园作为当代艺术生态的一支也不能免遭其害。这个偏安一隅的艺术区也在一点点的萎靡,随着2010年的到来,很多艺术机构与业主的合同纷纷到期,无法承担经济压力的画廊,机构也只能撤离,甚至关门大吉。阿拉里奥作为园区里经久不衰的老牌画廊,也在经济的压力之下,转变了其投资策略。在2012年的12月22日,世界末日的那一天,阿拉里奥郑重的对外宣告“再见”。也许业内的人士并不惊奇,甚至是早有预估,但是熟不知,阿拉里奥的撤出意味着整个酒厂艺术区从艺术园区向文化产业园区的彻底转变。曾经的汪建伟“飞鸟不动”个展、德国伊门道夫大展、李智铉个展、“Hungry Gad –印度当代艺术大展、”“暗器”、“苍鑫个展”、“无界”等显示了很高的学术和文化定位的展览,在历史的长河里渐行渐远。渐渐地,我们甚至会怀疑它们是否真的曾经存在过。酒厂作为一个艺术机构与艺术家工作室并存的时代画上句号,从此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设计公司,文化类网站。当你在园区内看到宝马,奔驰,路虎,劳斯莱斯等豪车出入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吃惊。在某处,或许还有可能偶遇某位“土豪”。只要够勇敢,或许上演一部“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戏剧也是不无可能的。

如今,艺术家工作室零星的散落在这文化公司聚集的酒厂国际艺术区,显得异常的单薄和脆弱。艺术家既需要一个安静宽敞的客观环境,同时又离不开交流和碰撞。因此,艺术家的聚居就需有一定的“圈子”性,也就是所谓的艺术社区。当艺术区已经不能再谓之为艺术区的时候,当艺术家们失去了画廊等机构精神慰藉的时候,当仅有几位艺术家相互告慰着“取暖”的时候,这样的艺术区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酒厂艺术区变成文化产业园似乎已经蓄势待发。如今仅剩的几个艺术家也只能一边感叹着“物是人非”,一边默默的坚守。当仅剩的几位艺术家不足以有能力支付这高昂的租金时,当仅剩的艺术家需要“圈子”的扶持时,或许他们也只能高唱着《敢问路在何方》,背着“画框”,再次踏上寻找梦想继续开始的地方。或许下一站还是“那里”。

猜你喜欢
里奥酒厂个展
杨海固个展:浮现
羿神:神奇之地的一家诚实的小酒厂
酒厂工人
马里奥奇遇记
向京个展
王心耀个展
丁乙个展
托关系
连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