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中的民族文化自信
——秦良玉的国际影响力

2014-03-31 17:44:2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

尹 波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英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基本功的强化训练,却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尤其是本国民族文化的输入。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课程也只是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相关概念。学生不仅缺乏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是知之甚少。由此,培养所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便无从谈起。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当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不相符合。也造成了大学生在和外国人谈论中国文化的时候,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

著名哲学家,已故的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谋求文化的发展,更必须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自信心,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只知匍匐于外国文化的影响下,甘心接受人家的‘同化’,这势必丧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而丧失了文化的独立性,也将丧失民族的独立性”。

教育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和作用。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是为了在跨文化场合更得体地进行交际,同时还具有对外传播本国和本民族文化和文明的使命。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换,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熟悉对方的文化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建立在对本国、本民族文化具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顺利开展对等的交际和学习。

一 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的,并不是掌握了中、西方的文化知识就自然形成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文化知识积累得越高并不代表跨文化交际能力越强。单纯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理论和知识的传递却不进行正确引导的话,容易造成两种不好的倾向:1.盲目排外。对于民族文化介绍过多,过分强调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容易形成盲目排外、固步自封的意识,然而重新回到清政府闭关锁国的老路上是没有出路的;2.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只字不提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又容易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西方什么东西都是好的,全盘接受西方的思想和潮流等,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不屑一顾,认为民族的东西都是落后和过时的。

当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内容过分单一,主要是局限在英、美两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习俗的介绍。当今社会,英语在事实上扮演着世界语的角色,世界上讲英语的国家并非只有英、美两个国家。英语在许多国家被列为了第一语言、官方语言或者第二语言以及第一大外语等。学生们步入社会后面对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并非只有英、美两个国家的人。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分强调英、美两个国家的文化而忽视其它国家的文化,以致于也忽视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与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不相符合,也与学生将来面对的世界格格不入。

学习西方的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英语课毕竟不是中文课。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这个工具结合起来是十分重要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用英语进行阐释,以及采用对比的视角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学习是比较好的方法。

二 解决之道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平等的意识。当前,外国人来到中国,中国人被要求充分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习俗,充分尊重他们文化和习惯的差异。但是当中国人去了外国,却又被要求入乡随俗。如此一来,中国文化如何受到尊重?如何为外国人所熟知?如何发扬光大?“世界上既没有高人一等的文化,也没有低人一等的文化。各种文化应该是平等的”。跨文化交际是平等基础上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双方文化在地位上是绝对平等的,双方应该坦诚相待、互谅互让,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习惯,不能强迫别人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文化,中国人也不必一味迁就西方人,容忍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无知,把自己拴在别人设定好的游戏规则里面,在准确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适当地让外国人了解和学习下中国文化也是必要的。

对于英语学习应该分为两个方面:1.了解别人,比如学习者努力去学习西方文化、学习地道的英语发音、标准的英语语法,学习者努力去了解西方的好莱坞、麦当劳、欧美大片;这些方面中国学生一直在努力去做。2.表达自己,如何利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知识,让西方人理解并接受中国人的观点则是更为重要的。做好这一点的前提就是熟悉民族文化的精髓并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表达,同时能顾及中西方的差异,恰如其分地表达并让对方充分理解中国的关切,这是在国际谈判和国际事物中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让自己的声音能够有回音、有呼应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

中国自1840年以来,经历了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民族浩劫,民族文化上烙上了悲情文化的印记。一方面,对于西方的东西比较热衷、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却不是很热衷,对于民族文化缺乏自信力。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绩令人瞩目,我们不仅要重拾民族文化自信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的国际自信力”。

三 秦良玉的国际影响力

要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力,就要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一所地方大学,介绍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于增强学生对于本民族、本地区、乃至本国文化的自信力都是大有裨益的。秦良玉将军作为渝东南地区土家族的女土司,中国古代唯一列入正史的女将军,不仅仅在中国国内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

关于秦良玉将军的介绍最早见于朝鲜使臣黄中允(1577-1648)的记载:是日行至曹庄,遇马门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吹角打鼓乘轿而气势颇壮。厥夫马姓云已死,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领各队。凡女兵四十余名,着战笠,穿战服,黑靴红衣,跨马驰突,不啻男子骁健者。凡战阵器械俱以车运。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辽贼,盖其自奋,非朝廷命也。朝廷壮之,官其子游击云。

从他记载的内容来看,四川、马门秦氏、能文墨、熟兵书、“厥子年十六,其母姊兄弟并领各队”、“其初自四川募精兵七千往征辽贼”等信息,完全符合明史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黄中允遇到的就是秦良玉,因此,这段记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秦良玉的事迹也引起了欧洲传教士卫匡国的关注,《鞑靼战纪》中描述了四川女英雄的形象,并且还配上了插图。图中,一个刚刚击退满洲人进攻的女将军正去拜见明朝皇帝,她的周围长枪如林,士兵们在欢呼。作者还提到:她(女将军)带着三千将士从遥远的四川赶来,她身着男装,具有男人的气魄,她更配拥有男人的封号。

卫匡国没有提到这位女将的名字,但是稍加稽考我们便可在正史中找到这位女将的来历,她便是跻身《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的四川女英雄秦良玉。

小说家克里斯蒂安·哈格冬(Christian Hagdorn)的《埃关》(又名《伟大的蒙古人》)中写到了彭塔利塞亚(Pentalisea),又称中国的“亚马宗女王”(Amazonenkoenigin)。从她的性格和经历来看,又很容易令人想到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1574一1645)。

近代以来,国际上以秦良玉为主题的创作和描写出现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通过Google: book来搜索Qin Liangyu,利用0.07秒的时间搜索到1190个结果。

关于秦良玉将军的事迹涉及了国际红学研究、中国地方会馆研究、中国知名妇女研究、中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国妇女教育史、中国民族电影史、中国女侠研究、中国三峡研究、中国的女权主义研究、中国性别研究等各个领域。

许多作品中对于秦良玉的评价都非常高,例如:作者将秦良玉比作中国的圣女贞德,(因为她的性格)秦良玉被认为是中国的新女性,秦良玉是最著名的女将军, 秦良玉可能是正史中唯一一个英勇忠诚的女勇士;还有的作品赞扬秦良玉的军事才能,有的作者将秦良玉与岳飞、文天祥、郑成功等爱国英雄相提并论; Paul J. Bailey的专著三次提及了秦良玉的事迹,Susan Mann在专著中五次提到了秦良玉的事迹。

日本的专家学者们对于秦良玉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有许多关于秦良玉的著作。例如,田中芳树等的专著《长江有情》,谷川道雄等的《中国民众叛乱史(明~清)》都提到了秦良玉的事迹。学者井上佑美子详细描述了秦良玉将军一生的功绩,并让秦良玉的形象登上虚像舞台。田中芳树在《中国武将列传》中列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九十九名武将,秦良玉和穆桂英是仅有的两名女将军。其中明朝有十位将军,秦良玉与徐达、常遇春、姚广孝(法名为道衍)、郑和、于谦、王守仁(号阳明)、戚继光、袁崇焕、郑成功等男性将军齐名。

从国别上来看,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韩国、朝鲜、瑞士、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都在研究秦良玉;从语言上来看,英语、日语、朝鲜语、德语、荷兰语等都有关于秦良玉的专著;从作品的数量上来看,美国最多,其次是日本。

通过向学生介绍秦良玉将军的事迹以及她在国际上引起的关注和国际影响力,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力,这是能够成功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际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注释

①《燕行录全集》卷16,《西征日录》,第43页,韩国东国大学校出版部.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 2000-10-19.

[3]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9.

[4]刘嘉菊.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J].东岳论丛,2008(1):199-201.

[5]童世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内涵、背景和任务[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4):1-8.

[6]杨昕.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中国女性形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58-60.

[7]Martini Martinus. Histori vom dem Tartarischen Kriege[M]. The Netherlands:Amsterdam, 1654:26.

[8]谭渊.德国文学中的“四川女英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59-61.

[9]夏瑞春,编选.德国思想家论中国[M].陈政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63.

[10] Caroline Walker,et al. On Leaving Bai Di Cheng: The Culture of China's Yangzi Gorges [M].Canada,Toronto: NC Press, 1993:73-74.

[11]Yiting Ethan Zheng.Selling Modernity: A Study of“All-Story Monthly”(“Yueyue Xiaoshuo”) in the Late Qing Context[D]. America, Chicago: UMI Dissertation Publishing, 2011:285.

[12]Bryna Goodman,Wendy Larson,ed.Gender in Motion: Divisions of Labor and Cultur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G].America,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Inc.2005:291.

[13]Roland Altenburger.The Sword Or the Needle: The Female Knight- Errant(x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Narrative[M].Switzerland,Bern: 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09:47.

[14]Lydia H. Liu, et al. ed. 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Essential Texts in Transnational Theory [G]. Americ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235.

[15]Qingyun Wu. Female Rul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ry Utopias [M].America,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5:154.

[16]Paul J. Bailey. Gender and Education in China: Gender Discourses and Women's Schooling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2007:38, 74,170.

[17]Susan Mann. 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 [M].UK,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2007:150,167,263,264,313.

[18]田中芳树,等.长江有情[M].日本, 东京: 德间书店,2001.

[19]谷川道雄,等.中国民众叛乱史(明~清)[M].日本,东京:平凡社,1983.

[20]井上佑美子.女将军传[M].日本,东京:学习研究社, 2001.

[21]田中芳树.中国武将列传[M].吕相儒,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民族
情景交际
我们的民族
交际羊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22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人生十六七(2014年7期)2014-07-31 12:19:38